漳平市微课教学设计表.doc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125626651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漳平市微课教学设计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漳平市微课教学设计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漳平市微课教学设计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漳平市微课教学设计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漳平市微课教学设计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漳平市微课教学设计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漳平市微课教学设计表.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微课教学设计表微课名称认识钟表教师姓名卢伶俐教师单位福建省漳平市铁路小学问题出处年级:一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所属章节:第七单元第1小节录制工具和方法使用CamtasiaStudio实时录制,再用会声会影剪辑进行剪辑和合成设计思路认识钟表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一年级学生已经储备了一些认识钟表的生活经验,但这些认识只是粗浅的,感性的,因此教材安排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时间。时间的概念比较抽象,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才能把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充分运用直观,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认识时间。学

2、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钟表,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因此教学中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2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获得感性认识。虽然学生刚刚进入学校不久,但他们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教学中要以这些经验为起点,使课堂的学习活动成为对他们原来经验的总结和提升。3在活动中认识钟表。注重让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活动,掌握所学内容。由于时间和时刻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要结合大量的活动来进行学习,将抽象的时间特性转化为可见、可理解的活动,使教学更有效、更有价值。教学设计内 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4

3、85页例题及“做一做”教学目的1初步认识钟面,结合生活实际,学会看钟表上的整时。2经历各种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3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养成遵守时、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习惯。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钟面构成,会看整时。难点: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1猜一猜:仔细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播放钟表走动时发出的声音。)2、导入:你见过钟表吗,在哪见过钟表?(课件:车站、商场等建筑物上,家中的,手腕上的)这些钟表都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它。要想与这些钟表交朋友,了解钟表的秘密,首先要学会认识钟表。(出示课题。)二、探究新知1联系生活,感知钟表面结构。(1)仔细观察,看

4、看钟面上都有什么?课件演示:仔细观察两根指针:哪根是分针、时针,对比有什么不同;有12个数字,一起按顺序数一数这些数字。(2)出示7时钟面:这根指针是什么针,为什么?另外这根指针呢?(出示:分针、时针) (3)小结:钟面上有12个数字,有两根指针,其中又细又长的是分针、又短又粗的是时针。2认识整时,找出规律。出示主题图:(1)认识“7时”:妈妈在叫小红起床,知道现在是几时吗?钟面分针指向几,时针指向几?(分针指向12,时针指7就是7时。)“7时”的中文表示法:是几时直接在几的后面加上汉字“时”就可以, 这是整时的第一种表示方法。 (2)认识“8时”:小红是个爱学习的孩子,她马上起床抓紧时间去学

5、校,这时她已经坐在教室里上课了。请看这个钟面(8时钟面):分针指向几,时针又指向几。是几时了?(出示:时)(3)认识“3时”:下午小红在参加活动,你知道这时是几时吗?(出示:3时钟面及文字“时”。)(4)认识“6时”:放学后小红回到家,先认真地完成作业,然后观看她喜欢的动画片。请看这是几时呢?()(出示:6时钟面及文字“时”)(5)探索规律:请观察这些时刻的分针、时针,你发现了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分针都指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时针指就是时,指就是时,指就是时)小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这就是认识钟面整时的方法。这些钟面表示的都是整时。3用电子表表示法来表示整时表示整时的时刻

6、还可以这样书写: 8时,先写“8”,再写两个点,后面再写两个“0”。这种表示法在电子表中常见,叫做电子表表示法。三、巩固提升。“做一做”:小明的一天1这是小明在周末一天里主要做的事情。一起来看看小明的时间安排表,一天中他都做了哪些事?2特殊钟面时、时。3“时”出现了两次,为什么做的事完全不同?小结:我们要像小明一样,每天按时起床,按时学习,按时休息。合理科学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应用说明 本微课视频画面大小为768576、格式为MPEG格式,播放时应使用带此解码格式的视频播放器,如:暴风影音、QQ影音等。微课教学设计表微课名称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师姓名乐小燕教师单位福建省漳平市新

7、桥中心学校问题出处年级:三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所属章节:第八单元第2小节录制工具和方法使用CamtasiaStudio实时录制,再用会声会影剪辑进行剪辑和合成设计思路本堂课教学的是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通过教学,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探究计算方法的机会,同时也锻炼、培养学生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整堂课设计与教学过程突出了以下一些特点: 1、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主动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

8、用数学的意识,在教学设计时,要努力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教学活动,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因此我在设计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例题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作为教学题材,从学生熟悉的分西瓜的情境出发,让学生从中提炼出与分数有关的数学信息,并且从这些数学信息中,主动地提出数学问题,明确了本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老师则顺水推舟地引领学生去主动探索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的设计,改变了教师出题、学生解题的传统做法,所有的例题和部分练习题都出自于学生之口,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解决自己提出的实际问

9、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与成功的乐趣,有效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2、方法由学生自己探究让学生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运算图式。问题来自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也应当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与体验。这是新课标所要求的。因此当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老师不是急于授予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引领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主动地操作实践,并进行必要的合作交流,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的本质特征,形成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学生借助学具圆片边涂、边想、边算,借助已有的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在头脑中逐步积累并建立起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表象,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中,一种基本的运算图式也得以主动建构,学生体验到了初步的算理。在

10、经历了一番操作和探索之后,学生已能用自己朴素的言语对运算方法加以表述。教学设计内 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9697页例题教学目的1掌握同分母分数的简单加、减计算方法。2通过直观操作,理解简单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利用几何直观,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难点: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课件出示分西瓜的情境图。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块,哥哥吃了2块,弟弟吃了1块。从上面的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哥哥吃了西瓜的,弟弟吃了)2提出问题(1)根

11、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预设)问题1:哥哥和弟弟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问题2:哥哥比弟弟多吃了几分之几?问题3:西瓜还剩下几分之几?二、探究新知1探究同分母分数的加法(1)教师有意识地选择第1个问题,要求学生列出算式。(2)同桌讨论:+等于多少?(3)操作验证答案。集体验证:(预设)方法1:把平均折成8份,先涂了2份,又涂了1份,合起来涂了3份,也就是;方法2:是2个,2个加1个是3个,也就是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用课件进行示范。(4)观察算式:两个加数有什么共同点?是怎么计算的?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2探究同分母分数减法(1)观察课件:哥哥比弟弟多吃了

12、几分之几? (2)猜一猜:等于多少? (3)小组讨论:等于多少?(4)汇报算法,思路可能有:方法1;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2份比1份多1份,也就是;方法2:2个减掉1个还剩1个,也就是;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计算的过程。(5)观察算式:被减数和减数有什么共同点?是怎么计算的?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3探究1减几分之几(1)讨论:这个西瓜还剩几分之几?(2)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出怎样想的,是把“1”看作多少来减的?三、小结观察以上三个算式,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点?是怎么计算的?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应用说明 本微课视频画面大小为1024768、格

13、式为MP4格式,播放时应使用带此解码格式的视频播放器,如:暴风影音、QQ影音等。微 课 教 学 设 计学校:漳平市溪南中心学校 设计者:严玉娜 时间:2015年1月6日微课名称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知识点来源学科:小学数学录制工具和方法屏幕录制型设计思路教材呈现的是确定学生在教室中的座位的情境,通过让学生找到张亮的位置,明确了“列”和“行”的含义,以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接着教材用数对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说说其他同学的位置,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如何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学生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行,列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了,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已有的经验

14、,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数对是一个较难理解的知识,熟悉的情境便于学生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教学设计内 容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与“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行,第几列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的情境中的位置。2、让学生经历数对产生的过程,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 学重 难 点会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问题:张亮同学的位置在哪里?导入: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其他班级上课的情境吗?今天咱们去五年级其他班看一看,这是张亮班级里的学生,多整齐!你能告诉老师张亮的位置吗?出示教材第19页情境图学生可能说:第三个,从前面数第三个,从后面数第三个等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在一列(或者一行)座位中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应该怎么说。2、揭题:板书课题-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设计意图】从确定张亮位置入手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为设置矛盾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做好铺垫。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1、引导:同学们所说的“排”,在数学上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板书:竖排-列,横排-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