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PPT课件.ppt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25622450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1.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风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中风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中风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中风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中风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风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风PPT课件.ppt(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 风 东杨庄中心卫生院中医科 武兵 1 定 义 病因病机 诊断要点 鉴别要点 辨证要点 预防调护 主 要 内 容 小结 2 中风是指突然昏仆 不省人事 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 语言不利 或不经昏仆而仅见半身不 遂 口眼歪斜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因其起病急剧 变化迅速 证见多端 与风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 似 故古人称其为 中风 又名 卒中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属于中 医内科常见急症 是一种发病率高 病死率高 致残率高 严重危害 人民健康的疾病 定 义 3 历史沿革 内经 中没有中风的病名 但有关中风的论述较详 金匮要略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篇首创 中风 之名 唐宋以前 对中风的认识 基本上根据 内经 金

2、匮要略 的论 述 以 外风 学说为主 多从 内虚邪中 立论 唐宋之后 特别是不少金元时期的医家对 中风 病因提出了新的见解 认为中风病是由 内风 而起 是中风病因学说的一大转折 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 而力倡 非风 论 认为 内伤积损 是 中风的病机实质 李中梓明确将本病分为闭 脱二证 清代叶天士明确以 内风 立论 首创 肝阳化风 学说 王清任则以气虚 血瘀为论 并创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瘫 近代医家张伯龙 张山雷 张锡纯则总结前人经验 探讨本病的发病 机理 认为肝阳化风 气血并逆 直冲犯脑是其病机实质 至此 对中风 的病因病机和治法渐趋深化和完善 4 与西医联系 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3、 主要是 脑溢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栓塞 脑血 栓形成等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型脑血管 疾病相似 上述疾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 治 5 病 因 病 机 6 病 因 1 内 伤 积 损 2 劳 欲 过 度 3 饮 食 不 节 4 情 志 所 伤 5 气 虚 邪 中 7 病 机 1 基本病机 脏腑阴阳失调 气血逆乱 上冲 犯脑 2 病位 在脑 与心 肝 脾 肾密切相关 可引起全身多脏腑功能紊乱 3 病理性质 多属本虚标实 肝肾阴虚 气血 衰少为致病之本 风 火 痰 气 瘀为发病之标 即风火相煽 痰浊壅盛 瘀血阻滞 气血逆乱为 标 病性具有本虚标实 上盛下虚的特点 8 病 机 4 病机转化 虚实转化 初

4、期多以标实为主 若病情剧变 可以正虚为主 甚则正气虚脱 后期多因正气未复 邪气稽留 可留有后遗症 多虚实夹杂 或以本 虚为主 9 病 机 5 预后 中风为中医四大难治病证之一 多起病急骤 变化迅 速 病情恶化常在瞬间 中经络与中脏腑之间可相互转化 一般中经络者病轻 中脏腑者病重 中经络者向中脏腑 发展 预后较差 中脏腑者向中经络转变 预后多较好 中脏腑者若出现呱逆频频 呕血 壮热 喘促 瞳孔大小 不等 病情危笃 预后多不良 多次中风者预后亦较差 总之 中风的预后 主要受体质的强弱 正气盛衰 邪气 的浅深 病情的轻重 诊治是否及时正确 调养是否得当 等多种因素影响 其结果相差甚远 10 诊 断

5、要 点 1 临床特征具有突然昏仆 不省人事 半身不遂 偏身麻木 口眼歪斜 言语 蹇涩或不语等特定的临床表现 轻者仅见 眩晕 偏身麻木 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等 而无神志障碍 11 诊 断 要 点 2 病史好发年龄以40岁以上为多见 常有体衰 劳倦内伤 嗜好膏粱厚味 烟 酒等因素 或患有高血压病 发病前多有 头晕或头胀痛 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 每 因恼怒 劳累 酗酒 寒冷等而诱发 12 诊 断 要 点 3 辅助检查神经 系统检查 脑脊液检 查 眼底检查 颅脑 CT MRT等检查 有 助于诊断 13 鉴别诊断 1 中风与口僻 口僻俗称吊线风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基本 病机是正气不足 风邪人中脉络 气血痹阻

6、 临 证以口眼歪斜 常伴耳后疼痛 时有流涎 言语 不清为主要症状 而无神志障碍和半身不遂等表 现 中风多见于中老年人 基本病机为脏腑阴阳 失调 气血逆乱 直冲犯脑 以卒然昏仆 不省 人事 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 言语不利为主症 常伴有肢体瘫痪或口眼歪斜等后遗症 14 鉴别诊断 2 中风与闲病 闲病昏仆之时四肢抽搐 口吐涎沫 或 发出异常叫声 昏迷时间多短暂 一般可自 行苏醒 醒后一如常人 其发病以青少年居 多 是一种发作性疾病 而中风昏仆倒地后 无声 一般无四肢抽搐及口吐涎味 其神昏 时间长 难以自行苏醒 醒后多伴有半身不 遂 口眼歪斜等后遗症 15 鉴别诊断 3 中风与厥证 厥证一般昏迷时间短暂

7、 多伴有面色苍 白 手足逆冷 但无四肢抽搐 移时一般 可自行苏醒 醒后无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 语言不利等表现 16 鉴别诊断 4 中风与痉证 痉证以项背强直 四肢抽搐 甚至角 弓反张为主症 也可伴见神昏 但痉证神 昏多出现抽搐之后 而中风多在起病时即 有神昏 而后可出现抽搐 痉证抽搐时间 长 中风抽搐时间短 痉证无口眼歪斜 及半身不遂等症 17 辨 证 要 点 分 证 论 治 治 疗 原 则 辨 证 论 治 18 一 辨证要点 1 辨中经络与中脏腑 其根本区别在于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 变 病情轻 表现为不经昏仆而卒然发生 口眼歪斜 语言不利 半身不遂 中脏腑 病情重 则出现突然昏仆 不省人事或神

8、志昏糊 迷蒙 而伴见口眼歪斜 半身不 遂等 19 一 辨证要点 2 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 中风病闭证 脱证 均为危重证 分清闭证 与脱证是本病急性期治疗的关键 闭证为邪气 内闭清窍 症见神昏 牙关紧闭 口噤不开 两手握固 肢体强痉 多属实证 脱证为正气 外脱 症见昏愦无知 目合口开 四肢松懈瘫 软 手撒肢冷汗多 二便自遗 鼻息低微 为 五脏正气衰弱欲绝表现 属虚证 多为中风危 候 20 一 辨证要点 3 闭证当辨阳闭与阴闭 阳闭与阴闭主要根据热象的有无来区 别 阳闭有瘀热痰火之象 如身热面赤 气粗鼻鼾 痰声如锯 便秘溲黄 舌红绛 舌苔黄腻 脉弦滑数 阴闭有寒湿痰浊 之征 如面白唇暗 痰涎壅盛 四

9、肢不温 舌苔白腻 脉沉滑等 21 一 辨证要点 4 识病性 中风病性为本虚标实 急性期以标实为主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以本虚为主 22 一 辨证要点 5 辨出血中风与缺血中风 凡遇中风急诊病人 应详询病史 结 合发病状况和症状 体征 以鉴别中风的 不同类别 中年以上有高血压等病 发病 突然 昏迷内闭 半身不遂 脑脊液呈血 性者 应考虑出血性中风 若发病较缓慢 在安静和睡眠情况下发生 神志大多清 醒 并逐渐形成半身不遂 脑脊液清晰者 应考虑缺血性中风 23 一 辨证要点 6 辨病期 中风病发病后两周以内者为急性期 中脏腑也可长至1个月 发病后两周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者多为 恢复期 发病半年以上者系后遗

10、症期 24 二 治疗原则 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 急性期虽有本虚 但以标实为急 应急则治标 中经络以平 肝熄风 化痰通络为主 中脏腑闭证 治当 熄风清火 豁痰开窍 通腑泄热 脱证治以 回阳救逆 扶正固脱为要 恢复期及后遗症 期 多虚实夹杂 当扶正祛邪 标本兼顾 熄风化痰与滋养肝肾 益气活血通络等法并 用 25 三 分证论治 中经络 1 风痰入络 证候 肌肤不仁 手足麻木 突然口眼 歪斜 语言不利 口角流涎 舌强语蹇 甚 则半身不遂 或手足拘挛 肢体酸痛等 舌 苔白腻 脉浮滑 26 三 分证论治 中经络 治法 祛风化痰通络 方药 化痰通络汤加减 方解 中半夏 茯苓 白术健脾燥湿 胆南星 天竺黄 清热

11、化痰 天麻平肝熄风 香附理气 丹参活血化瘀 大黄 通腑泄热祛瘀 无热象者 可去天竺黄 易制半夏 加全蝎 僵蚕 白附子以加强祛 风化痰之功 语言不利者 加菖蒲 远志祛痰宣窍 若眩晕者 加钩藤 菊花平肝 熄风 有瘀血征象 舌质紫暗者 加桃仁 红花 赤芍以活血化瘀 27 三 分证论治 中经络 2 风阳上扰 证候 平素眩晕头痛 耳鸣目眩 突发 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舌强语蹇或不语 偏 身麻木 面红目赤 口苦咽干 心烦身热 尿赤便干 舌质红或红绛 舌苔薄黄 脉弦 有力 28 三 分证论治 中经络 治法 平肝潜阳 活血通络 方药 天麻钩藤饮加减 方解 方中天麻 钩藤平肝熄风 生石决明平肝潜阳 川 牛膝引血下

12、行 黄芩 山桅清肝泻火 杜仲 桑寄生补益肝肾 茯苓 夜交藤养血安神 益母草活血利水 全方共奏平肝潜阳 滋补肝肾之功 本证为肝经实火 气血壅盛之证 故去原方杜仲 桑寄生等 加用夏枯草 龙胆草以增泻热之力 若眩晕头痛加桑叶 菊花清热熄风 心烦易怒加生石膏 龙齿清热安神 大便秘结加大黄通腑泻热 29 三 分证论治 中经络 3 痰热腑实 证候 突发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 舌强 语蹇或不语 偏身麻木 腹胀便结 头晕目 眩 咯痰或痰多 舌质红 苔黄或黄腻 脉 弦滑 30 三 分证论治 中经络 治法 化痰通腑泄热 方药 星蒌承气汤加味 方解 瓜萎 胆南星清热化痰 生大黄 芒硝通腑泄 热 大黄 芒硝应视体质而定

13、以大便通泄为度 以免过量伤正 腑 气通泄后 治宜清热化痰通络为主 可加胆南星 天竺黄 竹沥 川 贝母 僵蚕 地龙 丹参 赤芍等化痰通络 热象明显者 加山桅 黄芩 若舌暗有瘀点可加人丹参 赤芍通络 31 三 分证论治 中经络 4 气虚血瘀 证候 突发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 言语 蹇涩或不语 偏身麻木 面白无华 气短乏 力 口角流涎 自汗出 心悸 便溏 舌质 暗淡 或有瘀班 瘀点 苔薄白或白腻 脉 沉细弱 细缓或细涩 32 三 分证论治 中经络 治法 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 补阳还五汤加味 方解 重用黄芪补气 桃仁 红花 归尾 川芍 赤芍活血化瘀 本方还适用于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治疗 但黄芪甘温 故肝

14、肾不足 兼有痰热或风阳痰火者忌用 若气虚明显者 加党参或人参等补气药益气通络 血瘀甚者 可加莪术 三梭等破血通络之品 甚或可加用水蛭等 药 口角流涎 言语不利者加石菖蒲 远志以化痰宣窍 33 三 分证论治 中脏腑 1 闭证 闭证为邪实内闭之证 主要表现为突然 昏仆 不省人事 牙关紧闭 口噤不开 两 手握固 二便不通 肢体强痉 喉中痰鸣 临床又根据有无热象 分为阳闭和阴闭 由 痰火内闭者为阳闭 由痰浊内闭者为阴闭 34 三 分证论治 中脏腑 1 阳闭 证候 除上述闭证的主要症状外 又有 面赤身热 气粗口臭 躁扰不宁 舌质红 苔黄腻 脉弦滑数 35 三 分证论治 中脏腑 治法 辛凉开窍化痰 清肝熄

15、风 方药 先用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灌服 或鼻饲 以清 心开窍 再用羚角钩藤汤加减以平肝熄风 清热化痰 方解 羚羊角为清肝熄风主药 桑叶疏风清热 钩 藤 菊花平肝熄风 生地清热凉血 白芍柔肝养血 川贝 母 竹茹清热化痰 茯神养心安神 甘草调和诸药 方中可加石决明 龟板 白芍育阴潜阳 或加僵蚕 全蝎 地龙以增熄风之力 热象重者 可加丹皮 山桅清热 若痰多者 加胆南星 竹沥 天竺黄以清热化痰 痰多昏睡者 加菖蒲 郁金以增强化痰开窍之力 若痰热腑实 腹胀便秘者 可用星蒌承气汤加积实通腑化痰泄 热 36 三 分证论治 中脏腑 2 阴闭 证候 除上述闭证共有的症状外 还 有静卧不烦 面白唇黯 四肢欠温 痰涎

16、 壅盛 苔白滑或腻 脉沉滑 37 三 分证论治 中脏腑 治法 辛温开窍 化痰醒神 方药 急用苏合香丸灌服 或鼻饲 以芳香温开 继则煎服涤痰汤化痰开窍 方解 制南星 菖蒲化痰开窍 半夏 陈皮 获 答 竹茹 生姜祛湿化痰 枳实降气利痰下行 人参 甘草扶正 兼有动风者 可加天麻 僵蚕 全蝎以平熄肝风 若见戴阳证者 属病情恶化 宜重进参附汤 白通加猪胆汁 汤救治 38 三 分证论治 中脏腑 2 脱证 证候 突然昏仆 不省人事 目合口张 鼻鼾息微 肢体软瘫 手撒肢冷 二便失 禁 或见大汗淋漓 舌萎而嫩 脉微欲绝或 虚大无根 严重者可见面赤如妆 汗出如珠 目睛上窜 口吐涎沫 舌痰 舌质紫暗 苔白腻 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39 三 分证论治 中脏腑 治法 回阳救阴 益气固脱 方药 急用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 方解 人参 麦冬 五味子大补气阴 附子回阳救 逆 若阴不敛阳 津液不能内守 汗出不止者 可加黄芪 牡蛎 龙骨 山萸肉等以敛汗固脱 若真阴亏损 虚阳浮越 面赤足冷 虚烦不安 脉浮大无根者 可加龟板 鳖甲 牡蛎 龙骨 阿胶 山萸肉 熟地 枸杞等填 补真阴以纳浮阳 若元阳渐复而痰浊壅塞喉间 欲吐无力者加菖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