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江苏籍中医医家学术著作概述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56193 上传时间:2017-06-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国时期江苏籍中医医家学术著作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民国时期江苏籍中医医家学术著作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民国时期江苏籍中医医家学术著作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民国时期江苏籍中医医家学术著作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民国时期江苏籍中医医家学术著作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国时期江苏籍中医医家学术著作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国时期江苏籍中医医家学术著作概述(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民国时期江苏籍中医医家学术著作概述【摘要 】 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 ,民国时期的中医药著作约 4 330 余种,其中江苏籍中医医家撰著的有 573 种,内容涵盖了医经、基础理论、伤寒金匮、诊法、针灸推拿、本草、方剂、临证各科、医案医话医论、史学工具书等方面。本文将江苏籍中医医家所撰著的 480 余种著作分为“医籍所涉及的种类” 、 “中西医论争及汇通类著作” 、 “中医规模化教育的教材类著作” 、 “方药类著作” 、“临证各科及医案类著作” 、 “医学卫生保健类著作” 、 “综合性史学工具书类著作”等七个方面、六个大类进行评述。介绍其在中医学术、中医教育、中医临床、中西医汇通以及中医科学化

2、等方面的著作特点,肯定其对于现代中医所具有的启示与借鉴意义,试图唤起现代中医药研究者对这一时期中医药著作的研究兴趣,使这一时期的著作更好地为当今中医药事业服务。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江苏籍 中医医家 著作研究 概述民国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中是一个存在较为短暂的时期(38 年),在整个中医药学的发展历史中只是一瞬,但是,由于其恰恰处在社会发生根本性变革的过渡期中,来自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交汇与冲突尤为明显,这就决定了其不同于历史上的其2他时期。在民国时期,由于有着西方文化留学背景的政府官员的支持,西方医学以前所未有的强势进入国内,政府也积极推动其成为社会医疗主流。中医药事业从起初的

3、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被漏列,医疗行为被限制,发展到中医药被整个废除的境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局面。面对这种不利局面,整个中医药界奋起抗争,同时也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本着“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宗旨,积极实践,勇于创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捍卫中医的各项权益。他们积极探索创办中医药学校及函授的教育形式,创立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医院,努力开展学术上的中西医汇通,并围绕着上述内容著述立说。成书于民国时期的中医药著作(以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为主,以下简称中医联目 )有 4330 余种,占到全部中医存目存世书籍的三分之一1 。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的著作,对于当今中医药学术的发展无疑是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4、江苏籍中医医家群体在上述的历史事件中均有参与,在一些重大的事件中甚至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形成的著作有 573 部2 。这一群体又大多寓居在中西文化交汇与碰撞的上海,具有一定的时代代表性。因此,对其在这一时期完成的著作进行研究,可以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现就以中医联目中所载的 480 余种各类著作为依据,对民国时期江苏籍中医医家著作作一概述。医籍所涉及的种类3按照 中医联目所划分的种类,去除重复项,在这些著作中,医经类 20 种,基础理论类 12 种,伤寒金匮类 19 种,诊法类 11种,针灸推拿类 15 种,本草类 25 种,方书类 43 种,临证各科中包括临证综合类 23 种,温病类 1

5、8 种,瘟疫类 5 种,疟疾类 6 种,内科类 12 种,风痨臌膈类 14 类,其他疾病类 18 种,妇产科类 18种,儿科类 20 种,外科类 20 种,伤科类 1 种,咽喉口齿类 7 种,养生类 12 种,医案医话医论类 63 种,医史类 23 种,综合性著作类 24 种。从医籍所涉及的种类来看,医家们的著作涵盖了中医药绝大部分的种类,有些尽管从种类上归属于大类,但从其内容上来看,已经超出某个传统种类的归属。如恽铁樵的群经见智录 ,既是对中医经典理论的阐释,更是不同于传统对经典医籍的注释,而是对经典医籍的现代诠释和发挥,与现代知识的结合更加紧密。再如恽氏的生理新语 、 病理概论和秦伯未的生

6、理学 、 病理学等等,也已不是一个“基础理论”所能归属了的,更多的是对中医理论的现代认识与诠释。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一时期医家们的著作时,既要注意其传统的一面,更要注意其有别于传统的内涵实质的一面,这些实质性的学术观点对于我们现在的中医具有诸多的启发与借鉴意义。中西医论争及汇通类著作中西医之汇通早在西方医学于十九世纪传入我国即已开始。较系4统论述中西医汇通的医家可谓唐容川及朱沛文,但大量开展中西医汇通之学术研究与实践者当属于民国时期的医家们。这其中,江苏籍医家的代表者有恽铁樵、丁福保、陆渊雷、时逸人、杨百诚、章次公、许半、蔡陆仙等等。自从 1917 年余云岫之灵素商兑发表抨击中医理论的观点以来,

7、中西医的论争便趋向公开和激化,中西医阵营中的各自维护者,纷纷发表言论或著书,对余氏的观点加以回应,形成了不同于以往著作组成的论争性文献和著作。第一位以著书形式回应余氏观点和言论者当属恽铁樵氏。在其 1922 年出版的群经见智录中,恽氏以独特的领悟,对于中医最基本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剖析,他的“四时五脏”学说可谓揭示了中医理论的真谛,被后世所推崇。他对于中西医体系的优劣进行了较为公正的比较,驳斥了余氏对中医认识的错误方法和观点,从而拉开了中西医相互论争之幕。随后的如其弟子陆渊雷氏,在继承其师的汇通思想之后,提出“中医科学化”的主张并撰著了相应的著作。江苏籍医家所撰著的中西医论争及汇通的著作所

8、涉及的面较广,总结起来有论述中西医理论之立足点不同,而主张各取之长、互补其短以及融会贯通的。如恽氏群经见智录 、 保赤新书 ,许半龙之中西医之比观等。更多的医家在涉及中医各科内容时揉进西医学的认识,以图全面地在实践中促使中西医的汇通。代表者如恽5氏的生理新语 ,其在自序中这样描述他的这本书:“本书既名新生理,自非中国古代五运六气、三百六十五穴道之旧生理,然亦非纯粹西国解剖学、显微镜、血轮细胞之新学说。若用简单概括的话评论我这部书,可以说得不新不旧,亦新亦旧;不中不西,亦中亦西。将内经所说的证之于病能不得其解,求之于西学。那是轩岐医学、西洋医学和我自己的实地经验,三合而成。 ”3表明其是从新的视

9、角来认识中医理论的。再如丁福保的新内经 、 中外医通 ,杨百诚的医学新论 ,章次公的药物学及中西医学名词对照等著作,也是将西医学知识与传统中医学知识相揉合、相比较。与上述书中所反映出的中西医汇通思想有所不同的是主张中医科学化的思想。持这种主张的代表者有陆渊雷、时逸人等。陆氏在其伤寒论今释 、 金匮要略今释以及陆氏论医集等著作中虽有欲以西医学知识融会贯通中医的想法,但其主要思想却是以为中医的疗效和验是可取的,理论却是多臆想和空泛无据的,主张以西医知识来解释中医理论。也就是其最终主张的“中医科学化” 。陆氏的这一“新观点”在当时整个社会崇尚科学化的大背景下,很有号召力,特别是青年人,一时间响应和追

10、随者遍及海内外,影响较大。其著作伤寒论今释和金匮要略今释就是不同于别人以内经的传统理论来诠释,而是用西医理论解释之,再用各家经验证实之的。陆氏的这一思想和做法,大有废医存药之嫌,故而也遭到6一些学者的反对。尽管如此,陆氏的一些思想还是有值得现代人借鉴和思考的地方。这类著作成为江苏籍中医医家著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规模化教育的教材类著作民国初期,由于当时的北洋政府将中医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漏列,从而导致中医界的奋起抗争。积极抗争者如江苏籍的丁甘仁、余伯陶、谢观等,他们向北洋政府请愿,抗议这种对于中医的不公正待遇。与此同时,他们还积极筹办中医学校,以期既成事实,劝逼当时的府承认中医教育的合法

11、性。最终,尽管政府没有将中医教育列入整个教育体系之中,但也默许了中医办学校从事规模化教育的事实。中医规模化教育在与各种社会阻挠势力的斗争中发展起来,服务于学校及函授教育的教材著作应运而生。这类著作从丁甘仁氏为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编写的脉学辑要 、 药性辑要以及医案讲义等开始,到之后为陆续兴办的中医学校及函授学校自编的教材,所涉及的范围涵盖了当时中西医各个学科,可谓洋洋大观,形成了这个时期所独有的著作形式。如恽铁樵的生理新语 、 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研究 ,秦伯未的内经学讲义 、 内经类证 、 诊断学讲义 ,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 、 金匮要略今释 ,许半龙的中国7方剂学概要 、 中国外科学大纲 ,张山

12、雷的古今医案平议三种 、医学一得 、 籀谈医一得集 ,顾鸣盛的中西病理学讲义 、 中西内科学讲义 ,杨百诚的灵素气化新论 、 灵素生理新论 、 医学新论 ,承淡安的伤寒针方浅解 、 针灸学讲义三种 、 中国针灸治疗学以及张赞臣的中医诊断学纲要等等,这些著作与其说是用于教学的教材,不如说是各个编著者对于中西医学科知识的研究成果。每一本教材著作均迸发着作者的思想火花。这些著作的编著以及在教学之中的使用,为传播知识、启迪后生、使中医药事业得以薪火相传作出了历史贡献。方药类著作中医联目中,江苏籍中医家的本草类著作为 25 种;方书类著作为 43 种。从民国时期江苏籍中医药学家们编写的这类著作的内容上不

13、难看出,他们在此时所要研究的重点是放在古药古方今用上面,突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他们在忠实古代方药文献以及沿用传统文献整理方法的同时,尽量结合西医药的研究成果对古方药的临床功效进行必要的解释和贯通,以期为当今医疗实践服务。因而此类著作极少有空泛的理论论述,切合实用是医家们编著这类书的主要目的。本草类代表作有恽铁樵的论药集 ,章次公的药物学正编续编补编 ,张山雷的本草正义 ;还有地方性本草研究的如赵黄的祁州药志 、 蒙古本草药之原植物 、 蒙疆所产本草药材关于其原植物之考察等;本草谱录类如赵黄的中8国新本草图志以及陈存仁的中国药物标本图影等。方剂类著作除了上述的著作特点外,还有一个鲜明

14、特色即是医家们以自己亲身临证体会或经名家实验的经验来阐述方剂,处处以临床实效为根本宗旨,这就使得这类书既可以被看作临证方书,也可作为中医教育教材。代表性的有丁甘仁的丁甘人家传珍方 、 百病医方大全 ,丁福保的中国经验良方 ,恽铁樵的验方新按 ,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 ,时逸人的中国处方学讲义 ,秦伯未的处方学 ,张赞臣的方药考论类编等。临证各科及医案类著作江苏籍中医医家所编撰的临床著作,按照中医联目的分类,有临证综合、温病、瘟疫、疟痢、内、外、妇、儿、骨伤和五官等科。内容涵盖了所有临床学科,是内容最丰富的一类中医学著作。其中既有对前人临证学术经验的总结与阐述,更有作者本人结合自己亲身临证心得体会而

15、得出的理法方药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是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的重要文献。代表者如张山雷的中风诠 。是书从阐述历代医家对中风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内外风混淆辗转变革的过程着手,反复申论素问气血上菀的本旨及其与中风的关系;结合西医学之神经学理论,讨论内风脑神经病之脉因证治,系统论述中风证治八法,创立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再如恽铁樵的温病明理 ,在 1928 年初刊之后9的 8 年当中,对于这本书中 4 卷所论的内容和观点进行临证检验,在得到进一步的肯定之后,于 1936 年另加 1 卷,再次出版了该书,并有了新的临证认识,如作者认为温病于十二经而言实为手经病以及认为古人以为的“温病下不厌早”之说值得商榷等。这种注重实际、不尚空谈、精益求精的学术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医家们能够针对当时社会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和流行病来研究和著书。如对于肺结核病、性病、小儿痘疹惊疳等,体现了作为医生对于社会负责任的职业道德。医案类的著作,在中医联目中江苏籍医家撰著的有 29 种(这其中不包括医家们所撰著的医话医论类的著作,关于这类著作的内容已在其他评述点中介绍了) 。这当中绝大多数是医家们自己的临证案例,如孟河丁氏医案 、 药医案全集 、 陆氏医案集 、 曹颖甫医案等;尚有集前人医案分类汇编的医案书籍,如分类王孟英医案 、 医方经验汇编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