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传媒)新闻史常识(总结)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5614108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8.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告传媒)新闻史常识(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广告传媒)新闻史常识(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广告传媒)新闻史常识(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广告传媒)新闻史常识(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广告传媒)新闻史常识(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告传媒)新闻史常识(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告传媒)新闻史常识(总结)(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中国新闻学的形成:1918年,蔡元培决定在他任校长的(北京大学)开设新闻课程,(10月14日)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919年4月20日)研究会创办了学术刊物(新闻周刊)标志着中国的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正式开始。三本书:1919年,徐宝璜的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理论)新闻学著作;1923年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业务)新闻学著作;1927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新闻学著作。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

2、及书店主人。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小饱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 为“小报”。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是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最早的广告告贴;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

3、环运图。1815年,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米怜:1813年伦敦布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传教工作。米怜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开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开始出现。任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主编。他是位出色的宣称家,主张文章要通俗简短,1822年病逝。特选撮要每月统计传,麦都思创办、主编。 梁启超:著名的维新派政治思想家、政论家;先后创办10多种报刊,如:中外纪闻、 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从事报刊宣传活动27年;创造了“时务文体”,一生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人们称之为“舆论界的骄子”,有丰富的报刊实践经验,为资产阶级办报提供 了基础。 时务报:1896年在上海

4、创办,梁启超任总编辑。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是旬刊, 以“域外报译”为主,同时开设言论栏目。(维新变法的代表作是变法通议,此文在时务报上连载;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阐明了维新变法主张,是维新派的政治纲领,其新闻思想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是,提出“去塞求通”的观点,认为报馆有耳目喉舌的作用。)主要宣传进化论,倡导学校废科举,设议院兴民权,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揭露帝国主义罪行, 呼吁捍卫民族独立,该报在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中的爱国分子中引起了很大影响。该报是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报刊,该报发行量最高达1.7 万份。在时务报上发表的像梁启超的文章那样谈论时务,宣传维新变法的文

5、章,被人们称为 “时务文体”。真正的职业记者从黄远生开始 黄远生 原名黄为基,民国初年著名记者。他的记者生涯是从1912年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开始的。最出名时,任上海时报、申报驻北京特约记者,为其撰写 北京通讯。他善于调查研究,勤于采访交人广,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著称于世,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被称为“报界之奇才”。 为了躲避袁世凯的纠缠,1915年避往上海,12月到达旧金山不久被枪杀。他死后,其友人将他的文章收集整理,出版了远生遗著,是中国第一部通讯集。 黄远生的新闻通讯的特点表现在: 一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注重时效和事实。 二是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他报道的人物有孙中山等中国政府和中国政

6、治的代表,善于从他们 身上发掘重大新闻,如揭示了袁世凯“权谋百出,专以手段胜”的伎俩。他报道的事件很多,如日本提 的“二十一条”等,这些事件都是当时社会矛盾的反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远生的通讯是当时社会 的一面镜子。 三是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他的通讯善于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进行绘声绘色的描绘,如外交部之厨子。 四是语言通俗生动,他追求通讯语言的通俗和生动。 黄远生对新闻记者提出的“四能”要求,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邵漂萍: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早在学生时代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1911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日本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

7、东京通讯社。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撰写时评。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期间为之撰写的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棘手”为座右铭。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他最擅长新闻采访,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 新青年: (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1915年9 月15日创刊于上海。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它代表现代报刊的开始。敬告青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的,带有发刊词性质的纲领性政论,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从创刊到1922 年

8、7 月止,共9 卷。陈独秀主编。1918年与李大钊等合办每周评论,1918年1 月,第4 卷第1 号开始,实行轮值主编制。主编人有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等。 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上中主要的宣传贡献有哪几个方面? 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动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它主要的宣传贡献有以下三个方面: 批判封建的旧道德,抨击尊孔复辟逆流,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新道德新思想。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系列政论:驳康有为致总理书、宪法与孔教、袁世凯复活、复辟与尊孔等,并在通信栏对尊孔言论“词而辟之”。他以袁世凯称帝

9、的事实理论指出“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新青年提倡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待社会和人生,反对偶像崇拜、迷信盲从、主观武断和一切黑暗愚昧现象。陈独秀撰写偶像破坏论支持此观点。 发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紧接着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宣传,好似春雷初动,惊醒了一代青年。 陈独秀:新青年的创办人、主编、主要撰稿人。1918年与李大钊等合办每周评论。 通过对这两个报刊的编撰,毛泽东对其评价他成为新文化运动战线上的“总司令”。他是五四运动时期 的著名

10、政治活动家和政论家。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了有发刊词性质的纲领性政论敬告青年一文。广大青年推崇陈独秀是“思想界的明星”。 提出六方面要求: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提倡的科学内容包括了科学和民主。 李大钊:河北乐亭人,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卓越宣传家,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活动的先驱。他揭开了我国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1916年从日本寄给 新青年第一篇稿件青春。1918年李大刊在报刊上发表了几篇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文章,有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五四运动前夕,李

11、大钊把轮值主编的 新青年第6 卷第5 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写了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是新青年编辑部中接受并宣传十月革命的第一人,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新阶段。 每周评论: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是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于1918年12 月在北京创刊。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18 年成立,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该会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将新闻作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兼任会长。学会聘有两名导师:一是徐宝璜、一是邵飘萍。新闻学研究会出版了3 期新闻周刊,是我国早期采用横排的报纸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业务刊物。学会还举办了两期研究班,

12、培养会员百余人。新闻学研究会举办了两期研究班,培养会员百余人。毛泽东当时正任职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他参加新闻学会,并取得了听讲半年的证书。他一生重视新闻事业和新闻学研究,和学会给予的良好熏陶是密不可分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有些会员,如高君宇、罗章龙等,后来都曾担任中共早期报刊劳动音、向导周报、工人周报、劳动通讯社等的出色记者和编辑。 徐宝璜:最早赴美国研究新闻学的人,回国后任北京晨报编辑,北京大学教授。他讲授新闻学概论基本知识,并指导编辑新闻的练习。他为学会讲课写的讲义新闻学大意是我国第一本 新闻学著作,后改名为新闻学。蔡元培称赞它“在我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 中共“四大”评价指出

13、:在中国民族革命运动中,向导“立在舆论的指导地位”。它的发行数量由开始的二三千份很快增至2 万份、4 万份,最高达10万份。读者赞扬向导的创办是中国“二千年来历史上破开荒的荣誉作业”,称赞向导是当时中国新闻界中“真敢替受压迫的工农阶级呼冤而确能指示民众以革命大路的”惟一报纸,把向导看做是“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政治周报:(1925.12.5 1926.6)国民党中央机关报,创刊于广州,由毛泽东筹办并任第一任主编,并撰写发刊词 政治周报 发刊理由。第5 期起,沈雁冰、张秋人接任主编。注重用事实说话,通过大量事实报道和评论,揭露国民党右派勾结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的阴谋活动,揭示右派分裂的必然

14、性,反击敌对新闻工具的反革命宣传,为维护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和巩固广东民主革命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每期发行数达4 万份。共出14期。 邵飘萍:1913年主持汉民日报,二次革命失败后,汉民日报被封,邵飘萍入狱。1914 年出狱后,东渡日本留学,创办了东京通信社。1916年回国,受聘于上海申报、时报和时事 新报,主要撰写时评。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918年10月,在北京独立创办日报京报, 自任社长,同时还兼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讲师。1919年京报被查封,邵飘萍再度流亡日本,出任大阪朝日新闻特约记者。1920年回国恢复京报。日销量平时有四五千份,多时达六千多份。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

15、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1925年,他秘密加入共产党,1926年,邵飘萍用京报全力揭露“三一八”惨案真相,抨击当局,被列入黑名单。张作霖进占北京第三天,邵飘萍被诱骗逮捕,不经审讯,以“宣传”罪名,被枪杀于天桥刑场。邵飘萍是我国不可多得的 “新闻全才”,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贡献卓越,英年遇难,是中国新闻界的重大损失。邵飘萍被害后,京报一度停刊,后又恢复出版,他的夫人继承。在北方,在政治思想战线上展开了对甲寅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斗争。 哈尔滨广播电台,呼号XOH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中央日报:1926年在广州筹办,1927年3月在汉口创刊,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文版英文版各日出一大张。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孟余兼任社长,在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的影响下曾为国民革命做积极的宣传,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拥蒋。后停刊至1928年在上海再次出版,后又在南京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