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611378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甘肃省高台县第一中学2013年秋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卷第卷 阅读题(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人们说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阳,然而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中国人自古崇尚登高望远,古诗词里流传下来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时而夏日炎炎,时而雨雪霏霏,时而春花灼灼,时而落木萧萧。登高处,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是人造的楼台。凡人视野有限,所以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唯一和今人的大概不同是,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也不是为了某个节日,当然更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一展胸襟。所谓胸襟,就是怀抱,就是远志,就是精神。通俗地

2、说,就是理想。很可惜,这正是今人最缺失的东西。文人登高,如同好汉饮酒,喜欢自然是喜欢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又称“一浇胸中块垒”。由于每个人的身世不同,境遇不同,价值取向有异,哲学思想有别,每个人在登高的时刻,所思所感也就不一样,或者说人各有志。所以即便大家同登一座山峰,写出来的诗句之意味也会相去千里。儒家的登高,是为接近心中至高无上的“仁”;道家的登高,是为寻求成仙得道的“仙”;皇帝祭祀封禅,要登天下五岳。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便是“高”和“远”。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这说

3、的是“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在说“远”。某种意义上,高是空间的概念,远是时间的概念,但这两种维度又不是确指的,因为君子的“怀抱”无时无刻不在胸中运动变化,好比道家修炼的内气,大象无形。钟子期听俞伯牙抚琴,他听得出伯牙的志趣,就说“巍巍乎若泰山”,又说“洋洋乎若流水”。高山流水,其实分别是伯牙胸中逸气的不同表现形式,凝止团聚,则冲霄而为山;顺势发散,则奔腾而为水。琴家没有这份逸气,想弹奏好这支曲目,那是不可能的。论语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平。”所以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便能自心底激发出这份远志和胸襟。明末清初之际的一代大儒顾炎武,在明亡后联

4、合傅山、屈大均等爱国志士僻处山、陕之间,以图恢复大业。顾炎武和他的同志们送别,相对把盏,就在青山之巅,远眺大好河山,众人百感交集,泪眼潸然。有人开始借酒浇愁,有人开始埋头抚琴,有人开始痛吟诗篇。顾炎武听罢,徐徐起身,振衣而立,与之相和:一雁孤飞日,关河万里秋。正是“关河万里秋”!力挽狂澜的志士纵然势单力薄,回天乏术,但毕竟“德不孤”,毕竟有这些个战友在,相互砥砺,与子同仇。事虽未成,其心其举已足垂青史,光照世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便是儒家入世之“登高”的价值所在,它像一面旗帜,奋扬于巍巍之山巅。 (摘编自沐斋登高)1下列关于“登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古诗词里流

5、传下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说明了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B夏日炎炎,雨雪霏霏,春花灼灼,落木萧萧,这些都是古代文人流传下来的诗句中描写登高时所见的不同的景色。C由于人的视野有限,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所以古人的登高,也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楼台。D文人登高,是想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如同好汉饮酒“一浇胸中块垒”一样。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诗人同登一座山峰,所写的诗句意味相差很大,是由于每个人在登高时所思所感不同,而这又与个人的身世、境遇、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B儒家的登高、

6、道家的登高和皇帝祭祀封禅的登高,虽然目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在他们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C孔子所说的“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逝者如斯夫”这两句话,概括了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前者指“高”,后者指“远”。D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其远志便能发自心底,这是因为儒家提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或为了某个节日,而是为了一展胸襟,古代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自然就具有展示其胸襟,体现其怀抱的作用了。B钟子期用“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来形容伯牙抚琴的声

7、音,是听出了伯牙的志趣,伯牙胸中的逸气是通过不同的琴声表现出来的。C顾炎武联合爱国志士以图恢复大业,在和他的同志们告别时,相对把盏,在青山之巅,远眺大好河山,不同的人以各自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怀。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顾炎武和他的同志其心其举与历代文人登高时一展胸襟所体现的价值是相同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种 皓种皓字景伯,洛阳人。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汉)顺帝末,为侍御史。帝擢皓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

8、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皓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乔退而叹息,愧皓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出为益州刺史。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大将军梁冀,皓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皓。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皓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皓、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皓、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祥。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

9、。皓、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受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上乃赦皓、承罪,免官而已。后凉州羌动,以皓为凉州刺史,甚得人心。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梁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后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皓为度辽将军。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诚心怀抚,由是羌胡、乌孙等皆来顺服。皓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并、凉边人咸为发哀。匈

10、奴举国伤惜。 (后汉书卷五十六有删节)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 慷慨:大方、爽快B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 案:查办C吏人诣阙请留之 诣:到去D会匈奴寇并凉二州 寇:侵略5下列各组中,全都能够表现种皓“好立功立事”的一项是( )(3分) 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 宣恩远夷,开晓殊俗 皓乃手剑当车,曰:“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化行羌胡,禁止侵掠 先宣恩信,诱降诸胡 去烽燧,除候望A B C D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3分)A种皓为人为官胆大心细,在监护太子时,为国家命运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11、大胆质疑中常侍不合常理的行为,深得太傅杜乔的钦佩。B种皓担任刺史敢做敢为,发现太守的不法行为后及时奏报朝廷,后来太守伺机报复种皓,种皓被免官。C种皓由凉州刺史任上升迁时,官民不愿他离开,他因此得到太后的嘉许。调任汉阳太守时,凉州民众一直送到汉阳地界。D种皓被提拔为度辽将军,到任后先礼后兵。边境地方的百姓因为种皓而感念朝廷,诚心顺服汉朝,边地平安无事。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5分)译文: 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5分)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雪晴晚望贾岛倚杖望晴雪

12、,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注】该诗写于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之时。8后人认为这首诗歌体现了贾岛诗歌“清冷”的特点,请从景物和情感两个角度作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妙在写景,请分析诗歌的写景手法之妙。(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 ,人亦念其家。 ,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2)民生各有所乐兮, 。 ,岂余心之可惩。 (屈原离骚) (3)子曰:“见贤思齐焉, 。”(论语)(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乙选考题请考生在

13、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抚 摩胡 炎下雪了,天冷。我站在窗前,往外面看,一片皑皑的白。所有的车都在街上小心翼翼地走,顶盖上蒙着雪,像个老太太。我笑了,好天气!这样的天气,病人和伤者会增多,会因各大医院的满员而流入我的私立医院。我没有理由不高兴。神经内科的姚大夫走进来,说,又一个病人交不起住院费了。我漠然地说,你知道该怎么办。但是他的儿子很难缠,求得我没办法。姚大夫说。下午就断他的药,对付这种人非得来硬的!姚大夫走了。我靠在椅背上,眯起眼睛。姚大夫很像我的过去,一把出神入化的手术刀,刀至病除。下午,一个黑脸大汉闯进了我的办公室。看样子,他来者不善。我处之泰然,习惯了。我早已学会了从容应对。他说他是那个被强制停药的病人的儿子,叫高大壮。这个名字不错,活脱脱就是他形象的概括。我问,你有什么事?求求你,院长,不要给俺爹停药!他依旧求。我当然不想这样,可我这里不是慈善堂,没有钱,我的医院就无法运转,请你理解。我说得坦诚。俺知道,俺知道。高大壮苦着脸,眼里泪花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