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的防治技术

上传人:极*** 文档编号:125608 上传时间:2016-11-25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的防治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的防治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的防治技术(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稻细菌性褐条病俗称心腐病,因水稻感病后烂心而得名,病原为假单胞杆菌属细菌。近年来,我省早稻和中稻生长季节暴雨频繁,稻苗受淹和遭洪涝侵袭现象严重,诱发细菌性褐条病局部大流行,造成水稻较大产量损失。现将此病基本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介绍如下。期染病,在叶片和叶鞘上出现褐色小斑,后扩展呈紫褐色长条斑,病苗枯萎或病叶脱落,植株矮小,病菌侵害未展开叶片引起心腐,严重时有恶臭味。成株期叶片染病,先在叶片基部中脉发病,初呈黄白色水渍状,后沿叶脉扩展上达叶尖,下至叶鞘基部形成黄褐色至深褐色长条斑,感病组织变脆易折断,后全叶卷叶枯死。叶鞘染病,呈不规则形病斑块,后变为黄褐色,最后全部腐烂;心叶发病,不能抽出,死于

2、心苞内(此特征与螟虫危害症状相似,易被人们误认为是虫害),拔出时有腐臭味,用手挤压有乳白色至淡黄色菌液溢出。孕穗期染病,穗早枯或有穗茎伸长,小穗梗淡褐色,弯曲畸形,谷粒不饱满。病的发生与稻苗淹水有密切关系。病菌借水流或暴风雨传播蔓延,从稻苗伤口或自然孔侵入。凡低洼受淹的水稻和连日暴雨受洪涝侵袭的田块都易发病。一般稻苗受淹后 3 天8 天开始出现危害症状。高温、高湿和阴雨天气有利于该病的发生与流行,偏施氮肥、长势嫩绿的水稻和矮秆水稻品种发病重。立合理的排灌系统,避免洪水淹没稻田。进行科学灌溉,防止串灌和深水灌溉。稻种进行消毒处理。用强氯精 300 倍液600 倍液浸种 6小时8 小时,消毒效果较好。认真处理带病稻草。不用带病稻草作覆盖物或扎秧把等,防止病菌直接侵染秧苗。合理施用氮磷钾肥料,增施有机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水稻一旦受洪水淹没而发病,首先应立即排水,撒施石灰、草木灰等控制病害扩展,促进稻根再生;其次是开展药剂防治,喷施根病清等杀细菌的农药二三次,直至病情好转为止;第三,当水稻新根出现时,抓紧时间追施尿素等速效氮肥,促进稻株恢复生长。专利查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农作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