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专题: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讲座七.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585869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复习专题: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讲座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复习专题: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讲座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复习专题: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讲座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复习专题: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讲座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复习专题: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讲座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复习专题: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讲座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复习专题: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讲座七.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专题(七)话题作文的扣题与审题湖北 傅新华技法点拨 高考考纲明确要求,作文要符合题意。最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一直是题目自拟、主题自定、文体自选的话题作文。尽管这种作文考查形式与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相比,大大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但令人遗憾的是,在高考作文中,偏题甚至跑题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对于话题作文,考生为什么会偏题?为了作文紧扣话题,考生在审题时应注意些什么? 一、 话题作文的扣题考生在高考作文的构思过程中存在两大矛盾:应考机智与思维陷阱的矛盾,构思要巧与偏离话题的矛盾。高考作文必须讲究应考机智。例如,2003年高考前有一学生就话题“要敢于说不”,写出了一篇得意之作外婆的烦恼。该文谈

2、到外婆的前两个孙子都是女孩,好不容易盼到了一个宝贝男孩,对之百般溺爱,但后来外婆却惹了许多烦恼。文章感情真挚,主题突出,富于文采。那年高考作文的话题是“感情亲疏与认知正误”,在高考作文时,只需略作改动,即可顺手牵羊,写出一篇优秀作文。这样作,能够有效避免“现场采购”出现的忙乱,这就是应考机智。但是,讲究应考机智,稍一不慎,却又容易掉入“思维陷阱”,因跑题而导致作文“翻船”。高考作文,构思要力求巧妙;但是,如果偏离话题,即使追求巧妙,也只能是弄巧反拙。请看下面的例子:用理智的泉洗涤感情的花,重新审视情感认知文化 (2003全国卷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曾经热血沸腾地仰视你,爱你的一切。中华

3、我的文化。 那是诗经中的一汪清水,在水一方的伊人;那是华美的楚辞,闪闪发光;那是孔孟思想,百家争鸣;那是大唐华章,仙乐飘飘;那是高山流水,那是古长城的细细青苔,那是岳麓书院的依依夕阳漫步在中华的文化里,多少人醉得不知归路,多少人沉醉于那泛黄的书页,将精华与糟粕统统吸收。因为深爱你,我们忘了去洗净你,忘了理智清醒地去看你。在不知不觉中,流水静默不流,华美的书页一页页在腐朽。 我们变得自大,我们变得骄纵。大宋宫廷,白衣秀士,文臣儒士们忙着作诗写赋,用程朱理学教化子民时,北方的铁骑席卷了中华;康乾盛世,书生们忙着去作八股,去作经注考证时,大洋的另一端,开始了科技革命,改写了历史我们有四大发明,我们有

4、地动仪,我们有早他国一千多年的圆周率。可是,我们的土地上蕴育的是以农为本、固步自守的黄色文明,我们有郑和去炫耀国威,可是我们没有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我们有李白杜甫,却没有哥白尼牛顿;我们知道天朝上国,却看不到外面的文明我们陶醉于自己,我们不断地用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去总结辉煌,却忘了重视审视自己的文化我们落后了。 历史在悄然逝去,心中的热情并没有冷却,但我们多了一分理智,在仔细地审视 我看到了位老人,用刀一样的笔尖为自己的文化做手术他是鲁迅。我被深深地震动了。我们不是不爱自己的文化,而是太爱,以至于束缚了自己的灵魂。他,让我们深深的明白,不能因为情感而影响对文化的认知,不能用迷信代替理智。 旭日

5、东升,新的阳光在冲散陈腐的气息。崭新的人们放下了对自我的迷信,去追求真理。走来了孙中山,李大钊,迎来了毛泽东、邓小平,“天朝圣国”的幻觉消失了,代替它的是“与时俱进”。我们激动欢欣 我们终于冲破了情感的依恋,用一分理智去审视自己的文化。没有全部接收,也没有全盘否定,我们的目光更客观、理性而又智慧 远处,传来“关关雎鸠”的乐声,依旧那么传神、清晰、生动【简评】这是2003年一个考生的答卷。此文从审视传统文化的角度切入,巧妙构思文章。文章的中心就是标题“用理智的泉洗涤感情的花,重新审视情感认知文化”。文章的思路是:“因为深爱你,我们忘了去洗净你,忘了理智清醒地去看你。在不知不觉中,流水静默不流,华

6、美的书页一页页在腐朽。”“历史在悄然逝去,心中的热情并没有冷却,但我们多了一分理智,在仔细地审视”“我们终于冲破了情感的依恋,用一分理智去审视自己的文化。没有全部接收,也没有全盘否定,我们的目光更客观、理性而又智慧。”这篇议论散文,联想丰富,选材广泛,结构开合自如,写得洋洋洒洒,又无一不紧扣“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一话题。 为了作文紧扣话题,既要讲究应考机智,又要当心掉入思维的陷阱。应试作文,是“戴着镣铐的舞蹈”,在紧扣话题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地展示个性、展示才气。苦难是一笔财富(2003全国卷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人生存在这个世上,就得遭遇苦难,苦难就像海洋里的水,沙漠里的风沙。时

7、时刻刻伴随你。不同的人对苦难的认识不同,悲观的人害怕苦难,逃避苦难;乐观的人坚强地面对他战胜他,利用他。蒲松龄在数次落榜的情况下,依然有“苦心人,天不负;破釜沉舟,百万秦关终属楚;有志者,事竟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雄心壮志,终于,蒲松龄看清世态炎凉,写出聊斋志异,名满天下。试想,如果他越挫折就退缩,见到苦难就投降,他可能会成功吗?我们能见到聊斋志异吗?曹雪芹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从小生活在幸福的家庭之中,碌碌无为,当他目睹家庭由盛到衰之后,这一打击使他“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苦难对他来说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敏锐的洞察力使他写出了让全世界瞩目的世界缩影红楼梦。苦难能造就一个

8、人,苦难使人生变得有意义。一个贝壳在经历流水的冲洗,打击,在经受住沙石的掩埋,经历无数的苦难,才会出现闪耀让人心醉的珍珠。一条彩虹,只有在大雨之后,才出现在蔚蓝的天空之中,让人欣赏,让人羡慕。只有在岩石猛烈撞击下的浪花才会是最美。苦难是一笔财富,经历了苦难,才会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流放,乃赋离骚,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只有人们在经历苦难之后,才会更加珍爱生活,珍异生命,他们受的苦比常人多,懂得生命的价值,他们对生活的认知更多,他们会努力面对生存,轰轰烈烈地拼搏,干事业,因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史铁生能坚强地面对生活,成为作家,是因为他失去双腿。海伦

9、珍重生命,是因为她失明了!而高考摆在我们的面前,令千万家长学生等待的高考不可以说不是苦难,我们应用怎样的眼光看待高考呢?我很欣赏有句名言“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风卷云舒”,我也很喜欢范仲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太阳挂在天上每12小时出来一次,总有白天和黑夜,人总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要以接受的眼光看待苦难。因为苦难是一笔财富。【简评】该考生掌握的材料不少,此文词语丰富,句式整散结合。但话题要求谈情感与认知的关系,此文完全不顾话题。因为跑题,只得了22分。对于话题作文,考生为什么会偏题甚至跑题呢?其重要原因是:1思想认识的缺陷。以为话题作文这种命题方式已经最大限度

10、地取消了作文的“枷锁”,话题一目了然,不需要审题。话题作文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2 写作态度的粗疏。 没有准确理解话题的含义,写似是而非的内容。如将“诚信”写成忠义、义气,或单纯写成承诺,离得更远一点的写成老实敦厚、默默奉献、严守纪律、不亏待他人等等。阉割话题,取其局部意义作文。如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明明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答案丰富多彩。”可是有一些考生却偷换主语,写成“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知识是丰富多彩的”“自然是丰富多彩的”离开了话题的原意。再如话题 “心灵的选择”,有的考生只就“选择”展开,忽视了“心灵”的思考。把话题作文当成一般的给材料作文来写。围绕引领话题的材料转圈圈,因而

11、偏离了话题。为了紧扣话题,必须认真审题。二、话题作文的审题审题时要慎思明辨,上下求索,要弄清题目的“限制”和所给的“自由”。话题作文审题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话题作文的试题构件 话题作文试题的文字,由材料、提示语、话题、具体规定四部分组成。如2003年全国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

12、。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智子疑邻”属试题中的材料,第二段包含提示语和话题,第三段是写作规定。2正确对待“材料”。材料是话题产生的基础,能帮助作者理解话题,打开思路。如,2003年高考作文试题,了解了“智子疑邻”的故事,就能帮助理解“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便于作者构思文章。 一般而言,原材料体现出多维

13、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原材料,由一个点可以引出许多条路径。而写作是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在阅读原材料的同时,作者要努力寻求自己与原材料的感情共鸣点,进而激发起感情波澜,“郁于中而发于声”,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产生自己的独有情感,确定写作的切入点,从而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这样的文章,较原材料的主题更突出,观点更集中明确,内容更具体,描述更细致或论证更加充分有力,体现出真实性的前提下的典型性。话题作文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不一定进入作文成为文章的一部分。材料和由此引起的话题不一定限定作文的主题、主体和标题,自然也不限定作文的题材。材料用来创设写作情景,引起考生的联

14、想,引发话题。3正确解读话题。首先,要注意话题的呈现状态。A.话题的语法形态:a.话题是一个词。诚信(2001年全国题)包容(2004年全国高考北京题)。以下列一个人物(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史蒂芬霍金)或文学形象(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为话题作文(2004年全国高考福建题)b.话题是一个词组。偏正关系:心灵的选择(2002年全国高考题)动宾关系:买镜(2004年全国高考湖北题)。并列关系:感情的亲疏与认知的正误(2003年全国高考题)水的灵动,山的沉稳(2004年全国高考江苏题)平凡与自豪(2004年全国高考辽宁题)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2004年全国高考题一)相信自己与善

15、于听取别人意见(2004年全国高考全国题二)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2004年全国高考全国题三)认识自己与他人的期望(2004年全国高考重庆题)语言与沟通(2004年全国高考广东题)。c.话题是一个句子: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0年全国高考题)B. 话题的语义形态 a.话题的含义呈显形状态: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2004年全国高考全国题四) b.话题的含义呈隐形状态:买镜(2004年全国高考湖北题)水的灵动,山的沉稳(2004年全国高考江苏题)材与非材(2004年全国高考天津题)。话题的语法形态不同,审题与构思就有区别。有的话题是词,如“诚信”,话题十分宽泛,构思时就应大题小作。有的话题是词组,如“心灵的选择”,是偏正词组,表达“选择”时,要体现心灵的碰撞;再如“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一话题,是并列词组,要体现两者之间的关系。有的话题是句子,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限制成分也比较多。话题的语义形态不同,审题与构思同样有区别。解读话题“买镜”,就要注意隐含意义的把握;选材立意就不能停留在“买镜”的字面意思上。其次,对话题中的关键词要深入探究。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一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