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模式.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584822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0.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模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模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模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模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模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模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模式.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模式 (一)形象意境类 写的什么(内容)是什么?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式:某一联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提问变式: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模式:描摹诗歌图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括意境特点(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剖析作者思想(要答具体)。 题例 14.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三江小渡(杨万里)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6分)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回答“是什么”方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具体回答“怎样采用”这些方法)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好处对主旨的作用)1.形象 命题三形式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

3、象? 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理解三要点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形象蕴涵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答题三步骤 步骤一:展示诗歌的形象; 步骤二:概括形象具体特点; 步骤三:揭示作者情感,即形象的意义。 解题示例试分析下面诗中画眉鸟的形象。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本诗为作者贬官外任时所作)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只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形象。其中一、二两句具体描写画眉鸟出笼

4、后,自由自在地飞翔、无拘无束地歌唱的特点。其实画眉鸟的形象就是摆脱了朝廷束缚后自由舒畅的诗人自身形象写照。 2.意境 命题三形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理解三要点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 答题三步骤 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根据这首诗情

5、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解题示例作者在下列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山居秋瞑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参考答案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四)分析语言类 命题三形式哪个词语是诗眼,为什么?诗中哪个词语是关键词,为什么?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前两问应该

6、确立以语言赏析为核心的答题意识,因为优秀的诗词作品,其诗词语言常常是经诗人精心锤炼的,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1、炼字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关键词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

7、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你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3、语言艺术手法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

8、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三)思想内容类 命题三形式请分析或评价诗歌(某句诗)的思想感情或内涵。归纳诗句的思想内容,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等。 理解三要点评价思想内容,首先要明确构成诗歌内容的五个要素:写了什么意思、具有什么深刻意义、塑造了什么意境、表达了什么主题、流露了什么情感和思想倾向。在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的基础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不要“拔高”或“套用”,更不要出现言不及意,似是而非的问题,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答题三步骤 指出诗歌塑造的形象 说明作者表达的情感 诗歌孕含的思

9、想意义。 在具体作答时,往往可用“描绘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歌颂了的品质,批判了的观点等句式。 解题示例下面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矛盾的心理? 早寒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绘了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寒气袭人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心理。其中“遥隔楚云端”“孤帆天际看”两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而“迷津欲有问”一句借用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表明了隐居与从政的矛盾心理。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表达技巧类 命题三形式

10、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理解三要点明确表达技巧包括的三要素: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明确三要素的具体内容,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屋言志;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乐衬哀),联想和想像(虚实结合),对比,白描,虚实结合,用典等; 修辞方法比兴、比喻、拟人、 夸张、 双关、用典、对偶等。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所采用的方法。 答题三步骤 步骤一: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步骤二: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步骤三: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11、或此手法表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五)综合类 命题形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某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某联对前后诗句起了什么作用? 答题三步骤 步骤一:该词在诗中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步骤二:该词对突出主旨起了什么作用。 步骤三:结合诗歌作具体分析。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步骤三)。 第二种:怎么写

12、的(手法)? 提问方式: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达到了何种表达效果? 提问变式: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提问变式: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解题模式:指出用了什么技巧。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了这种手法;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答案往往用到下列词语直接抒情(爱憎、褒贬);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映衬(又分为正衬和反衬)、烘云托月;象征;联想,想像;用典;对比,对照;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等等。 题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7分) 东郊 (唐)韦应物 吏舍局终年,出郊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淡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13、微雨霭芳草,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注释:吏舍,官署。郊,郊外。还复去,徘徊。 试题:“微雨霭芳草,春鸠鸣何处”两句,是如何描写这里的迷人春景的?(3分) 答案:“微雨”和“春鸠”,一见一闻,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出迷人的春景(具体谈角度)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表现的情感) 第四种: “为什么”(好、不好),分析好或不好的原因。题例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

14、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 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表明赞成的一点)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引文赏析)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突出的情感)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照应试题) 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是什么”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具体分析怎样运用的)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对情感和主旨的作用)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