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四年级语文.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549895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四年级语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四年级语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四年级语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四年级语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四年级语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四年级语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四年级语文.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一 教案背景:1. 面向学生:小学2. 学科:语文3. 课堂时间:70分钟4. 教学模式:读练结合5. 课时:两课时6. 课前准备:(1)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 自学生字词,读准生字字音;(3) 准备好自己在自学中碰到的疑难问题.二,教学课题:教养方面: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育方面: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教育,培养爱美情趣。发展方面: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三:教材分析: 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

2、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于是很自然地产生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欲望。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第二自然段写漓江的水。作者并不先直接写漓江的水,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后用一个“却”字转折,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显示出漓江之水是多么的迷人!接着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用“感觉不到流动”突现“静”;用“能看见江底的

3、沙石”体现“清”;用“一块无瑕的翡翠”形容绿,而后以自己坐在木船上的感觉,再现漓江之水的风姿。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手法写桂林的山,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随之写其奇、秀、险的特点。其中运用了十分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形容,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文章的末段描绘了山和水交相辉映,异彩纷呈,加上空中的云雾,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点缀其间,交织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

4、,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二是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学情分析:本课比较好理解,因此在学习时主要让学生自主合作去学习就可以了。本课难理解的是最后一段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句。引导学生在理解桂林山、水的基础上去理解四.教学方法: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 透”,最 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一课时(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百度图片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