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新人教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5548781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新人教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新人教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新人教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新人教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新人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新人教(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 记承天寺夜游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想,想到) 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但是) D遂至承天寺(就,于是) 2、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 托物言志即景生情类比象征以物喻人3、下列句子点出题目中“游”字的一项是(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B相与步于中庭 C水中藻荇交横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4、末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达出怎样的感慨?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A标榜自己有随遇而安的修养 B自嘲自己与张怀民一事无成C有闲情逸致才能欣赏到美景 D无所事事的人才能欣赏到美景5、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

2、项(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B这篇短文真实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

3、“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7、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水中交错的藻、荇

4、这样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啊。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9、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描写月光的句子是 ,描写的角度是。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10、按“叙事、写景、抒情”三个内容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用“|”标示 (3分):11、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答: 12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情感?答 14、 对“庭下如积水空明,

5、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的写景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答:15、 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答: 10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答案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念无与为乐者(想,想到) 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但是) D遂至承天寺(就,于是) 2、本文的构思角度是(B ) 托物言志即景生情类比象征以物喻人3、下列句子点出题目中“游”字的一项是(B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B相与步于中庭 C水中藻荇交横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4、末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达出怎样的感慨?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C )A标榜自

6、己有随遇而安的修养 B自嘲自己与张怀民一事无成C有闲情逸致才能欣赏到美景 D无所事事的人才能欣赏到美景5、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B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B这篇短文真实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7、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7、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

8、的生活态度。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D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水中交错的藻、荇这样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啊。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9、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月光。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庭中月色(或月夜美景) 。描写月光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描写的角度是侧面描写(或视觉描写)(如果学生前面只答:“庭下如积水空明”则为正面描写或视觉描写) 。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何夜无月

9、?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0、按“叙事、写景、抒情”三个内容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用“|”标示 (3分):| | 11、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答: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12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情感? 答:作者描绘的世界是: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作者的心境是: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贬谪的悲凉;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或: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14、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的写景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答: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15、 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答: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念无与乐者”:可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交游往来,“闲”。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