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课件: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单元总结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5546709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2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课件: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单元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课件: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单元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课件: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单元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课件: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单元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课件: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单元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课件: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单元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课件: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单元总结(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总结 专题整合 学科前沿 专题整合 专题连线 理清脉络 一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 影响及认识 1 阶段特征 影响 时时期阶阶段特征影响 19世纪纪40年代到60 年代 侵略方式 以发动战发动战 争打开中 国大门为门为 手段 以商品输输出为为主 要侵略方式 国家 英法为为首 俄美随后 政治 开始沦为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经济 自然经济经济 逐步解体 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进程 思想 出现现了向西方学习习的新思潮 外交 国门门大开 清王朝被迫开放 19世纪纪末20世纪纪初 侵略方式 政治上 由掀起瓜分 中国狂潮到实实行 以华华治华华 经济经济 上 商品输输出为为主到资资本 输输出为

2、为主 国家 除英 法 美 俄外 德 日 意加入 尤其是日本曾独 霸中国 政治 民族危机加深 推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动的高涨涨 经济经济 严严重摧残了中国的民族经济经济 自然经济进经济进 一步瓦解 思想 维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对封建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击 新文化运动动更是动摇动摇 了封建思想的正统统地位 外交 中外反动势动势 力勾结结 反动动政府成为为列强侵华华工具 20世纪纪三四十年代 侵略方式 主要从 以华华治华华 到独霸中国 国家 日本和美国 政治 中华华民族危机空前严严重 促成国共合作抗日 经济经济 民族工业发业发 展陷入困境 2 认识 1 从起因看 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

3、 具有明显的阶段特 征 2 从列强侵华目的看 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 不平等条约规定的 开埠通商 协定关税 资本输出等 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3 从结果看 除了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外 其他均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说 明了只有全民族联合起来 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4 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 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 阻碍 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另一方面 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 扩 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 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二 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及内在规律 1 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阶级阶级纲领纲领 主张张 实实践活 动动 特点 农农民 阶级阶级

4、天朝田亩亩制 度 资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 运动动 具有革命性的一面 农农民阶级阶级 是民主革 命的主力军军 同时时也 具有落后性的一面 其阶级阶级 属性决定了 农农民阶级阶级 不能领导领导 革命取得胜胜利 扶清灭灭洋 义义和团团 运动动 阶级阶级纲领纲领 主张张 实实践活动动特点 地主 阶级阶级 自强 求 富 洋务务运动动 中体西用 引进进西方 先进进科技 维护维护 清朝统统 治 资产资产 阶级阶级 君主立宪宪戊戌变变法 具有先进进性 是民主革 命的动动力 又具有妥协协 性 软软弱性的一面 决 定了资产阶级资产阶级 改良道 路 共和国道路行不通 三民主义义或 新三民主义义 辛亥革命 北伐战战争

5、2 中国近代各阶级抗争与探索的内在规律 1 与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加深紧密相连 也与当时中国社会的自身变化及 各阶级的阶级立场紧密相关 在挽救民族危机的同时也在实践阶级主张 2 在探索的层面上经历了由浅入深 即 器物 制度 思想文化 的渐进过 程 也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渐进过程 3 政治上争取民族独立 经济上实现国家近代化是近代中国的两大基本 任务 其中民族独立是第一位的 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乃至革命派 其基 本指导思想都是先富强后独立 而事实证明 不推翻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在 中国的统治 中国永无富强的可能 学科前沿 前沿拓展 对接高考 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二十年的迟滞 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受到

6、了前所未有的侵略与欺凌 清政府统治的权威受到直接 的冲击和挑战 按理 中国的官员们应该从战争失败中吸取教训 但是 随着条约 的签订和外国军队的撤离 清王朝统治者忘记了战争的耻辱和狼狈 很快便恢复了 文恬武嬉 歌舞升平的局面 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使得清王朝统治者失去了应有的 政治敏感 他们对于英国的暂时收手表现出了相当的信任与放心 认为英国发动战 争仅仅是想和地大物博的中国进行贸易 互通有无 只要清政府稍微牺牲自己的利 益 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所以 他们将 南京条约 看做是 万年和好 之约 因 此 鸦片战争的平息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并没有让清政府和中国人民惊醒和 奋发图强 天朝的人们仍然生活在

7、不变 的世界中 错失了崛起的良机 这主要表现在 1 清政府的吏治没有得到根本的整治 统治者不但没有整顿贪官污吏 反而屈服于列强 不分是非 将积极禁烟和抗敌的林则徐撤职查办便是其中一例 2 经济上 随着列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增强 一部分适合资本主义经济在华扩张的部门得 到发展 但清朝没有借此机会吸收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来发展近代工农商业 3 一部分有识之士如林则徐 魏源等人 虽然有所觉醒 也对中外情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和宣传 撰写了 四洲志 海国图志 等著作 但这些著作在中国的社会精英中并没 有流传开来 在众多士大夫身上 还看不出 觉醒 的意味 只有对西方国家繁荣的欣羡 至于那些 清醒 的士大夫们

8、其认识也停留在介绍西方国家的层面上 对于腐败的清廷 和衰败的专制制度没有本质上的认识 危机降临 而中国却错失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相对平稳的一二十年的发展良机 二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涉外方面的改变 1843 1844年 清政府相继开放广州 福州 厦门 宁波 上海五处通商口 岸与外国商人进行往来 为了应付这种新局面 在列强的要求下 清廷在礼 部 理藩院之外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 即管理五口通商事务的 五口通商大臣 它并非专职 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 以后转由两江总督负 责 其名义上是处理 通商事务 但实际上是办理外交事务 这是近代外 交的一个起点 顺便指出 此时的外国人已无须再行跪拜礼仪 第二次鸦

9、片战争以后 清廷官僚体系的变化更加明显 一批现代化的官僚 机构 总税务司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陆续成立 至此 清朝的政治统 治越来越受到列强的干预和控制 它标志着国家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从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 这些也是清政府为融入世界所做出的努力 不论它 是主动还是被动 都启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的现代化进程 腐朽的旧官僚体系 不得不适应新的调整和挑战 三 曾国藩和湘军 曾国藩 1811 1872 湖南湘乡人 出身于地主家庭 1838年中进士 1839年 任侍郎 他崇尚程朱理学 1853年 咸丰帝任命他为帮办团练大臣 在湖南 督办地主武装团练 他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装 兵勇及其将领多用湖南人 因 此被称为

10、 湘军 或 湘勇 湘军以地域的 封建的关系为纽带来巩固内 部 以程朱理学作为思想武装 将领大多数选自所谓 宿儒 生员 等地主知 识分子 1854年2月 湘军练成水陆两军约一万七千人 江南大营溃散以后 清政府升任曾国藩为两江总督 节制浙 苏 皖 赣四 省军务 他举办洋务 建立新式军火工业 制造武器 武装湘军 1864年 太 平天国运动失败 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成为地方上势力最大的实力派 四 预备立宪 1905年 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为将来实行立宪之准备 1906年 清政府发布 预备仿行宪政的上谕 说因为 规制未备 民智未开 所以只能作立宪的准备工作 开始改变中 央官制 设度支部 法部

11、 邮传部 民政部 农工商部等 同时削减地方督抚的权力 把他们的 军权收归中央 1907年 颁布 钦定宪法大纲 下令在中央设咨政院 以立议院基础 各省 设咨议局 第二年又宣布以九年为期完成立宪的筹备工作 革命派不断揭露清政府预备立 宪的骗局 接连发动推翻清政府的武装起义 保皇派和立宪派对预备立宪热烈响应 康有为 对它大加赞赏 将保皇会改为 帝国宪政会 期待从清朝的立宪中寻找政治出路 立宪派张謇 等在上海组织 预备立宪公会 汤化龙等在湖北成立 宪政筹备会 他们在各省咨议局中占 据多数 希望从此走上政治舞台 他们发起16省咨议局联合请愿 要求立即召开国会 1910年 清政府宣布 将原定九年预备立宪期

12、缩短为五年 提前于1913年召开国会 在国会召开前两年成 立新内阁 1911年5月 撤销军机处 成立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责任内阁 在13名阁员中 满族 占9人 其中皇族7人 全部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室 被称为 皇族内阁 预备立宪的骗局完全暴露 立宪派大失所望 许多人转而投机革命 清政府更加孤立 五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的高校内迁 1937年平津沦陷后 国民政府教育部采取紧急措施 命令平津两地六所大学分别 迁往长沙和西安 迁往长沙的是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南开大学 它们组成长 沙临时大学 同年12月又奉教育部的命令 迁往云南 到昆明后 学校更名为国 立西南联合大学 学校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 在研究工作和培养人

13、才方面都做出 了突出贡献 迁往西安的是北平大学 北平师范大学 北洋工学院 它们组成 西安临时大学 后改成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后来 教育部命令各个学院独立 分 别成立了西北医学院 西北农学院 西北师范学院 西北工学院和西北大学 随后东南沿海地区的许多高校也陆续内迁 这些内迁的院校主要分布在四 川 云南 陕西 贵州四省 这些内迁学校 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作出许多成绩 并且对于推动西南 西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 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与美 英 苏 德等国的外交关系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 中国政府制定并推行了 外求友 少树敌 的务实外交政策 谨慎处理与西方大国的关系 搁置分歧 求同存异 积极寻求国际援助 争取国际 社会援华制日 中国利用与德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立起来的关系 使德国维持了半年多的中 立 同时中国极力发展与苏联的关系 使苏联从1938年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 前成为中国军火的主要供应者 中国也努力推动美 英 尤其是美国 政策发生 积极转变 反对两国对日妥协的倾向 使两国逐步确立起制日援华政策 为以后 的盟国关系奠定了基础 1941年12月7日 日军突然袭击珍珠港 美国太平洋舰 队遭受重大损失 8日 美 英向日本宣战 美国参战后 重庆政府以美为主的 外交方针收到了成效 美国成为援华抗日的主要国家 点击进入 检测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