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传统文化概述及儒家思想概论

上传人:游客 文档编号:125545944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7.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传统文化概述及儒家思想概论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精编】传统文化概述及儒家思想概论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精编】传统文化概述及儒家思想概论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精编】传统文化概述及儒家思想概论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精编】传统文化概述及儒家思想概论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传统文化概述及儒家思想概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传统文化概述及儒家思想概论(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 中级导游文化知识 一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二 中国古代思想流派 三 中国戏剧 四 中国书法 五 中国绘画 六 宗教文化 七 建筑文化 八 饮食文化 酒文化 茶文化 食文化 九 武术文化 十 中国传统医学 十一 陶瓷鉴赏 十二 珠宝玉石鉴赏 十三 自然旅游资源 十四 游客心理 一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二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四 种形式 三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居住在中国这一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 所创造的 并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 具有我们鲜明民族特色的 历史悠久 内涵博 大精深 传统优良的文化 曾侯乙墓编钟 物质 行为 制度 精神 社会意

2、识 二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四种形式 石器 骨器 陶器 建筑等生产生活工具 及反映基 思想 观念 习俗 婚姻关系等艺术作品和实物 可以了 解当时的生产 生活状况 推测当时人们的思想 意识 观念 宗教活动 艺术活动 习俗 制度等 1 1 物质文化产品物质文化产品 2 2 行为形态文化行为形态文化 生产生活 生活活动中人们的行为方式 集中表现在 以礼俗 民俗 风俗形态出现的见之于动作的行为模式上 其延续到今天 成为当代社会行为文化内容的组成部分 3 3 制度形态文化制度形态文化 在中国古代更引人注意 包括各种各样规范人 们活动行为的制度 如周礼 九品中正制 井田 制 科举制 改土归流 金瓶掣签等 4

3、4 精神形态文化精神形态文化 社会意识文化也称精神文化 体现人的价值观念 审 美情趣 思维方式 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属于社会心理层次的文化 如人们的情绪 风尚 要 求等大众文化 属于意识形态层次的文化 如政治理论 文学 艺术 宗教 哲学 科技等意识形态文化 三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1 历史悠久 传承连续而完整 桂林华夏之光壁画 炎黄虞夏商 周到战国亡 秦朝并六国 赢政称始皇 楚汉鸿沟界 最后属刘邦 西汉孕新莽 东汉迁洛阳 末年黄巾出 三国各称王 西晋变东晋 迁都到建康 拓跋入中原 国分南北方 北朝十六国 南朝宋齐梁 南陈被隋灭 杨广输李唐 大唐曾改周 武后则天皇 历史朝代歌 残皇有五代 伶官舞后

4、庄 华歆分十国 北宋火南唐 金国俘二帝 南宋到苏杭 蒙主称大汗 最后被明亡 明到崇帧帝 大顺立闯王 金田太平国 时适清道光 九传至光绪 维新有康梁 换位至宣统 民国废末皇 五四风雨骤 建国存新纲 抗日反内战 五星红旗扬 2 形成具有地域的多样性和民族的多元性 蓝田猿人下颌 骨发现地陈家窝 三星堆遗 址发掘现场 北方游牧文明 3 融合儒家文化 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 为为主体的文化 木雕释迦牟尼 浙江杭州灵隐寺 4 内容广泛 内涵精深 胸怀广阔 海纳百 川 兼收并蓄 5 世界古代文化的代表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要从2500年 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论语 残页 唐抄本 二 中国古代思想流派

5、 一 中国古代思想流派简述 1 1 八卦易学体系八卦易学体系 乾 坤 坎 离 艮 兑 震 巽 易经有言 阴阳生太极 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2 2 阴阳五行体系阴阳五行体系 名称代表人主要主张 墨家墨子 兼爱爱 节节用 节节葬 非乐乐 尚贤贤 尚同 明鬼 非攻 非命 天志 阴阳家 纵纵横家 齐国邹衍 对对立 互根 消长长 转 转化 鬼谷子 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动为 主的一派 兵家孙武 孙膑 孙孙子兵法 战战争思想 战战略原则则 法家韩非子 历历史进进化 政治改革 以法为为 本 君主专专制 3 3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是2000 多年来我国传统传统 文 化主体思想中的主 流 孔子

6、陵墓 二 儒家思想流派 1 孔子学说的主要内容 2 儒家思想的创立及发展演变 3 儒家学说的核心 伦理思想 4 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仁 是孔子学说的核 心 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南京夫子庙大成殿孔子画像 1 孔子的 仁 字 1 孔子学说的主要内容 夫仁者 己欲立 而立人 己欲达而 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 于人 孔子登泰山处 孔子主张实行 德政 所谓德政 包括两个相互联系 的方面 即经济上 实行惠民政策 政 治上对民宽刑罚而 重教化 孔庙成化碑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以 及由此引申出的德政和举 贤才的主张 突破了宗法 制度的礼不下庶人和用人 上的亲亲原则 顺应了社 会发展的时代潮流 在当 时具有重要的进步

7、意义 孔子塑像 礼 是 仁 的外在表现 是社会制度和礼节仪 式 功用是 整民 治民 政之舆 推行政治 统治的工具 礼 为手段 工具 使之达到理想的 要求 孔庙金声玉振坊 2 孔子的 礼治 观 道德仁义 非礼不成 教训正俗 非礼不备 分争辩讼 非礼不诀 宦学事师 非礼不亲 君臣上下 父子兄弟 非礼不定 班朝治军 官行法 非礼威严不行 祷祠祭祀 供给鬼神 非礼不诚不庄 四川资中文庙孔子像 3 孔子的认知 教育和修养观 孔子就知识的来源和 对待知识的态度 把人分 为四等 生而知之者 上 也 学而知之者 次也 困而学之 又其次矣 困 而不学 民斯为下矣 论语 季氏 孔子认为不学习 人身上应当具备的仁

8、智 信 直 勇 刚等品质就会被吞没 因此他一生学 而不倦 说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 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行教像 孔子讨论了学与思的关系 他说 学而不思 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又说 吾尝终日不食 终 夜不寝 以思 无益 不如学也 他反对学而不 思 提倡九思 孔子退修诗书 明 圣迹图 孔子是中国首创私人办学的教育家 主张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为人师表 言传身教的 教育思想 台湾高雄孔庙 北京孔庙 主张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提倡知之为知之 不 知为不知的老实态度 要求自己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他把文行忠信作为教 育主要内容 排斥生产知 识和劳动技能的教学 孔庙明伦堂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

9、 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若其心志 劳其筋 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 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吴彬 明 孔 子杏坛讲学图 他总结自己修养过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 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指出道德修养 是从不自觉到自觉 从必然到自由循序发展过程 孔子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和仁人 孔子问礼老子图 明 圣图 季氏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 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 尧曰 不知命 无以为君子也 孔子列国行 4 孔子的天命观 孔府 山东曲阜 孔子虽然相信天命 却对通过卜筮探求天意的做法 持否定态度 他认为天命蕴含在自

10、然事物的运行之中 人应当顺应天命而积极努力 不应消极地服从天命的安 排 放弃自己的努力 他特别强调为仁由己 这与传统 的天命观是矛盾的 儒学就是封建宗法 主义 它体现儒家独有 的社会理想 希望把封 建制社会建设成像原始 社会父氏家长制那样的 宗法共同体 在共同体 内 人们既可以别异 又可以合同 孔子塑像 2 儒家思想的创立及发展演变 孔府 前上房内景 别异是按血缘亲疏厚薄以区分上下贵贱的等级 合同是使 各种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相亲相爱 和谐融洽 合同的原则是亲 亲 别异的原则是尊尊 这个原则的结合 就是礼乐制度的本 质 1 孟子的 仁政 民本 性善 说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 武不能屈 此之谓

11、大丈夫 孟庙亚圣殿 孟子继承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和德政主张 发展 为仁政学说 哲学上他继承孔子的天命观 但剔除 天的人格神成分 赋予天以道德属性 今文经学提倡天人 感应说 认为天是主宰自 然和人世的人格神 阴阳 五行的变化是天的德刑赏 罚 把儒家的天命观和阴 阳五行家的思想结合一起 汉儒还把伦理思想系统 为三纲五常 董仲舒 西汉 2 董仲舒的今文经学与阴阳行学说结合的谶 续说 周敦颐 北宋 3 宋明理 心 学 周敦颐 程颐和程颢 张载 朱熹为代表 形成 四学派 濂 洛 关 闽 理学是儒学发展新阶段 源于北宋周敦颐 张载 经二程发展 完成于南宋朱熹 理学以儒 家思想为主干 批评佛老 把中国古典哲学推

12、到 新的高峰 程颢 北宋 程颐 北宋 理学按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可分为 三派 1 以气为宇宙本体 2 以理为宇宙本体 3 以心为宇宙本体 理学提出的认识论 1 格物致知 2 致良知 3 知行合一 4 存天理 灭人欲 5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唯物主义学派以 张载为代表 主张气 为宇宙本源 是理学 中唯一的唯物论思想 张载 北宋 客观唯心主义学派 以程颐和朱熹为代表 他们是理本论者 认为 万物生成有理有气 理 在气先 理是根本 程 朱学派思想严密完整 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 成为元 明 清三代的 官方哲学 朱熹 南宋 主观唯心主义学派是陆 王学派 陆九渊主心即理 王守仁 号阳明 主心外无 物 心外无理

13、陆九渊 南宋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 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破山中贼易 破心中贼难 佛教传入中国后 在隋唐时达到鼎盛 信奉研讨佛 理为时尚 儒家地位受到冲击 尽管在政治伦理方面 儒学仍占主导地位 在学术思想方面却门庭冷落 道教 也受到推崇 儒 释 道被称为三教 形成鼎立之势 曲阜南门万仞宫墙 对儒家思想的批判 最初是在儒家内部展开 的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陈确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等都从不同角度对脱离实际 空谈性命的 腐儒进行了严厉批判 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4 儒家的终结 戴震不只对儒家传 统思想进行一系列严厉 抨击 甚至直斥理学的 伦理纲常是以理杀人 戴震 清 严复

14、康有为等引进西方进化论和资产阶级 民主思想 即所谓新学 章太炎等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派把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推进一步 1919年五 四运动终于结束了儒学作为独尊的统治地位 严復 康有为 章太炎 儒家伦理思想是反映中国宗法等级制度 代表封建 地主阶级利益的道德理论 创始人是孔子 分别由孟子 和荀子发展成为两大派别 儒家最重视伦理道德问题的研 究 试图以道德作为治国平天下的主要手段 孔庙鸟瞰 3 儒家学说的核心 伦理思想 孔子强调天命是道德 本源 又提出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的命题 承认后 天的习对个人道德品质的 形成的作用 1 重视探讨道德本源 职司委史 南京夫子庙壁画 儒家把利和义对立起 来 孔子主张见

15、利思义和 见得思义 儒家主张杀身 成仁 舍生取义的献身精 神 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 的道德规范体系 包含孝 悌 忠恕 信义等道德规 范 2 重义轻利 孔子认为道之以 德 齐之以礼 才能 使人们懂得羞耻 自 觉地遵守社会秩序和 道德规范 子路问津 南京夫子庙壁画 3 强调道德的社会作用 孔庙杏坛 孔子教育学生的内容是文 行 忠 信几个方面 中心是道德教育 儒家重视个人道德品质修养 认为身 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强调自 天子以至於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都承认人皆可以 为尧舜 涂之人可以为禹 4 重视道德教育 儒学参与封建文化创造全过程 也是动态结构 开放体系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规 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文化的色调格局 使之体现强 烈的封建宗法精神 又具有不同时代的风貌 孔庙瓮城 4 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三 道家思想流派 见宗教文化 道家和道教 四 佛教思想流派 见宗教文化 佛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