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实用课件:11.3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5544908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2.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实用课件:11.3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实用课件:11.3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实用课件:11.3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实用课件:11.3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实用课件:11.3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实用课件:11.3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实用课件:11.3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1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 背景 1918年3月 苏俄国内战争爆发 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 2 目的 集中全国的物力 财力 战胜敌人 3 内容 1 农业 实行 2 工业 企业一律收归国有 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3 产品分配上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 4 实行成年人 余粮收集制 实物配给制 劳动义务制 4 影响 1 积极 高度集中人力物力 保证了战争胜利 2 消极 强行征粮等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 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 引发了严重危机 二 新经济政策 1 背景 1 经济危机 战争结束后 工农业产量大幅下降 人民 生活困苦 2 政治危机 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严重 社会矛盾 战时共产主义

2、 2 内容 1 农业 以 代替余粮收集制 2 工业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 部分国企采 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3 商业 允许商品买卖 实行 4 分配制度 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 实行 的工资制 固定的粮食税 自由贸易 按劳 取酬 3 影响 1 经济 经济恢复 为实现 打下坚实基础 2 政治 巩固了 和苏维埃政权 3 理论 探索出落后国家向 过渡的正确途径 工业化 工农联盟 社会主义 拓展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立足于苏俄的国情 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 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 逐步向 社会主义过渡 三 斯大林模式 1 形成 1 工业化之路 政策 1925年 联共 布 十

3、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 方针 优先发展 成就 通过两个 的建设 苏联成为一个世界 工业强国 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 重工业 五年计划 局限 形成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重工业比重过大 轻 工业过轻 农业落后 2 农业 全盘集体化 政策 1927年联共 布 十五大提出了 的方针 状况 1937年 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 农业逐步集体化 影响 为 解决了粮食 原料 资金问题 但并 未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3 形成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工业化 2 特征 1 经济方面 实行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 计划模式 排斥市场调节 优先发展重工业 2 政治方面 实行 的政治体制 3 思想文化 高度集中

4、个人崇拜 行政干预 国家指 令性 高度集中 拓展 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道路 斯大林认为 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 和发展 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越优越 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 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 3 影响 1 经济 斯大林模式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 一度推动了 的迅速发展 片面发展 严重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使经济失去动力 社会生产力 重工业 2 政治 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 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的稳定 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3 思想文化 思想理论单调划一 学术及艺术创作日趋单一 文化创

5、造力受到极大压制 四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1 赫鲁晓夫改革 1 内容 农业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 削减农业税 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工业 改革工业 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力 政治 对斯大林 进行批判 平反冤假错案 自主权 管理体制 个人崇拜 2 评价 积极 冲击了 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局限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2 勃列日涅夫改革 1 措施 重点放在工业上 推行 2 结果 冲击了高度集中的 苏联的军事实力 综合国力增强 成为超级大国 20世纪70年代 改革逐渐停滞 苏联陷入困境 新经济体制 经济管理体制 3 戈尔巴乔夫改革 1 措施 经济 制定 试图以经

6、济管理的方 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 政治 提出用 人道的 民主的社会主义 思想代 替 科学社会主义 推行政治多元化 实行 2 结果 改革失败 苏联解体 加速发展战略 多党制 知识脉图 考向一 新经济政策 论从史出 材料一 2014 全国卷 T34改编 1928年 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 钾矿矿井 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 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探究1 依据材料一就苏联工业化建设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提示 1 从1928年起 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新经济 政策实际上被停止 2 乌拉尔地区建设的钾矿仍然有一个 由德国公司负责 说明苏联依旧将部分企 业以租让制的形式转给

7、外国资本家经营 这反映出苏联工业化建设过程中虽然实际 上停止了新经济政策 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因依然适应苏联发 展现状而被继续 采用 材料二 2015 海南单科 T17改编 1924年 季诺维也夫在俄共 布 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 报告中强调 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 此后 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 纷表示 反对 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探究 依据材料二分析新经济政策面临的困境 提示 1 当时苏联 多数领导人的思想观念是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两 种制度 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剥削 引进外资实际 就是承认资本主义的合理性 承认市 场经济 就是承认资本主义 因此新经济政策只能是

8、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 不能长期 实行 2 这种观念不仅制约了对外资的利用 而且已经建立的外资企业也受到了种种限制 恐资症 是传统社会主义国家挥之不去的障碍 所以新经济政策所起到的作用 非常有限 史论点睛 一 理解新经济政策 1 新经济政策的地位 新经济政策将工作重心确定 在经济文化建设上 一改利用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 共产主义的思想 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 新经济政策的方式 新经济政策方式灵活多样 农业上允许雇工 出租土地 但土地所有权仍属于国家 既保证了社会性质 又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工业上通过 租让法令 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开办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一起组 织合营股份公司 通过

9、 租借条例 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公民 合作 社和其他联合组织 租让和租借企业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这些企业由私人经营 但 所有权仍属于苏维埃国家 二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 1 背景 前者是在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 内有反革命叛乱 外有协约国帝国主义武装干 涉 物质极度匮乏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后者是在国内战争结束 国际环境改善 但经济形 势严峻 政治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制定的 2 内容 前者取消自由贸易 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 后者则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3 目的 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 后来企图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后者则是恢复 发展生产 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

10、到社会主义 4 实质 前者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 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控制社会生产和 分配 企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后者则是在无产阶级政权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情况下 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 发展商品经济 恢复国民经济 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 本主义成分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5 作用和影响 1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在当时 对保障战时物资供应 战胜国内外敌人 巩固苏维埃 政权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当时的战争形势下 这种 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但它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并不是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阶段 2 新经济政策立足于多 种经济成分的共存 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在掌握政权后应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基

11、本规律 具有普遍的指导意 义 它探索了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 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三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1 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 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 逐步过渡到社会 主义 2 标志着苏维埃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现了工作重心转移 3 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 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4 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是根据苏俄经济落后 生产力低下的国情 探索建设社会主 义新道路的伟大实践 5 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 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四 斯大林的经济政策对新经济政策的改变 1 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

12、线 实行直接过渡 2 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3 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考向二 斯大林模式 论从史出 材料一 2016 全国卷 T34改编 1928年 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并未受到美 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 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 如 俄罗 斯的黎明 俄国今日 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探究1 由以上材料可以提炼出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 1 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危机 竞相出售产品和机器设备 苏联成为市场上西 方技术和设备的最大买主 2 经济危机为苏联 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提供了契机 苏联工业化建设时期的成就得 到

13、认可 3 苏联埋头国家建设 而西方还没有完全摆脱危机 对比之下 苏联似乎具有不可辩 驳的优越性 西方知识界掀起了一股探究苏联热 材料二 2013 全国卷 T33改编 1952年 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 中指出 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 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 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 最严重的问题 谷物问题 就这样顺利地解 决了 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探究2 通过以上材料你对斯大林模式有何认识 提示 1 1952年是斯大林逝世的前一年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发展到极致并未得到扭 转 2 此时斯大林模式下苏联早已实现农业 全盘集体化 且苏联的工业化发展始终以

14、牺 牲农业为 代价 所以材料反映的农业成就及结论是不符合史实的 3 中央领导人对斯大林模式的问题视 而不见 甚至为了印证斯大林模式的正确性不 惜歪曲事实 斯大林模式的问题表面上看是经济体制的高度集中 但背后隐藏的是政 治和思想文化的高度集中等诸多问题 史论点睛 一 苏联工业化的成就及问题 1 成就 1 一五计划 完成的1932年 苏联工业的公有制成分占了99 以上 二五计划 完 成的1937年 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 2 从1928年至1985年 苏联完整地执行了11个五年计划 取得了巨大成就 2 问题 苏联工业化成就的背后隐含很多问题 苏联的工业化是以牺

15、牲农业发展和 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 轻工业和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忽视消费品生产 人民的物质生 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二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影响 1 特点 1 政治 党政不分 以党代政 高度集权 破坏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 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 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 2 经济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和市 场 价值规律的作用 2 影响 1 积极 通过两个五年计划 迅速实现工业化 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为后来取得反法西 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2 消极 政治上 高度集权 破坏民主集中制 导致社会缺乏民主 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 对斯 大林个人

16、崇拜盛行 经济上 片面发展重工业 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阻 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 三 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1 单纯的公有制 人为的平均主义 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2 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后 企业缺乏自主权 不利于发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3 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造成产品单一 质量低劣 4 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5 忽视轻工业的发展 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 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 6 为追求集体化 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7 为了积累资金 对农民剥削过度 农业发展长期停滞落后 8 经济粗放发展 效益低下 并造成国家资源大量消耗和浪费 考向三 苏联社会主义的改革与挫折 论从史出 材料一 2017 全国卷 T34改编 1953年 苏共中央决定 改革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 办法 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 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 行工资制度 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 探究1 结合材料及所学 你对赫鲁晓夫改革有何认 识 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