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5543828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I卷(选择题共7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甲骨文中显示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是要由占卜来决定。如:商王盘庚迁都一事,就是通过占卜,假借神灵元龟向天下人宣称“非敢违卜”,于是迁都于殷。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B. 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C. 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D. 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是要由占卜来决定”可以看出,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故B项正确;材

2、料信息没有涉及血缘,无法体现宗法制度和血缘关系,故AC两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是要由占卜来决定”,结合所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解答。2.左传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其中属于姬姓之国的是鲁国齐国燕国宋国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鲁国是周公旦长子伯禽的封国。燕国是周的同姓召公的封国。齐国是功臣姜尚的封国,宋国是纣王之兄微子启的封国。故鲁国、燕国是姬姓国,齐国、宋国不是,故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3.清代史

3、学家赵翼认为秦汉间是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的影响是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 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 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D. 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材料阅读及史实再现的能力。依据材料中“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下虽无世禄之臣”可见秦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打破官员任用上的血缘标准,这从本质上说是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选D。【名师点睛】郡县制的建立,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实现了中央

4、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打击了地方分裂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郡县制4.“道”在中国古代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下列关于“道”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 秦代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地方行政机构,与郡同级B. “始皇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中的“道”指的是“直道”C. 秦朝在平定“西南夷”的过程中开辟了“五尺道”D. 唐代的地方行政区划为道、州、县三级制【答案】A【解析】【详解】“道”在秦代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地方行政机构,相当于地方的县,不是郡,A错误,符合题意;秦朝统一后,始皇修筑“直道”,从咸阳到九原郡,故B正确;五尺道

5、是秦汉时开辟的一条由今四川进人云南的官道,秦朝在平定“西南夷”的过程中开辟,故C正确;唐代的地方行政区划为道、州、县三级机构,D正确。”5.“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 “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B. 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C. 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D.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

6、基本沿袭这种制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中给定的“史实”“史论”“史识”可以判断出A B两项是基本历史事实,即“史实”,C项是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评价,属于“史论”,D项站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运行的高度对唐代三省六部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的地位得出的科学结论,所以属于“史识”,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6.中国古代某朝的职官志写道:“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这段引文描述的是哪一朝代A. 汉代B. 唐代C. 宋代D. 元代【答案】C

7、【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学生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可排除A、B两项,因五代十国局面是在唐朝灭亡后出现,再由“盐铁、度支、户部”可知正确答案为C项。宋朝时设三司管理财政,以分割宰相的财权。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三司7.现在去故宫时会发现乾清门的一个角落有一座不起眼的建筑。在这一建筑的一间小房子里,曾经形成了一种由皇帝任命的大臣掌控、能够迅速应对皇帝指示的体制。此文所说的“体制”实际指的是A. 政事堂B. 枢密院C. 内阁制D. 军机处【答案】D【解析】由“乾清门不起眼的建筑。在这一建筑的一间小房子里,曾

8、经形成了一种由皇帝任命的大臣掌控、能够迅速应对皇帝指示的体制”,可知是清朝的军机处,故选D。清朝是内阁名存实亡,排除C;AB在清朝不存在,排除。8.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中说,某次侵华战争后,“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次战争是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某次侵华战争后,“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应当是清政府,此时民众意识到要有一个“更好更现代化的政府”,故某次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为D项。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后民众尚未意识到要有一个

9、“更好更现代化的政府”,清政府也不能说就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排除ABC项。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影响【名师点睛】辛丑条约签订后,由于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交织融合,反封建斗争必然带有反帝的性质。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其直接目的是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强迫清政府取缔和镇压一切反帝活动。条约的签订意味着中外反对势力之间关系的完全倒置:帝国主义国家成为太上皇,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由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融合,在此情况下,中国人民的反封建斗争就必然带有反帝的性质。例如,辛亥革命推翻“洋人的朝廷”,打倒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

10、的工具,客观上当然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尽管辛亥革命并没有像义和团运动那样将斗争矛头明确指向外国侵略者,但也具有反帝的性质。9.下列关于下图海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海战使清王朝北洋水师全军覆没B. 海战发生于黄海C. 致远舰的管带是民族英雄邓世昌D. 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次海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致远舰”“吉野舰”可以得出,该海战是黄海海战,而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是威海卫战役,故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C、D说法正确。10.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

11、手工业生产方式,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及体系的依附地位。”在此以后的“此”是指A. 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B. 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C. 马关条约允许外国投资设厂D. 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可以看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马关条约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故选C。AB项还只是商品输出阶段;D项在马关条约后。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马关条约。【名师点睛】商品输出,主要是

12、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或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11.某学者评价某次会战认为“为全国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绩最显著的一次会战,也是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两军在战役战斗上协同抗击日军最好的一次会战”。这次会战指的是A. 百团大战B. 太原会战C. 徐州会战D. 枣宜会战【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绩最显著的一次会战”“国共两党两军在战役战斗上协同抗击日军”可知是太原会战,是抗战

13、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战绩最显著的一次会战;八路军开赴山西,参加会战,平型关伏击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B项正确。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与题干不符,排除A。徐州会战发生在华东地区,与题干不符,排除C。枣宜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华中地区,与题干不符,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12.毛泽东曾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下列相关抗战史实,按发生先后排列正确的是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蔡廷锴、蒋光鼐率国民党军奋起抵抗国共两党揭开由内战到和平的序幕中共

14、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是1937年9月,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绩正式形成;蔡廷锴、蒋光鼐率国民党军奋起抵抗,是1932年;国、共两党揭开由内战到和平的序幕,是1937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中共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是1935年;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1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李宗远认为:“14年抗战”的提法,意味着“九一八”以来可歌可泣的壮烈抗战,被认可被还原;对美化侵略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是有力回击,有利于对日本侵略罪行的完整揭露。对于这种看法(“14年抗战”)的认识不正确的

15、是A. 强化了对日本侵华罪行的控诉B. 体现了对以东北抗联为代表的抗日力量的尊崇C. 抨击了日本右翼势力的错误历史观D. 批判了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答案】D【解析】“九一八”以来国民党也有爱国将领进行抗战,所以“14年抗战”的提法并不是批判了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4年抗战”的提法的确强化了对日本侵华罪行的控诉,也体现了对以东北抗联为代表的抗日力量的尊崇,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对美化侵略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是有力回击足以证明” “14年抗战”的提法抨击了日本右翼势力的错误历史观,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4.孙中山曾指出“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故现今之主义,总以互相联络为要。”基于上述认识,孙中山A. 成立兴中会B. 筹建同盟会C. 策划武昌起义D. 组建临时政府【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起事”“以互相联络为要”是指革命必须有革命组织领导,结合所学可知,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