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耗分层媒质中生命信号的传输特性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55344 上传时间:2017-06-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耗分层媒质中生命信号的传输特性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有耗分层媒质中生命信号的传输特性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有耗分层媒质中生命信号的传输特性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有耗分层媒质中生命信号的传输特性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有耗分层媒质中生命信号的传输特性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耗分层媒质中生命信号的传输特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耗分层媒质中生命信号的传输特性(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有耗分层媒质中生命信号的传输特性作者:邱力军董秀珍王健琪王海滨杨国胜杨波荆西京 【关键词】 有耗分层媒质 关键词: 有耗分层媒质;传输特性; 生命信号 摘 要:目的 频率域上研究生命信号在分层媒质中的传输特性 . 方法 利用电磁波传输理论与计算机仿真相结合,对有耗分层媒质反射系数、透射系数、介质损耗系数、介质界面传输系数等传输特性在整个复频域内特性的分析与比较,分析生命信号在有耗层状媒质中传输的频率特性. 结果 给出了生命信号(载波为毫米波段)在其中传输时场强振幅损耗、界面传输系数与载波频率、媒质分层厚度之间的关系,得出各介质参数及发射频率与传输特性的关系,理论分析与计算结果一致. 结论 在

2、同一种有耗媒质中,在一定范围内,频率越高,信号振幅衰减越大,传输的距离越近,但在毫米波段其基本上没有变化. Keywords:lossy layered media;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vital signals Abstract:AIM To study th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 of vital signals in layered media.METHODS Combining the 2theory of propagation in the lossy layered media with the technolo

3、gy of computer simulation,th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 was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rough which the vitalsignals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 in layered media was analyzed.RESULTS Relationship about the media parameters and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 was obtained.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the re

4、sults of calculation were identical.CONCLUSION Attenuation of millimeter wave caused by lossy medium is nearly constant. 0 引言 生命探测系统,利用目标的电磁散射特性探测有耗分层媒质(如建筑废墟、泥土、积雪等)中的生命存在.根据电磁波照射人体,其反射波中必然加载有人体的生理信息,人体微动与回波幅度、相位等之间具有相关性 1,2 ,系统通过接收、处理生命目标的反射回波信号可探测出生命目标在分层媒质中的位置及生命特征(如人体呼吸、心跳等参数) ,但生命探测系统发射的信号是在有耗

5、分层媒质中传输的,有耗分层媒质对系统发射波及接收回波传输特性的影响较大. 我们的目标是研究在有耗分层媒质中生命信号的传输特性.通过对有耗分层媒质反射系数、透射系数、介质损耗系数、介质界面传3输系数等传输特性在整个复频域内特性的分析与比较,给出了生命信号(载波为毫米波段)在其中传输时场强振幅损耗、界面传输系数与载波频率、媒质分层厚度之间的关系.理论分析和计算结果一致,为研制有耗分层媒质生命探测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 1 传输特性分析 有耗分层媒质中生命探测的基本原理如 Fig1 所示.假设有耗分层媒质磁导率、介电常数、电导率分别为 1 ,2 ,N 、1 ,2 ,N 和 1 ,2 ,N ,空气中磁导

6、率、介电常数分别为 0 ,0 ,电导率为零. 虽然生命信号在有耗分层媒质中的传输特性主要由媒质反射系数、透射系数、损耗系数、界面传输系数等参数决定,考虑到生命探测系统向分层媒质表面发射电磁波,一部分以反射系数 R 反射回空气中,另一部分以透射系数 T传输到分层媒质中,由于系统探测的是分层媒质中的生命目标情况,因此我们感兴趣的是透 射到分层媒质中的信号传输情况. 图 1 略 由电磁理论分析可知,当电磁波以平行极化(电场方向平行于电磁波入射方向)入射到有耗分层媒质时,平面分层媒质的反射系数及透射系数可由如下公式3 求出:T0=1t Nn=1 Mn S 1R4其中 t= Nn=0 tn, n+1 ;

7、tn,n+1 =1-rn+1,nrn+1 ,n =n n+1 +n+1 n n n+1 -n+1 n ;S= 1-N+1,N-N+1,N 1M n =exp(-n dn )-rn,n-1 exp( -n dn ) -rn,n-1 exp(n dn )exp (n dn ) ;n =an +jna n = n n2 1+ n n2 -11/2 ;n =n n2 1+ n n2 +11/2这里 R 是反射系数, T 是透射系数, 是入射波频率.此时,介质界面传输系数为4 :P1 =21 /( 0 +1 ) ,P2 =22 /( 1 +2 ) ,PN =2 N /(N-1 +N )式中,0 =( /

8、)1/2 为空气中的波阻抗,n 为有耗分层媒质中的复数波阻抗:n =(n / n )1/2 =n /(n +n /j) 1/2n 为有耗分层媒质中的复数传播常数,有 n =(n n )1/2 =n (n +n /j) 1/2 =an +jn 并且有耗分层媒质中的电磁波,在传播方向上,波的振幅按指数律减小4 ,其损耗系数为上式中的 an .对于某些低损耗媒质,并且它们的电导率 都极低,当满足/( )10-2 条件时,其损耗系数 an 可近似为:an n (n /n )1/2 /2 系统工作于有耗分层媒质环境中,信号传输不仅 受到媒质损耗系数的影响,而且受到媒质界面传输系数的影响.当系统发射信号频

9、率高于一定值后,即可满足 /()10-2 的条件,此时媒质损耗系数基本与频率无关. 2 结果 5对于单层媒质,即为 Fig1 中 N=1 时的情况. 此时分界面有两个,界面(1)与界面( 2).已知界面(1) 、界面(2)的传输系数为 P1 ,P2 ,则有耗单层媒质的损耗系数为 a1 ,界面传输系数为:P=P1 P2 =40 1 /(0 +1 ) 2当媒质参量分别为:r1 =4,r1 =1,1 =10-4 ;r1 =10,r1 =1,1 =10-2 时,即媒质为干燥土壤或潮湿土壤4 条件下,在 150GHz 的频带范围内计算信号在有耗媒质中的振幅衰减系数以及其界面传输系数,即信号在有耗媒质中传

10、输的频谱特性,如 Fig2 所示.这里界面(1)和界面(2)的外侧均为空气介质,即 r0 =1,r0 =1,0 =0,媒质厚度为 d1 =0.5m.Fig3 给出了频率为 2GHz 和 35GHz 的条件下,随着媒质厚度的改变振幅衰减系数变化的情况. 3 讨论 由 Fig2 结果可得,有耗媒质(干燥或潮湿)的振幅衰减系数频谱,在毫米波段随着入射波频率的增大其基本保持不变,并且界面传输系数随频率的变化也很小,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由 Fig3 给出振幅损耗系数与媒质分层厚度之间的关系.明显可见,媒质越厚,信号振幅衰减越大.通过上面分析计算可知,在同一种有耗媒质中,在一定范围内,频率越高,发射信号振

11、幅衰减越大,传输的距离越近,但在毫米波段其基本上没有变化. 在毫米波段进行有耗分层媒质中生命探测时,考虑到埋藏媒质大6多是混凝土,它主要是由沙石材料组成的,电导率一般小于 10-2 ,由上述结论可知,不仅埋藏媒质界面对信号传输的影响较小,而且媒质损耗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基本保持不变.因此在系统设计时,发射频率的选取主要考虑生命特征信号提取的精度及易实现性.另外,由于近距离介质表面反射比较强,强反射信号进入系统接收机,将容易导致接收机饱和,影响系统正常工作,因此系统要降低接收机在近距离时的灵敏度,以提高其动态范围. 图 2 图 3 略 参考文献: 1Chuang HR,Devendra M,Wang

12、 H.An X-Band microwave life-detection systems J.IEEE Trans on BME,1986;33(7):747-750. 2Miyakawa M.Tomographic measurement of temperature change in phantoms of the human body by chirp radar-type microwave computed tomograph J.Med Biol Eng Comput,1993;31 (8):31-36. 3Li SZ,Zhang YZ.Analysis of the EM wav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 in lossy stratified medium the sounding of earth stratasdepth J.Dianzi Xuebao(J Electronics) ,1990;18(1):93-97. 74Bi DX.Diancichang Lilun(The theory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M.Beijing:Dianzi Gongye Chubanshe(Electronic Industries Publishing House) ,1985:382-39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