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168中届高三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5521216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168中届高三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合肥168中届高三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合肥168中届高三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合肥168中届高三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合肥168中届高三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合肥168中届高三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168中届高三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合肥一六八中学高三第二次段考语文试卷 分值:150分 用时:150分钟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第I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学活动与物质生产活动的关系原始文艺的产生离不开原始人物质生产所提供的客观条件。在那个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远古时代,人类不得不为抵御和战胜自然而把获得生存的劳动当作第一需要,由此派生出来的人类的思想、情感、意识、欲望,乃至早期的雕刻、绘画、歌舞等文艺活动,不但须臾离不开劳动生活,而且还与实际的劳动融为一体。原始文艺对劳动的这种从属关系,反映了人类在还不能真正支配自然的历史条件下,造成了原始文

2、艺具有物质功利的普遍特质。包括神话在内的史前艺术,虽从物质生产活动中产生了初始的想象和情感体验,但这种想象和情感体验始终以对实际生产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为目的,还不具备独立的审美观照与创造的性质。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对远古时代岩画和其他艺术遗迹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那些艺术品都是以当时人类的劳动活动或生产对象为基本内容的,所反映的范围及表现形式,也是受当时生产方式及工具制造的水平所制约的。随着人类从野蛮人向文明人的漫长的历史演化,特别是伴随着人类劳动范围的不断扩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史前艺术在得到充分发展之后,终于过渡到真正的艺术的时代。人化自然的劳动既改造了自然界,又改造和发展了人本身,使人获得

3、了物质机能的发展和精神世界的形成和丰富;从而使人的需要由生理的走向心理的,由个人的走向社会的,由实用功利的走向精神的、审美的;同时,也使人的本质力量从单纯的物质创造力发展成为包括审美创造力在内的具有复合结构的实践主体。于是,人的精神世界随着人类劳动实践的发展而终于从混沌的物质世界中分离出来;建立在审美观照基础上的想象和美感也开始获得了审美的属性;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特殊形态的文艺活动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独立地位。总之,以审美为目的的文艺活动,就是在以功利为目的的物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产生起来的。在这里,人们还认识到了生产工具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所达到的程度,标志着生产力的

4、发展水平,是文艺起源及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具体说来,工具及技术对文艺发生的作用具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个方面:其直接的作用,表现在史前艺术如雕刻、绘画和制陶、器乐的制作等,都是以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为直接前提的。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对文艺发生的间接作用,则是它对人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想象能力的影响。即使像近代以来巫术说所主张的那样,最早的绘画是狩猎巫术的一种工具,而它在粗糙的岩壁上创造出了虚幻的空间,这个空间代表了人类的创造,它有着真实的自然空间所没有的特殊地位。在这个意义上,每一幅岩画都是在以非语言的语言去解释自然并控制自然。同时,岩画一经画成,它就是一种体现人类艺术想象力的“虚构世界”。随着人类艺术感觉能力

5、的不断丰富和展开,文艺便从隶属于劳动的实用功利性质逐渐走向独立的审美创造的性质。 (摘编自陈传才、周文柏文学理论新编)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始文艺具有的物质功利特质”的一项是( )(3分)A史前艺术中的神话,从物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初始的想象和情感体验,始终以对实际生产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为目的。B远古时代的岩画,反映的范围及表现形式受当时生产方式及工具制造水平制约,基本内容是当时人类的劳动活动或生产对象。C史前艺术如雕刻、绘画和制陶、器乐的制作,都是以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为直接前提的,艺术只是在此前提下产生的从属价值。D最早的绘画,在粗糙的岩壁上创造出了虚幻的空间,这个空间代表了人类的创

6、造,它有着真实的自然空间所没有的特殊地位。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在远古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还不能真正地支配自然,致使原始文艺从属于劳动,这样就使得原始文艺具有物质功利的普遍特质。B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劳动,改造和发展了人本身,使人得到了发展和丰富:使人的需要由具体走向抽象,使人的本质力量由单纯走向丰富。C人类劳动实践的发展,使人的精神世界从物质世界中分离出来,使想象和美感获得了审美的属性,使文艺活动形成了自身的独立地位。D人类艺术感觉能力的不断丰富和展开,为以审美为目的的文艺活动在以功利为目的的物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产生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

7、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把获得生存的劳动当作第一需要,所以早期的文艺活动成为人类抵御和战胜自然的必要手段。B史前艺术始终把反映实际生产活动作为目的,追求的是实用功利性,这种情况下的史前艺术还不具备独立的审美观照和创造的性质。C人类不断地从野蛮人向文明人演化,劳动范围不断地扩展,生产技术不断地进步,在这同时,史前艺术完成了向真正的艺术时代的过渡。D生产工具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工具的改进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的标志,有力地推动了文艺的产生和发展。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杨

8、惟中,字彦诚,弘州人。金末,以孤童子事太宗,知读书,有胆略,太宗器之。年二十,奉命使西域三十余国,宣畅国威,敷布政条,俾皆籍户口属吏,乃归,帝于是有大用意。皇子阔出伐宋,命惟中于军前行中书省事。克宋枣阳、光化等军,光、随、郢、复等州,及襄阳、德安府,凡得名士数十人,收伊、洛诸书送燕都,立宋大儒周敦颐祠,建太极书院,延儒士赵复、王粹等讲授其间,遂通圣贤学,慨然欲以道济天下。拜中书令,太宗崩,太后称制,惟中以一相负任天下。定宗即位,平阳道断事官斜彻横恣不法,诏惟中宣慰,惟中按诛之。金亡,其将武仙溃于邓州,余党散入太原、真定间,据大明川,用金开兴年号,众至数万,剽掠数千里。诏会诸道兵讨之,不克。惟中

9、仗节开谕,降其渠帅,余党悉平。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俾屯田唐、邓、申、裕、嵩、汝、蔡、息、毫、颍诸州。初灭金时,以监河桥万户刘福为河南道总管,福贪鄙残酷,虐害遗民二十余年。惟中至,召福听约束,福称疾不至。惟中设大梃于坐,复召之,福不得已,以数千人拥卫见惟中,惟中即握大梃击仆之。数日福死,河南大治。迁陕右四川宣抚使。时诸军帅横侈病民,郭千户者尤甚,杀人之夫而夺其妻,惟中戮之以徇,关中肃然。语人曰:“吾非好杀,国家纲纪不立,致此辈贼害良民,无所控告,虽欲不去,可乎?”岁己未,世祖总统东师,奏惟中为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俾建行台,以先启行,宣布恩信

10、,蒙古、汉军诸帅并听节制。师还,卒于蔡州,年五十五。(节选自元史杨惟中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B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C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D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

11、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B“仗节”是手执符节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的时候,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C“屯田”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D“遗民”有亡国之民、沦陷区的百姓、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的人、劫后余留的人民等义,文中指金亡后不愿归顺元的百姓。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杨惟中保护文脉,重视文化建没。元军占领宋朝枣阳等地后,他搜罗当地名土和儒学著作,为宋代大儒周敦颐立祠,建立太极书院,弘扬儒学。B.杨惟中有胆有才,深受朝廷器重。他二十岁即被派往

12、西域,圆满完成使命;晚年担任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蒙、汉军队将帅都归他指挥管辖。C杨惟中惩恶保民,决不姑息迁就。他虽然不喜欢杀人,但还是先后果断处死了祸害百姓的河南道总管刘福和军帅郭千户,震慑住了邪恶势力。D.杨惟中大智大勇,善于招降安抚。金朝余党大肆作乱,朝廷会集各道的兵力征讨却没能取胜,他前往劝谕,劝降了他们的首领,余党都被平定。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延儒士赵复、王粹等讲授其间,遂通圣贤学,慨然欲以道济天下。(2) 国家纲纪不立,致此辈贼害良民,无所控告,虽欲不去,可乎?(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六朝文物草

13、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注: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8.本诗中间两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绘景物?请简要分析。(5分)9.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作者用行人不吃嗟来之食、乞人不屑接受踢过来食物得出一个“ , ”的结论来表现自己品格的高洁。(2)苏轼在赤壁赋中讨论了人生的短暂和时间的永恒,用“ , ”两句从“不变”的角度表达作者“而又何羡乎”的具体原因。(3)师说

14、中,韩愈认为士大夫们不能相互为师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道相似”,如果彼此为师,就会出现“ , ”的尴尬状况。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最后三分钟的高贵威廉保西阿普达是英国伯明翰南部山区的旅游观光小镇,保留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很多特色,至今仍使用马车代步。艾迪和邻近的迪克鲁斯镇上的姑娘苏菲相爱了,可镇上的大司法官的儿子洛克也看上了苏菲,发誓非她不娶。几天前,苏菲告诉艾迪,她父母对洛克的家庭背景很满意,但

15、在听说苏菲爱上了卖草帽的艾迪后非常生气,并且打电话给远在伯明翰当医生的苏菲的哥哥博格,要他回家阻止妹妹。另外,博格也打算回家,近期给父亲做一个手术,切除父亲额头上的良性肿瘤。“百合节”要到了,按照习俗,镇上的男孩都会在这天到自己心爱的女孩家送上一份价值不菲的礼物,借此表明心迹。苏菲抽泣着要艾迪自己想办法,送一份能打动父母的厚礼。艾迪咬咬牙,取出自己全部的积蓄,共6000英镑,但他想来想去不知道买什么,于是就把这些钱都放在他母亲生前留下来的一个梳妆匣子里,他想都带给苏菲,让她用这些钱去挑选礼物。“百合节”这天早晨突降暴雨,艾迪匆匆起床。马车夫亨特驾着车来到了艾迪门前。半小时后,马车来到镇中心,艾迪远近看见洛克站在路边,洛克也要去苏菲家送礼。“亨特,给我把画搬上去,千万小心,光那个檀香木框就抵得上你十几辆马车!”洛克大声嚷嚷着跳上车,“嘿,这不是艾迪吗!你不是也要到苏菲家去吧,准备了什么厚礼啊?”听着洛克的揶揄,艾迪没接腔,他很是自卑。瓢泼大雨让马车速度愈加慢了,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马车在过一条岔路口时,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