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致远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503393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致远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江苏省致远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江苏省致远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江苏省致远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江苏省致远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致远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致远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度致远中学高二年级第一次测试地 理(选修)总分:12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命题人:付小英 一、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读图,回答12题。1、图甲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内涵是 ()A区域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性 B区域内部的特性相对一致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2、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淮安市于2008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图乙为标志园内分界线标志物模型。该标志物应位于图甲中的 ()A处 B处 C处 D处 3、“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

2、北为枳”,这句话显示了区域特征的 ( )A整体性 B开放性 C层次性 D差异性读下图,回答45题。4、关于甲国与乙国在自然环境方面的相似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两者都是岛国 B面积相差不大 C气候比较湿润 D都多火山地震5、关于甲国与乙国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甲国工业化早,乙国工业起步晚 B甲国农业以畜牧业为主,乙国农业以渔业为主 C甲国工业属于“资源型”布局,乙国工业属于“临海型”布局 D甲国传统工业曾在世界上地位突出,乙国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上地位突出6、关于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产业结构日趋复杂,产业由扩散走向集聚B区域内部人地关系仍然基本协

3、调C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有些区域形成城市群或工业带D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7、为促进区域经济复苏,匹兹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 )A从重工业向高科技产业方向发展B由钢铁工业向汽车工业方向发展C由资源密集型工业向劳动密集型工业方向发展D进一步突出钢铁工业的主导地位8、2011年10月31日,第70亿位地球居民降生在菲律宾,地球人口已突破70亿,“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人类无法逃避的问题。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后代积累巨大财富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不再增长D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

4、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回答910题。9、图中字母F、G、H代表的含义分别是 ( )A资源开发、产品消费、废物排放 B产业活动、产品消费、废物排放C产品消费、废物排放、产业活动 D资源开发、产业活动、产品消费10、E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 )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 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资源开采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ABCD读黄土高原景观图,完成11-13题。11、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地貌特征是( )A远看是山,近看是川 B地形崎岖,溶洞广布C地表破碎,千沟万壑 D地面坦荡,一望无垠 12、造成黄土高原地区形成如此

5、地貌特征的最主要人为原因是 ( ) A露天采矿 B黄土质地疏松 C夏季暴雨集中 D植被破坏严重13、黄土高原的治理需要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针对图中陡坡地貌,适宜采取的措施是( )A平整土地,建立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B封坡育林育草,增加植被覆盖率C修建水库,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D改善交通条件,大力发展旅游业采用小流域为单位的整体模型试验,检验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规划的合理性。据下表数据完成1415题。不同植被覆盖率林草措施减流减沙效益表植被覆盖率(%)降水量(mm/30 min)径流产生量(mm/30 min)入渗量(mm/30 min)产沙总量(g)减流效益(%)减沙效益(%)100

6、609.7750.230.8580.7899.3856020.4639.541.5259.7598.77706027.3132.694.3446.2796.48606038.2421.7624.1124.7780.41406041.9118.0957.2917.5353.45206042.4417.5688.7516.5127.8906050.839.17123.0700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径流产生量随植被覆盖率增大而增大 B入渗量随植被覆盖率减少而增大C径流产生量随入渗量减少而增大 D产沙总量随入渗量增大而增大15、下列关于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采用轮荒耕作

7、,有利于提高土地生产力 B治理重点是保持水土,合理利用水土资源C植树造林是重要的工程措施 D生物措施的功能在于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下图为“鲁尔工业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415题。16、下列有关鲁尔区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中,不正确的是 ( )A丰富的煤炭资源 B. 丰富的铁矿资源C. 广阔的消费市场 D. 丰富的水源及便利的水陆运输17、 有关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 B. 重视完善环境保护,营造绿色空间C. 普遍缩减煤、铁企业的规模 D. 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产业迁入18、当前,甲、乙、丙三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可能分别是( )A森林减少、土地

8、荒漠化、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减少丁C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D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水土流失(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项且全选对者得3分,选错、少选或不选均不得分。)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区域的规模有大有小,区域之间常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等流动。读甲、乙两个不同区域图,回答1920题。19若甲、乙分别对应我国目前的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则沿箭头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 ( )A农产品 B劳动力 C信息 D技术20若甲表示发展中国家,乙表示发达国家,则沿箭头方向(按传统贸易模式)在区域间

9、调配的主要是 ( )A矿产品 B粮食 C工业制成品 D廉价劳动力21、下列有关人地关系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和人地伙伴论是按时间顺序诞生的B人类中心论的广泛流行,导致了对地理环境的大肆破坏C人类中心论主要应用于农业生产,对工业生产影响较小D人地伙伴论诞生后,地理环境就已经向良好的方向发展22、我国把经济发展摆在各项工作之首的原因是( )A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处在可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 B我国的经济技术还比较落后,必须快速发展经济以赶超欧美发达国家 C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并不严重 D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23下列可持续发展原则与相关内容的组合,正确的

10、是( )A.公平性原则把消除贫困作为优先考虑的问题B.持续性原则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C.共同性原则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D.阶段性原则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24.不是依靠本区资源而发展了大型传统工业的工业区是( )A.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 B.美国硅谷工业区C.英国中部工业区 D.俄罗斯的欧洲工业区右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和美国东北部简图”,读图回答2526题。25为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两地均适宜发展的工业部门是 ( )A石油化学工业 B钢铁工业C机械工业 D有色冶金工业26两地工业地域集聚的主要原因是( )A共用基础设施,缓解交通压力B接近原

11、料、燃料基地,节省运输成本C利于集中治污,提高环境容量D便于生产协作,提高生产效率二、综合题(本大题共60分,答案必须填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不得分。)27、(16)读“中国三大自然区图”,完成下列要求:(1)写出下列自然区的名称: A_;C_ (2)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是( ) A、土壤和植被 B、气候和地形 C、水文和土壤 D、植被和水文 (3)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名称是_,分布于_区(写字母)。(4) B区与A C两区的界线大致与我国地势的第_级阶梯边缘吻合。(5)河流干流流过我国三大自然区的是 ( ) A、长江 B、黄河 C、珠江 D、淮河(6)下列关于B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势高、气温低是其主要自然特征B. 全部位于非季风区C. 区内尚无铁路,路上交通依靠公路D. 是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河发源地28.(22分)读下面我国某省区示意图及其局部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1)甲地形区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其主要的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有 (10分)(3)对A、B、C、D四处采取的治理措施合理的是(多项选择)(2分)AA平整土地,建成农耕区BB修建水库、蓄洪工程CC打坝淤地,拦泥护坡DD修筑水平梯田,建林果基地(4)将下列文字代号填入下图中合适的方框内。(8分)风力较大 夏季多暴雨 物理风化作用强 风力侵蚀、搬运作用风力的沉积作用 流水的沉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