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125479304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修之死》教学设计.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8课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掌握课文内容和叙述顺序;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3、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评价历史人物的过失是非。【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巧妙的叙事顺序;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1、理解曹操和杨修的人物性格特点;2、学会概括事件的主要内容。【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同学们,从音乐当中你听到了什么?(人吼、马嘶、战场厮杀之声充满悲壮之情。)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正是一部英雄的悲壮之歌,展现了三国那一段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作者

2、:罗贯中,名本,元末明初小说家。二、整体感知1、课文朗读2、词语学习庖(po) 恃(sh)才放旷 讫(q) 麾(hu) 沉吟 禀请 惑乱谮(zn)害 对答如流3、杨修被杀的直接导火线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导火线:“鸡肋”事件,扰乱军心。根本原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三、明确内容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请用概括性的语言说出来。 破解“活”意; 分食“一合酥”; 揭密曹操梦中杀人; 密告曹丕; 教曹植斩门吏; 为植作答教。2、对杨修的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反应? 虽称美,心甚忌之; 虽喜笑,而心恶之; 愈恶之; 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大怒; 已有杀修之心;3、在叙述

3、顺序上,课文采用什么方法?插叙。四、研讨探究1、探究杨修被杀的深层原因。(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一是杨修摸透曹操心思,曹操既嫉妒其才能,又考虑到他会终成祸患;二是杨修恃才放旷,置军纪于不顾;三是杨修卷入统治集团核心的斗争之中。2、说说杨修、曹操的形象特点。杨修:才智聪明,恃才放旷;曹操:虚伪奸诈,深谋远虑。五、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三国演义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学习了两种写法:一,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二,运用插叙。从杨修的死因上,我们应该得知一些为人处世的启示,要谦虚谨慎,拥有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六、布置作业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三;2、完成语文作业本;3、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4、,或观看同名电视剧。【资料整合平台】为杨修喝彩 阿池大凡过于优秀的人往往不容于世,何况是在三国那样一个污浊的乱世。才女蔡文姬为之百思不得其解的一句题词“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杨修却在片刻之间悟出乃“绝妙好辞”,令众人称羡不已。杨修的敏慧于此可见一斑。连以七步诗著称于世的少年才子曹植亦师从杨修,杨修的才情与人格魅力便不言而喻了。历来都有“文人相轻”之说,可在杨修身上却是个例外。且看张永年反难杨修那一场,虚心的杨修是怎样热切地盛赞张松,而后又是怎样在曹操面前为冒犯曹操的张松极力开脱,才使张松保全性命。对待同类,杨修何其热诚!至于说到写诗作词,不过是小丑的杂技,不知道那些一味媚主求荣的奴才们可曾听说

5、过,开创豪放词一派的辛弃疾20岁时便参加过山东的反金起义,以岳阳楼记闻名于世的范仲淹亦曾被誉为“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吓破胆”,更不必提大义凛然的文天祥了。这些人哪一个不是身怀济世之才,他们的诗文便是自身人格有力的佐证。当文学沦落为媚上的工具时,才是文学真正的堕落与悲哀。试看曹操大宴铜雀台之时,那些阿谀、溢美的言辞中有没有杨修的诗句?生在乱世的杨修有着犀利的目光,正是这种“举世皆醉我独醒”,使他在曹操所杀侍卫的墓前道出惊人之语: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这才招致杀身之祸,只是当时的曹操苦于没有借口罢了。杨修并非不通人情世故,只是高洁的品性使他不屑为之。同样,胸中的块垒不吐不快,即使为之丧生亦在

6、所不惜。曹操炮制了一出梦中杀人的恶作剧,众谋士心知肚明,但为明哲保身起见,都不愿加以点破。杨修在一片白色恐怖中犹能坚持说真话,这是何等的可佩可叹!杨修的真性情,是划破暗夜的一道炫目的强光,令众士子的虚伪圆滑相形见绌。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一直处在两个时代:1、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2、暂时做称稳了奴隶的时代(请允许我在此将“奴隶”擅自改为“奴才”)。在三国那样一个乱世中,每个人都岌岌自危,神色仓皇地寻求做个安稳的奴才。那位被杀的侍卫可谓一忠心耿耿的奴才,然而即使如此,仍不免死于非命(又想起曹操因自身错误杀掉粮官借头一事,可见他早有前科;而小人物的命运又何其悲惨,永远摆脱不了动辄被杀之虞),何况是

7、杨修这样一个耿直、没有媚骨与奴性的真人,其结局自然更为可悲。呜呼!竟然将杨修贬为小丑,实在是贻笑大方。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没有灵性的人何异于小猫小狗?当共性完全淹没个性,当兽性与暴力充斥于宇宙,当所有人被同化成一张相同的面孔,有灵性的真人便早已被恶俗不堪的社会环境所窒息。在三国中,出类拔萃的才子如祢衡、孔融(甚至死忠于曹操的荀彧),有哪一个能苟全性命于乱世?当文人遭遇政客,便有被放逐的屈原,郁郁不得志的李白,穷愁潦倒的杜甫因为这些人永远不甘于做为所谓“主子”的奴才,不甘于磨折自己的天性去逢迎权贵,才会写出那些不朽的传世诗文。这些诗文,虽然不会为他们赢得生前的高官厚禄,可是他们狂放不羁、淋漓尽致

8、的人生态度,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我为杨修的独立人格、铮铮傲骨喝彩,也向那些只手遮天、翻云覆雨的所谓政客及其帮凶表示最深的蔑视!千古谁识曹孟德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陈寿的三国志称其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毛泽东写词赞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唐玄宗常自比“阿瞒”。唐太宗说曹操是: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千百年来,对曹操褒着多矣,贬者亦不在少数,很多问题其实已经是盖棺论定了的。我既不是皇帝也不是史论家,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读史者,谈谈对曹操的一些认识。我认为,曹操这个人本身

9、有很多矛盾的地方,但这些矛盾的综合体却成就了一个“命世之才”。确切说,其实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是矛盾的综合体,所以曹操只是普通人中的一个,但由于他本身少有的气质和天赋,再加上少有的际遇,他又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矛盾综合体。一、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矛盾的结合体曹操首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人们都说:一个人的诗可以反映这个人。曹操戎马一生,“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这是一个文学家、诗人的情怀,而诗人往往是理想主义者,曹操也不例外。他的短歌行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陌上桑写道: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嶷历玉门。观沧海又写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却东西

10、门行则说: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这些勾画出一个集狂放、多情于一身的轮廓,字里行间透露出作为“建安文学家”的风采。具体表现在他的事迹,则是放荡和对故人的眷恋。比如他在袁绍墓前的痛哭,比如对郭嘉英年早逝的哀痛,比如对蔡邕之女蔡文姬的照顾。曹操在十二月己亥令(让志县明令)中说:“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这样的一个人,你跟本看不出他能指挥千军万马,治理混乱残破的乱世,他更象一个“清谈家”,但事实上曹操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实干家。曹操二十多岁时就能做出闻名朝野的“五色棒”事件,做济南相时其治下更是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此时的他满腔热血,一心做汉臣留名竹帛,正如他

11、在让志县明令中说的:“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但是,汉朝已经到了风烛残年,一条破船到处漏水,曹操想安心做汉臣求得清名的理想被残酷的现实击破了。直到董卓弄权,曹操的人生目标已经有了微妙的转变。虽然他在态度上仍然是支持并拥护汉朝,但内心深处已经开始明白,汉朝难救了。荀彧建议曹操拥立汉献帝,就是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提议其实与曹操当时的目标和全国局势相适应的。曹操虽然对汉朝失望,但他还不敢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于是通过“利用”来实现“辅佐”,就成了“双赢”的一步棋。曹操年轻时就为孙子兵法作序,表现了一定的军事天赋,但在当时恐怕只是他的“课余爱好”,他那时更喜欢和热衷的是“权

12、变”以及为官之道。曹操之幸运就在于他所处时代使他的“课余爱好”以及天赋恰恰有了展示的空间,成就了一代伟业。上面这些综合起来就是:年轻时的志向、客观环境的变化、再加那么一点点的运气造就了曹操的“现实主义”。因为他的理想和抱负就是要“从政”,他必须要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因为客观环境打破了他的梦想,使他学会了在面对现实,并把理想和现实很不情愿的区分开,这更像一种无奈,所以说,“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是曹操对理想的改进,这种改进同时也是曹操对现实的妥协;曹操用兵推崇“兵无常势,水无常行”,他懂得战争没有可以事先预知结果的,应该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这种层次的领悟力只能说是“天赋”,而在实际运用中,曹操用兵

13、三十年,胜多败少,统一北方,“三分天下有其二”,这就是对“实干家”的最好诠释。曹操作为“现实主义者”是“时世”所造,但他作为“理想主义者”却是与生俱来的气质。这两种矛盾的性质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而且体现的那么淋漓尽致,这种人古往今来都不太多。因为同时具备“诗人气质”和“实干家才具”的人本来就不多,身处乱世的这类人更是少之又少,可能这就是我们对“曹操现象”难以理解的原因。二、狂放不羁和遵守汉律的矛盾曹瞒传记载:曹操年轻时“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世语记载:袁绍和曹操少时曾调戏人家的新媳妇。汉末英雄记则记载:曹操在南皮破袁谭后,“作鼓吹,自称万岁,于马上舞”。曹瞒传又记载:曹操“为人佻易无威重每

14、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谈到兴头上就猛拍桌子,甚至一头扎到酒菜盘子里。这样的行为,即使在今天也是很出格的,在当时简直就是“放荡”。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却十分相当简朴和循规蹈矩。他规定自己府邸不许用昂贵奢侈的物品,尤其是家人都要保持朴素,绝对不能打扮的花枝招展。诚然,他也喜欢欺玩异物,但是相对他的地位,对比他的性格,曹操是一个朴素的人。在律法上,曹操在“戒子”、“惩人”、乃至“治军”,在很大程度上都继承了汉律,而且可谓“循规蹈矩”,这与曹操狂放不羁的性格看起来是格格不入的。可实际上这又是曹操对现实情况的妥协。通典说曹操“难以藩国改汉朝之制”。在“妥协”的基础上,曹操在尽最大的努力改变着可

15、以改变的东西,比如:曹操开始认为应当恢复“肉刑”,但是被孔融、王修等反对而作罢;“定甲子科以汉律太重,故令依律论者听得科半,使从半减也”。从中我们可见,其实曹操并不是“循规蹈矩”,他作为政治家要全面的考虑问题,主观上他要求大胆创新,但是在面对力量暂时不足以改变的东西时,他又只得妥协。所以说曹操又是一个“狂放不羁”但朴素的人,是一个渴望改革但又对现实妥协的人,这两种矛盾又在曹操这一个人身上体现了出来。三、珍视生命和数次屠杀无辜的矛盾蒿里行写道: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短歌行又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是悲天悯人、珍视生命的曹操。但是,同样是这个人,先后在徐州、官渡等地,屠杀无辜百姓和投降士兵,简直成了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这与他前面的诗词颇为矛盾,是不是曹操很虚伪?曹操在破邺之后,听说有户三十万的欢欣,攻南皮时对百姓的网开一面,这些事件也都表明曹操是爱民的。从先秦以来屠城先例屡见不鲜,白起坑杀赵兵四十万、刘项战争时也有屠城记载、汉与匈奴的民族战争更是视屠城为儿戏,所以说屠城其实成了一个“惯例”,一旦遇到顽强抵抗的城市,那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