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一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475163 上传时间:2020-03-1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包头一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包头一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包头一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包头一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包头一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包头一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包头一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包头一中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题命题人万元 审题人:高二历史组 第卷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1、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树子指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引者注)这说明齐桓公A挟天子以令诸侯 B极力维护宗法制C主张废除分封制 D推崇法家思想2、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这几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A.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B.君

2、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C.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D.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3、据江苏尹湾汉墓出土的考古文物集簿记载,当时东海郡有“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乡百七十,百六,里二千五百卅四,正二千五百卅二人。亭六百八十八,卒二千九百七十二人。”此记载A说明封国仍是朝廷的严重威胁 B佐证了西汉时期曾在地方分封诸侯C表明西汉以前郡县制尚未推行 D填补了县以下基层机构的史籍空白4、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

3、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5、唐德宗时,分全国为十道,每道设一监察使,派往各地区巡视观察.监察使本是中央官,但后来常停住地方,逐渐演变成了地方长官的最高一级.这样,唐代地方行政机构逐渐由州,县二级制变成道,州,县三级制.下列机构演变历程与此最为类似的是选择一项A.战国的郡 B.秦朝的道 C.汉代的州 D.元代的行省6、明世宗实录载:“先是都察院差御史巡盐,(皇帝)批答稍误,以未下阁臣票拟也。刑科给事中黄臣谏曰:我朝设立内阁,凡百章奏,先行票拟。今使内阁虚代言之职,中贵肆专擅之奸,关系匪轻,渐不可长。容臣封还原本,以重命令。疏入,即改批如制。”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

4、阁臣票拟严重制约了皇权 B内阁地位较明初大为下降C内阁成为法定的决策机构 D皇帝批答须先经内阁票拟7、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8、社会流动主要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下列现象不利于社会流动的是A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受爵 B从海禁到实行闭关锁国C从察举制到科举制 D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 9、“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

5、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该条文实质上A反映了政府尊重民意 B抵制了列强侵略活动 C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 D维护了中外友好关系10、蒋廷黻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反映了作者A寻求解读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理由B探索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C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D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11、太平天

6、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既交,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侵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 盖太吏之泄泄(闲缺)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天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A自然灾害频仍 B社会治安混乱 C土地兼并严重 D官吏贪暴腐败12、蒋廷黻说,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文中“放弃所不应当放弃”是指 五口通商 协定关税 治外法权 公使驻京A. B C D13、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口口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

7、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该类护照最早出现的时问最可能开始于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14、史学家徐中约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同日本)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民众根本就不关心甲午中日战争B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好大喜功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D战争体现了当时中方民族国家观念的缺失15、凌青诗作:“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

8、缘华夏已腾飞。”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有虎门销烟 签订南京条约 签订马关条约 香港回归 A B C D 16、史学家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从时间上能够衔接起来的三个环节是:18401864年;18641901年;19011919年。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应该是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反抗外来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外来侵略与建立民主政治的统一17、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历史潮流C.杰出人物

9、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18、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把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国的同时,都不尽照抄照搬,而是有所损益变通。其中孙中山领导建立的民主政体,对美国政体最为显著的变通是A. 责任内阁处于权力中心B. 三权分立的权力分配C. 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 D. 主权在民的民权原则19、下图中带处反映了20世纪初期某类组织的分布状况。它们的历史作用是A促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B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D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20、1926年7月国民政府的北伐宣言称:“本党于此时机,熟察前因后果,深知中国人民困苦之根本原因,在帝国

10、主义及其工具卖国军阀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之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对此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A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意愿 B反映了社会的主要矛盾C推动革命形势迅速发展 D奠定了国共合作的基础21、毛泽东的西江月(1927年)中写道:“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此时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方针是开展土地革命 武装反抗国民党 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A B C D22、某学者评价说:“中国统帅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淞沪,既削弱了华北的抗日战斗力,又未保住京沪杭地区,而上海和南京失守,长江门户洞开,

11、对武汉和华中腹地威胁极大。”这一观点A赞扬了国民政府的积极抗战 B低估了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C主张集中力量进行淞沪会战 D主张以牺牲华北来确保华中23、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24、日军侵华过程中,在占领区设立许多制造毒气的工厂或化学武器装配厂,先后一千余次使用了糜烂性毒剂、刺激性毒剂和窒息性毒剂化学弹,杀害了许许多多

12、中国军民。2003年,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发现的毒气弹,就造成三人死亡、八人受伤的惨剧。下列反映这方面历史真相的证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A当年受害者的口述材料 B历史专著中的描述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25、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制度。各下级人民政府均由上级人民政府加委并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均服从中央政府。”这说明当时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 B新中国国家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臻完善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26、历史学者沈志华对联共(布)中

13、央政治局会议每年数百个讨论的问题及做出的决议进行粗略统计发现,其中直接涉及中国或中共的议题,19451948年每年只有45个,最多时也没超过7个,而1949年便陡然增加到70个。这说明A亚洲太平洋地区已经成为冷战的焦点 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已开始生效C中国在苏联国际战略中地位不断提升 D美苏争霸呈现出美攻苏守的基本态势27、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C中国已成为世界

14、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28、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29、尼克松在1969年1月20日就任总统,当时人民日报发表了尼克松就职演说的全文,而且全国所有报纸通通转载尼克松在就职演说中表示:“让一切国家都知道,在本政府当政时,我们的对话线路是敞开的一个国家不管其人口多少,都不能生活在愤怒的孤独状态之中。”这说明A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 B中美关系出现了缓和的迹象C中美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