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改总结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课改总结范文(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课改总结范文 高中课改总结我校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挖掘学科中的人文因素,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和维持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地与教师共同感受、探讨和欣赏,使美术欣赏课成为学生与教师共同感受美、领悟美的殿堂。 高中新课程实施之后,美术学科由原来单一的欣赏教学,拓展到五个内容系列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 其中,作为必选课程的“美术鉴赏”,有别于以往的“美术鉴赏”。 以往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只是对美术作品进行基本的介绍,比如作品的风格、流派,画家的生平等,也有教师对绘画作品的形式加以分析,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少有让学生
2、运用自己的感知、经验来评论美术作品的情况。 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鉴赏”是这样定义的“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现就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采用的几种欣赏方法做以介绍 一、形式鉴赏在美术作品面前,最先观看到的是它的表面形式。 我们还没有看清它表现的具体内容时,它那强烈的或优雅的形式美感,已将我们的视线吸引过去。 于是,从形式的角度来鉴赏美术作品便成了最基本的方式。 就如同聆听一首美妙的乐曲,尽管还不知道歌词的内容,但那优美的旋律已令人心旷神怡。 这是因为艺术作品的构成形式本身就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它是形
3、式美的体现。 艺术形式,主要指线条、色彩、笔法、构图等。 这种方式偏重于对作品艺术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强调对形式的分析和把握。 它适用于欣赏那些形式语言突出的美术作品。 对这类作品,我们不一定非要读懂它所表现的内容才能去欣赏它。 这是因为许多美术作品,艺术家创作它的目的,并不在于表现的内容如何,而是注重艺术形式语言的探索,或是通过形式语言传达某种内心情感与意象。 正是这些艺术形式的丰富多彩,让观赏者感受到不同的美。 比如说在印象派画家的作品中,无论画的是房屋、树林还是小桥流水这些都无关紧要。 我们欣赏的是它对光感变化的扑捉所呈现出的丰富色彩变化,如莫奈的持阳伞的女人鲁昂大教堂。 特别是欣赏抽象性
4、美术作品时,更应以感受作品的形式语言为主。 如蒙德里安的开花的苹果树。 通过大量的作品欣赏去感受美术作品中种种形式语言所包含的情感因素,展开想象的翅膀去体验、品味作品所传达的意象之境与内在情感。 二、比较式鉴赏有比较,才有鉴别。 比较鉴赏教学设计的着眼点主要有新旧教材的变更比较;东西方美术作品属性特征差异的比较鉴赏教学设计;美术作品的视觉形象的符号学属性的比较鉴赏教学设计;对于文化背景、艺术种类、风格流派、艺术家间的比较鉴赏教学设计;艺术种类不同发展阶段、艺术流派的不同发展时期、艺术家不同成长阶段、作品创作过程的阶段性的比较鉴赏教学设计。 如在欣赏宗教雕刻内容中我分别让学生欣赏了魏晋、唐、宋时
5、期的代表作品,并让学生观察,通过比较雕塑的风格总结不同时期的不同审美倾向,魏晋的秀骨清相的感性风格,唐代感性体育理性结合的大度、宋代宗教与现实生活相融合的风格,使学生纵观宗教雕刻的大体发展脉络,体会其艺术风格的变化。 又如通过欣赏商周到春秋战国青铜器的风格变化,体会到社会制度的变化给予青铜器风格的改变。 三、社会实践鉴赏长时间单纯的室内欣赏容易让学生认为艺术与实际生活没有多少联系,而实际上恰恰相反。 虽然不能到博物馆现场欣赏作品,但要改变这种美术教育的尴尬就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机的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进行实践主动的进行鉴赏分析。 如在欣赏陶瓷艺术的同时,向大家介绍“百家讲坛”的相关节目,让
6、学生在课下通过收看评论家对陶瓷更加理论、系统、详尽的介绍,对陶瓷艺术产生兴趣。 随着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环境有了进一步的改善,文化的融入方面的投入也有不少提高,但总体水平和物质生活的提高还不成比例,在公共环境中的艺术作品也良莠不齐,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形象工程,完全忽略了大众的审美,甚至是对人的审美的一种误导。 所以我在欣赏西方现代雕塑的时候,除了课上采用形式鉴赏方法外,在最后我让学生举例我们生活周围的一些“现代雕塑”,我辅以图片举例,让学生总结这些“现代雕塑”的共同点,布置研究性作业,即我们见到的这些几乎同样风格的“现代雕塑”是不是雕塑?为什么?作为课堂延伸,学生通过现场观察并与课上所
7、学的现代雕塑的基本特征作为参照进行评价。 之所以给学生留这样的课题,是因为我觉得教师不应是单纯的书本教师,还应有社会责任感,在学生能够感知,理解的范围内,尽可能的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懂得去辨别是非。 2高中新课改总结20XX年秋季,在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和精心指导下,九江市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行政职能,精心组织实施,稳步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强化领导,合理规划,强力启动新课程实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是涉及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考试评价等方面的全方位改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持与协作,因此必须审慎对待,合理规划。 九江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
8、部门强化行政职能,强力启动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教育局局长为副组长,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编办、市委宣传部和团市委分管领导为成员的九江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 各县(区)也都分别成立了以分管县长、学校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各地各校课改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制定系列制度。 一是制定系列工作制度,制定了九江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和九江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制度等系列配套文件,转发了江西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江西省普通高中学生
9、学分认定办法、江西省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导意见等文件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 二是建立课程设置的合理编排制度。 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是保证必修课、指导选修课、拓展校本课。 要求各普通高中每位教师必须能够上好一门必修课,开好一门选修课,指导好一门实践活动课。 三是建立示范引领制度。 成立了由分管局长、相关科室负责人和中学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共185人组成的专家指导组,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扎实有效的专业支撑。 分类确立了省级重点中学、一般高中等实验样本校,在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中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3做好宣传动员。 召开了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动员大会,对全市的普通高中新
10、课程实验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 一是利用我市各种宣传媒体和宣传阵地,对新课程试验的相关政策、实施办法、基本要求、进展情况和典型经验进行全面广泛的宣传,提高社会的知晓率;二是分层次多次组织对教育行政人员、教研人员、学校校长、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提高机关和学校人员的参与率;三是对新生学生和家长进行了全面的宣传和动员,以校为单位举行了课程改革专题报告会,提高学生及其家长的支持率。 四是举办校长论坛,增强了我市教育工作者的认知提高率。 如20XX年元月在九江市三中举办了主题为“20XX年我市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面临的问题与思考”的校长论坛,20XX年4月在九江市举办了主题为深化新课程
11、评价改革,促进高中新课程实施的校长论坛。 邀请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北师大肖川教授、全国特级教师余映潮、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校长王水发博士等一大批专家学者来本市讲学。 二、强化措施,锻造队伍,全面开展新课程实验要确保新课程实验高质量实施,全面促进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教师培训是关键。 为此九江市强化各项措施,努力抓好教师培训工作。 1他山之石攻玉。 九江市先后组织了各县区教育局分管局长、3教育股长、教研室主任、中小学校校长、教务主任等分赴青海、宁夏、陕西、山东、江苏、湖南、广东等地考察学习。 通过进课堂、听介绍,查资料,与学科教师座谈等多种形式积极搜集有关新课程改革的相关信息,为我
12、市进行新课程实验提供良好的经验借鉴。 2全员培训上岗。 制订并下发了九江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和九江市普通高中课改实验教师远程培训实施方案,对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师培训工作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 首先是组织了新课程通识培训。 组织了全市所有普通高中教师参加新课程通识培训,并选派了300多名骨干教师参加新课程国家级和省级骨干培训。 其次是狠抓了新课程学科培训。 组织了每一位高中专任教师参加了远程培训、省级培训、市级培训等活动。 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普通高中学校都制定了本地本校高中课改实验教师培训工作计划,三是普遍开展校本培训,各普通高中制定了校本培训的具体实施方案,结合
13、校情组织开展了对学校高中专任教师的学习培训。 3、深化教学研究。 充分发挥教学科研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中的积极作用,加强科学管理,建立了良好运行的长效机制。 (1)中心组成员会议制。 即以市教研室教研员作为课改联络员,深入各学校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定期召开分学科的中心组成员会议,汇总问题,商讨对策; (2)教务主任联系制。 召开全市各中小学教务主任工作会议,搭建教务主任联系平台,加强校际之间的教学业务交流、互相借鉴各校的成功经验,实现整体推进; (3)优秀教案共享制。 各学科都组织了一批优秀教师的优秀教案和课堂实录,利用九江教育网,实行网上资源共享,供教师们借鉴; (4)课题研究制。 组织了各
14、学科各样本校参与新课程重难点课题研究工作,各学科各样本校及大多数中小学校教师踊跃参加,如高中新课改课堂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探究、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新型教学模式与新、旧教材对比的研究等等,对新课程实验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讨,深入开展新课程实验教学研究。 三、强化管理、科学实施,稳步推进新课程实验1建立基础的共享机制。 为更好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减少教师的低水平劳动,提高备课效益。 我市投入资金300余万元,着手建立了九江市基础中心,中心机房设备已经初具规模。 为更好地服务高中新课程实验,我市基础中心还着手建立了本土化优质共享机制,组织
15、辖区内的中小学和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积极参与资源建设。 出台了九江市教育局关于加强九江市基础教育与资源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九江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教师参与市基础中心建设的工作要求和激励机制的实施意见,在全市中小学校中全面征集新课程优秀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现已收集上网了课堂教学实录、优秀教案、教学课件等4000多个,为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沟通与相互学习提供了大量优质的网上素材。 近年来我市组织的一批优秀课堂教学实录、教案和教师的课改故事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比赛都取得了很优异的成绩。 2推行教学视导制度。 组织教研人员深入学校教研组,以学科中心组为核心,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观摩教学和研讨交流活动。 对新课程实验所设计的教材处理、教法学法研究、教学评价策略等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