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资源坏境与可持续发展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5443185 上传时间:2020-03-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战略)资源坏境与可持续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发展战略)资源坏境与可持续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发展战略)资源坏境与可持续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发展战略)资源坏境与可持续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发展战略)资源坏境与可持续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战略)资源坏境与可持续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战略)资源坏境与可持续发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资源坏境与可持续发展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以人类为中心并围绕着人类的客观物质世界。包括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构成人类的生存坏境。环境既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开发利用的对象。由于现代化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全球性的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和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这迫使人类对过去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进行深刻的反思。人是环境的主体,也是生物圈中最高的消费者。从人类起源到现在,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人口的寿命逐渐延长,进而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到了今天,人口的过快增长对地球的承载能力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一旦失去了平衡,人类就会面临被毁灭的危险。另一方面,人

2、类生存是需要一定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人类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运用自己的知识,通过劳动,不断地改造自然,创造新的生存条件。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只知道向自然索取,根本不知道应该合理地开发了利用自然资源,更不知道如何保护环境。加之不断的战争和自然灾害,以致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另外,由于长期滥伐森林,水源得不到涵养,水都流失严重,造成沟壑纵横,水旱灾害频繁,土地日益贫瘠,引起自然环境的严重衰退,生活环境也遭受破坏,最后受苦受累的还是人类。虽说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具有很强的自控能力,但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再强,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若超出了这个限度,调节就不起作

3、用,生态平衡就会遭受破坏。那么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类。古语云“取之有道,用之不竭。” 自然资源毕竟有限,而人类的需求却是无限的。因此,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时,多多少少在不同的程度上超越了极限,以至于引发了一系列的隐患。诸如:环境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然而,先开发后治理的做法是不值得我们推崇的,破坏容易,修复难。如果人类对其中的利害关系认识不清的话,那么,结果祸害的终究是人类。照目前的情况来看,虽说人类已有了避险意识,可是早期的愚昧而留下来的祸根依然存在,进而发展到今天,各方面的问题虽可暂时抑制住,但却已无法忽视问题的存在了。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化依然是目前最为严重的问题。

4、自然界本身产生各种温室气体,同时自然界也在吸收或分解温室气体,在地球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变化是很缓慢的,处于基本平衡的循环状态,是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但是由于人类活动,使得温室气体的浓度逐年升高,热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大量森林植被被砍伐,化石颜料大量使用,从而使温室气体大幅度增加,使得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引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出现了全球变暖。然而,全球变暖的出现对自然界和人类都有一定的影响: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带移动、气候灾害频发、影响经济与生态平衡、同时也会影响人类健康。不管是哪一项的影响,其后果都不是堪设想的,因此这也是人类面对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在发

5、展经济的同时应先兼顾自然界的承受能力,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性首先由生态学家提出,即所谓生态可持续性。1991年,国际生态联合会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联合举行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发展切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再生能力的发展。从生物圈概念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是从自然属性方面表述可持续发展的另一种代表。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经济学的稀缺性法则告诉我们,相对于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总是有限的,

6、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是丰厚的,但并非如人们描述的那样“取之无尽,用用之不竭”。因而,经济的发展必然受制于资源。如果我们对这些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却不考虑节约或研究可替代能源,将会促使很多领域向临界点逼近。因此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稀缺性法则。此外,在执行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我们应顾及人地系统的结合。人地系统就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系统。人类本身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得双重性。作为生产者通过个体和社会化的劳动向自然环境索取,将自然界物质转化成其生产必需品;作为消费者,人类消耗自己生产的产品,而将许多废弃物还给自然环境,这样,人类在索取与返还过程中和自然环境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人地理论认为,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两

7、个子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相结合,就形成了人地系统发展变化的机制。这种机制的重要特征是:一是人地系统演化是内外力互相作用的动态过程,维持人地系统协调共生关系的充要条件是从其外部环境不断获取,在此基础上形成人类发展的因果反馈关系。二是人地系统的发展是系统由稳定变为不稳定,再为更新的稳定态所替代的超循环过程。三是人地系统是不可逆的过程。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不可逆性是人地系统的源泉,人地系统的不可逆性使系统由混沌中产生有序的机制。总的来说,人地系统就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对象,而人地系统理论则为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根据人地系统理论所揭示的原理,一些学者

8、还研究了人地系统的量化评价和调控问题,提出了有关指标体系和模型,这也为可持续发展评价与调控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在科学进步的推动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面临人口过剩、资源相对不足、环境退化等巨大挑战下唯一正确选择。这一战略,已成为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居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模式,它着重解决资源与环境的再生性和可持续性问题,追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进化。首先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二是开拓国外资源潜力,节约利用自然资源;三是调整结构,合理进行资源配置;四是制定政策,促进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五是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六是依靠科学进步,建立节约型社会经济体系;七是保护环境,走良性循环

9、的资源道路(循环经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对生态环境的无偿使用必然达到极限。一方面是符合人类生活需要的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会出现短缺;另一方面是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生活排放的废物的消纳能力也会达到极限,甚至超载。如果人类要继续利用它进行生产,就必须要在生产出新的环境容量,客观上也要求我们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用新的模式发展经济;要求我们减少对自然环境资源的消耗。并对被过度使用的自然进行补偿,也就是需实行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经济循环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和市场机制,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中的资源能源实施调控,提高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态

10、效率,达到资源能源消耗低,经济高产出、污染低排放。循环经济这一本质特征,充分体现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内涵和目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我们还要遵循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一是减量化原则,以资源投入最小化目标;二是再利用原则,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三是再循环原则,以污染排放量最小化为目标。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不仅加大宣扬力度,提倡可持续发展战略,政府也应加强法律监管与监督。环境法和国际公约的制定,可以有效地调整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另外,环境法还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环境法能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2、环境法有利于全体公民环境意识和环境法则观念的提高;3、环境法是维护我国环境的有力武器;4、环境法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同时,两者又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要发展,就必须同时考虑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也只有通过经济的发展,在发展的进程中加以解决。而发展的模式,则是由资源消耗型的发展模式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依靠科学进步,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实现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也是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基本思想和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