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怀古诗(一)

上传人:8****9 文档编号:125340740 上传时间:2020-03-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7.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咏史怀古诗(一)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咏史怀古诗(一)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咏史怀古诗(一)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咏史怀古诗(一)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咏史怀古诗(一)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咏史怀古诗(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咏史怀古诗(一)(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材中的咏史怀古诗分析(一)“咏史怀古诗”的价值余秋雨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江山胜迹,人物风流。尽管历史如大浪淘沙,但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多少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留下多少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咏史之作便出现了。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志士所写的咏史怀古诗,以“文学的语言,史论的笔法;感人的形象,动人的议论;富于情韵的艺术境界,耐人寻味的哲理意绪”,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近年来的高考中也多有涉及。从写作目的上看,咏史怀古诗不以咏写历

2、史本事为主,更多的是以古证今,借史言志,书写情志。即诗人的写作目的不是咏史,也不是怀古,而是咏怀,咏古 人而见己情,咏古事而刺现世,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在咏史怀古中,蕴含着诗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无穷感慨。借咏史怀古伤 己、感时、刺世、论史,“咏史”与“言志”的结合,体现了世人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从艺术价值上看,“诗”与“史”相结合,文学性和历史性达到了高度统一。从艺术手法上看,“古”与“今”相结合,多维时空组合。所以手法多样,如虚实结合、对比、用典等,由于常常是临古迹吊古事,所以触景生情更是常常用到。可见,咏史怀古诗既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又给人以历史的深邃感

3、和凝重感,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在咏史怀古诗中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 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能在简短中给我们无限的哲思,认真研究对写作和认识都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所以有必要深入探究。另外,咏史怀古诗既然是以历史为情感的载体,起点在古,而落点在今,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解读咏史怀古诗来了解诗人、走近诗人、解读诗人。(二)教材中的咏史怀古诗分析人教版和苏教版必修、选修教材及读本近年来都收录了很多咏史怀古诗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杜甫咏怀古迹、蜀相,李商隐的马嵬、江夔扬州慢、杜牧泊秦淮、过华

4、清宫等。教材主要选录了咏史怀古诗达到鼎盛时的唐、宋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有诗有词,或抒发感慨、或寄托哀思、或借古讽今、或发兴亡之叹,选材比较全 面,但也比较庞杂,在体例编排上较随意零乱,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咏史怀古诗有效的鉴赏体系,不论是教师教,还是学生学,都较为困难。基于此,很有必要重 新对咏史怀古诗重新梳理。(三)历年高考涉及的咏史怀古诗分析恢复高考后的1985年,“诗歌”以知识型客观题的形式正式进入全国语文试卷,1990年“诗歌”则以能力型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出现,200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开始以主观表述的形式来考察学生的鉴赏能力,从识记到理解到鉴赏,诗歌鉴赏的难度在不断增加。在历届高

5、考中,咏史怀古诗虽然不如“写景抒情”诗出现的频率高,但时间上跨度大,唐、宋、元、清时期的作品都有,体裁上涉及诗、词、曲,有代表作家的作 品,也有普通作家的作品,内容上伤己、感时、刺世、论史也各有侧重,作为古典诗歌作品中的一类诗歌,咏史怀古诗自有它的个性特征和规律,如不对其进行梳理 归纳,学生很难辨识,更不要说是鉴赏。而且一旦与其他类型的诗歌相混淆,鉴赏就会失去思路、方向和要领,更不得法。四“咏史怀古诗”专题教学思路第一步咏史怀古诗知识储备(一)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源流发展:咏史怀古诗的产生源远流长。诗骚中已见一些关于咏史怀古的内容,但与真正的咏史怀古诗还有差别。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

6、叙述史实,平 实无华。班固的咏史,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此诗写的是汉文帝时期缇萦舍身救父的故事,在写法上,“隐括本传,不加藻 饰”,以叙述本事为主,末二句是作者的议论,整首诗写得“质木无文”。这首诗不仅开启了中国诗歌史上咏史一体的先河,是后世咏史之作的滥觞;而且是现存最 早的一首文人五言诗.)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组诗,借咏史来反映寒门知识分子和世族 门阀之间的矛盾。这种叙述历史与抒发情怀的结合,真正实现了“诗”与“史”的结合,使得史事的叙述和咏怀较好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咏史怀古诗词的传统,被后 世诗人传承沿袭。唐代诗

7、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继承了屈原、李贺的浪漫主义传统,又学习了杜甫的 现实主义手法,故其咏史诗中咏史与抒情相结合,对后世咏史诗影响很大,贾生、马嵬诗中有充分体现,其咏史诗往往以眼光的敏锐、思考的深入历来备受 推崇。另,章碣的焚书坑、杜牧的题乌江亭、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要了解历代咏诗怀古诗各个时期具体的源流发展(从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及其艺术特征。具体内容可以参见“相关资源”)。(二)了解咏史怀古诗的内涵和特征怀古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所以,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历史人物为

8、题材,借此抒发 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 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歌。二者的共同特征:都以古人、古物、古事、古地等为描写对象,即都是以历史为诗人感情的载体,史情紧密结合;这类诗都是怀古惜今,“有感而发”,往往 是诗人处于某种背景之下,回顾古人的业绩或遭遇,前往瞻仰或凭吊历史古迹,自己内心产生共鸣,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等或发表 评论,或抒发感慨、或寄托哀思、或借古讽今、或发兴亡之叹。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古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因此,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

9、悲凉。诗人们对 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总之,咏史怀古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怀古以 伤己,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即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古迹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怀古 诗。因为诗涉历史,所以在鉴赏时难度较大。对于

10、中学生而言,不掌握一定的鉴赏诀窍,回答起问题来肯定会搔首踟蹰,不知从何说起,怎样落笔。第二步咏史怀古诗的鉴赏(一)以教材中涉及的咏史怀古诗切入,初步认识其思想和艺术上的特征1读背课本中咏史怀古诗,熟读成诵人教版、苏教版必修和选修中涉及的咏史怀古诗很多,前面已提到。略2复习归纳课本中咏史怀古诗思想内容及艺术表现手法,初步感知其特征篇目主题形象手法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壮志难酬发不遇之恨(伤己)写人为主触景生情、联想、虚实相生、对比、用典登幽州台歌感壮志难酬发不遇之恨(伤己)写事为主直抒胸臆过华清宫二首批判奢侈淫逸(刺世)写事为主虚实相生、联想、用典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壮志难酬发不遇之恨(伤己)写人

11、为主触景生情、用典、借古讽今扬州慢昔盛今衰、黍离之悲感时伤乱、伤今怀古(感时)写事为主触景生情、联想、虚实相生、对比、用典、拟人、抑扬咏怀古迹感壮志难酬发不遇之恨(伤己)写人为主对比、拟人、炼字蜀相感壮志难酬发不遇之恨(伤己)写人为主以乐景衬哀情炼字泊秦淮由南朝统治者的醉生梦死,联想到晚唐统治者的纸醉金迷。吊古讽今(刺世)写事为主触景生情、用典桂枝香借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亡覆的史实,希望当权者引以为戒。借古讽今(刺世)写事为主触景生情、用典石头城借古讽今,写兴亡之叹。(刺世)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伤时)写事为主触景生情、拟人虚实相生、对比乌衣巷昔盛今衰、世态沧桑变化(伤时)写事为主对比

12、、用典马嵬(警世)(论史)写人、论史对比、倒叙、用典观察表格,让学生初步归纳咏史怀古诗的出现时期、体裁、主题、手法的规律,并能从表格中发现一些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如,思想感情上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感叹世态沧桑,或是搏击社会现实,或是评论历史,即伤己、感时、刺世、论史如,怀古诗也常常有一个核心意象,尤其是伤时类诗歌通常都有一个永恒的意象(“永恒物”),以“见证人”的自然物来对比映衬人事的变幻沧桑。如石头城中的月、乌衣巷中的燕子如,古今对接。读懂咏史怀古诗就是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际遇之间的连接点。正是有了这个连接点、相似点,作者与古人,今事与古事才有机地对接起来,进而生发出作者

13、的很多感慨。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幽州台”是一个对接点,它是个典故,讲的是燕昭王延引人才的故事。它连着重用人才而筑黄金台的燕昭王和多次进谏而不被采用的陈子昂,这个对接点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人物角度诸葛亮杜甫时代战争频仍动荡不安战争不断安史之乱才情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理想匡扶汉室,一统天下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付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拼尽全力,不遗余力结果统一大业未成内心壮志未酬仕途坎坷终遭贬谪志向未就壮志未酬不同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仕途屡遭贬谪,失意难耐。诸葛亮生前的才智和业绩无人比拟,胸怀壮志而未酬,死后墓地荒凉冷清、无人关怀与杜甫遭遇乱世,胸怀报国之志却无力回天的身世机遇对接,借歌颂诸葛 亮的丰功伟绩以及对其壮志未酬的叹惋,抒发了诗人自己功业未就的感慨和壮志未酬的痛苦心情。在对比中流露出失落,在同病相怜中感受共鸣。可见,在咏史怀古诗中,抓住了对接点就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本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