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痹病 PPT课件.ppt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25326361 上传时间:2020-03-17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3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痹病 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中医内科学痹病 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中医内科学痹病 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中医内科学痹病 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中医内科学痹病 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痹病 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痹病 PPT课件.ppt(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痹 病 Obstrutive Disease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1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目的要求 l1 了解痹病的定义和范围及研究进展 l2 熟悉肢节痹病的病因病机及病理转归 l3 掌握肢节痹病的临床证候特征 诊断 依据及与痿证 风湿热 骨痹 膝眼风 病 上鱼水 痛风等病鉴别要点 l4 掌握肢节痹病的证治内容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2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概念 l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 卫外不 固 邪气乘虚而入 致使气血凝 滞 经络痹阻 引起相关系统疾 病的总称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

2、内科学教研室3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肢节痹病 l所谓肢节痹病 系以肢体经络为 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 导致气血 不通 经络痹阻 引起肌肉 关 节 筋骨发生疼痛 酸楚 麻木 重着 灼热 屈伸不利 甚或 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 病证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4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l以潮湿 高寒之地 或气候变化 之时 罹患者为多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5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医论 l论痹首见于 内经 l 素问 痹论 对其病因 发病 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6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l如 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

3、为 痹 以冬遇此者为骨痹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 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 痹也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7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金匮要略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l 历节 即本病 并创桂枝芍 药知母汤和乌头汤治之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8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l后世言痹 或从白虎历节 如 金 匮要略 济生方 或痹证 如 儒门事亲 景岳全书 金匮翼 时方妙用 等 l或痹病如 证治百门 医宗金 鉴 诸病源候论 杂病广 要 等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9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干金要方 外台秘要 l收载了较多治痹方剂 至今仍常 用的独活寄生汤即首载

4、于 干金 要方 诸风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10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l 症因脉治 痹症论 不仅对风 寒 湿痹 而且对热痹之病因 症状 治疗均予以论述 完善 了痹病的诊治内容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11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医宗必读 l主张分清主次 采用祛风 除湿 散寒治疗 l行痹应参以补血 痛痹参以补火 着痹应参以补脾补气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12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范围 l西医学的风湿病 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 炎 骨性关节炎等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13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证候特征 l

5、1 气血不通 经络痹阻 所致肢 体关节疼痛 是肢节痹病共有的 证候学特征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14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l2 不同的分证 有各自的症状学特 点 l行痹者 其痛游走不定 恶风寒 l痛痹者 痛剧 遇寒则甚 得热则 缓 l着痹者 重着而痛 手足笨重 活 动不灵 肌肤麻木不仁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15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热痹者 肢体关节灼痛 或痛处 焮红 肿胀剧烈 筋脉拘急 l尪痹者 必兼关节剧痛 肿大 僵硬 变形 屈伸受限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16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l3 久病气血亏虚者 关节酸沉 绵绵而痛 麻木尤

6、甚 并见心悸 四肢乏力等 l4 病发有先病上而后及下或先发 于下而后及上者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17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病因病机 l一 病因 ll 风 寒 湿 热之邪侵袭 l2 药物所伤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18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l 风 寒 湿 热之邪侵袭 l寒借风力内犯 风又借寒凝之积 使邪附病位 而成伤人致病之 基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19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l湿邪借风邪的疏泄之力 寒邪的 收引之能 风寒又借湿邪粘着 胶固之性 造成经络壅塞 气血 运行不畅 则筋脉失养 绌急而 痛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20

7、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l以湿邪为主者 多为雾露之气 雨湿之邪 或因脾胃虚损 水湿 内停 内湿外湿相合 伤人之阳 气 或伤营络之血 卫气不通 阳气不行 邪气流注关节 脉络 失养 绌急而痛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21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l中于上者则颈项 胸背及上肢疼 痛 沉着或肿胀 l中于下者则足 趾 膝等关节疼 痛 肿胀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22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l素体阳盛或阴虚内热 感受外邪 之后易从热化 或因风寒湿痹郁 久从阳化热 热邪与人体气血相 搏而见关节红肿疼痛 发热等 发为热痹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23 暨南大学医学

8、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2 药物所伤 l治疗不当 或久服祛风燥湿 散 寒清热之剂 既伤于中 又伤津 耗血 在病理上便形成痰瘀相结 不散 经络痹阻 疼痛不已而成 病疾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24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l更有误治或久治不愈 致使血虚 津亏 内风遂起 或久病入络 瘀血痰浊 阻痹经络 亦成痛痹 虚痹顽疾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25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二 病机 l1 发病 l本病的发生 系由机体正气不足 外卫不固 或先天禀赋不足 复因久住湿地 汗出当风 冒雨 涉水 热毒浸淫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26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l风 寒

9、 湿 热之邪得以内侵于 肌肉 筋骨 关节之间 致使邪 气留恋 或壅滞于经 或郁塞于 络 气血凝滞 脉络痹阻而成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27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2 病机 l正气不足和风寒湿邪乘虚伤人是 致病的内外因素 l经络闭塞 气血不通 脉络绌急 是肢节痹病的病机所在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28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诊 断 l1 发病特点 本病不分年龄 性 别 但青壮年和体力劳动者 运 动员以及体育爱好者易于罹患 l同时 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与寒冷 潮湿 劳累以及天气变化 节 气等有关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29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2

10、 临床表现 l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 疼痛 屈伸不利为肢节痹病的症 状学特征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30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l或游走不定 恶风寒 l或痛剧 遇寒则甚 得热则缓 l或重着而痛 手足笨重 活动不 灵 肌肤麻木不仁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31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l或肢体关节疼痛 痛处焮红灼热 筋脉拘急 l或关节剧痛 肿大变形 也有绵 绵而痛 麻木尤甚伴心悸 乏力 者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32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3 舌苔脉象 l舌质红 苔多白滑 脉象多见沉 紧 沉弦 沉缓 涩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33

11、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l4 辅助检查 l实验室和X线等检查常有助于痹 病诊断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34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鉴别诊断 l痿病 l肢节痹病久治不愈 因肢体疼痛 活动困难 渐见痿瘦 而与痿 病相似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35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l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 痿弱 羸瘦无力 行动艰难 甚 至瘫软于床榻 但肢体关节多无 疼痛 而痹病却以疼痛突出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36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l临床上也有既有肢体肌肉萎缩无 力 又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者 是 为痿痹并病 可按其病因病机特 点 辨其孰轻

12、孰重进行论治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37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其他 l如风湿热 膝眼风 痛风等病证 虽亦可见关节肌肉疼痛 但疼 痛部位 性质及伴发症状 有各 自的证候学特点 临床辨证论治 时要注意鉴别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38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辨证论治 l一 辨证要点 ll 把握主症 l这是诊断本病与辨别证候的根本 所在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39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l如肢体关节疼痛为本病的基本恃 征 分证不同 临床表现各异 l如游走不定而痛者为行痹 l重着而痛 麻木不仁者为着痹 l疼痛剧烈伴关节肿大变形者为尪 痹 暨南大学医

13、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40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2 辫其何邪所胜和病程的久暂 l风邪胜者为行痹 寒邪胜者为痛 痹 湿邪胜者为着痹 热邪胜者 为热痹 l突然发病病程短者 多为急性风 寒湿热痹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41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l久治不愈 肝肾亏虚 痰瘀阻络 关节肿大变形者 为尪痹 l反复发作者 多属慢性之痰瘀相 结 气血俱虚证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42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3 辨别虚实 l虚实之别 临床应予以细心辨识 l切勿认为凡关节酸楚疼痛 且随 天气变化而变化 不问病程之长 短 便使用祛风活络之品 这样 易犯虚虚实实之误 造成

14、坏病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43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l行痹 痛痹 着痹 热痹等 虽 起病亦缓 但病程短者多为实证 而痰瘀相结 肝肾亏虚证为虚 中挟实 其治较难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44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二 治疗原则 l祛邪活络 缓急止痛为其大法 l对于风胜者用散风之品 当中病 即止 不可多用 以防风燥之剂 伤阴 燥血 耗气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45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l寒胜者在散寒的同时 须结合助 阳之品 使其阳气充足 则血活 寒散 滞通痹畅而病愈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46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l湿胜

15、者 在渗湿化浊的同时 佐 以健脾益气之品 使其脾旺能胜 湿 气足无顽麻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47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l热胜者 以清泄郁热为主 佐以 活血通络 亦须防苦寒伤阳 滞 湿之过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48 49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l病久入络者 本着 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 之理调之 须配 以扶正药物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50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三 分证论治 l1 行痹 l症状 肢体关节酸痛 游走不定 不拘上 下 左 右肢体关节 病或数时 或一二日 或三五 天 日轻夜重 急性期者亦红亦 肿 触之热感 恶风或恶寒 喜 暖

16、 颜面淡清而两颧微红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51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l舌质红 苔白微厚 脉多浮紧 也可有沉紧之象 l治法 宣痹通络为主 佐以疏风 之品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52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方药 宣痹达经汤 l方解 l蜂房 乌蛇 土鳖虫 螳螂通经活 络以宣痹 l威灵仙 羌活 防风 秦艽 豨签 草 清风藤疏风祛邪 l当归养血活血 穿山甲化瘀导滞 l防风汤 宣明论方 亦主之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53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2 痛痹 l症状 肢体关节紧痛不移 局限 一处 遇寒则痛甚 得热则痛缓 甚至关节屈伸不利 皮色不红 关节不肿 触之不热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54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l舌质红润 苔白而薄腻 脉多沉 弦而紧 或沉迟而弦 l治法 温经散寒为主 佐以和营 之品 l方药 乌头汤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55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方解 l川乌 生麻黄温经散寒 l生黄芪益气固表 升阳通痹 l生白芍 甘草缓急止痛 l加苍术 白术健脾祛湿 羌活祛 风胜湿 姜黄 当归活血通络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