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唐宋词教学的基本方法.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310240 上传时间:2020-03-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唐宋词教学的基本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唐宋词教学的基本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唐宋词教学的基本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唐宋词教学的基本方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唐宋词教学的基本方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唐宋词教学的基本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唐宋词教学的基本方法.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唐宋词教学的基本方法漆萍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蓬莱镇中心学校 四川大英县 629300摘要:小学语文唐宋词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本人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简要谈一谈在小学开展唐宋词教学的基本方法。关键词:小学语文;唐宋词教学一、朗读与背诵朗读和背诵是唐宋词教学中必须采取的最基本的方法。1、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叶圣陶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所谓语感,是一种对语言文字情感性的直觉领悟能力,包括语音感受、语义感受、语言感情色彩的感受等方面。朗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语言训练方式。首先,朗读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解和积累书面语言,并将书面语言和学生自己的语言沟通起

2、来,增强学生书面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其次,朗读有利于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第三,朗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当然反过来理解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朗读。2、朗读必须循序渐进。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以培养朗读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为主。中高年级则在养成朗读习惯的基础上,要求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和方法。初读诗词时,首先要求学生先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掌握生字生词的读音、词义,在这个基础上再练习朗读,开始要求读得正确,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掉字。然后进一步要求读得流畅、通顺,不重复,不破词,按标点停顿,语速适中,有一定节奏感。最后要求学生进一步运用表情朗读,把作品中的感情和神韵读出来,把自己的感受和感情读出

3、来,使听者受到感染。3、背诵是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的。背诵应以理解为前提,如果对作品不理解,单纯的死记硬背是没有价值的,而且效果也不好。背诵可与朗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朗读的基础上指定若干篇目要求背诵,或要求背诵某些名言警句。在指导学生背诵的过程中,要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例如“过度背诵”,就是一首诗刚背下来的时候不要放下,要趁热打铁反复多背几遍,这样才记得牢。二、品词析句诗词作品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来的,作品中的词语常常是作家从大量语言材料中经过反复比较,提炼而成的,消耗了大量的心血。古代的诗人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些都是事实。学习古典诗词一定要仔细地体会作品

4、中每个词语的涵义,才能领会到作品的韵味。在唐宋词教学中,抓住词中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加以分析极为重要,词中的典故也要深入浅出地讲解。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冬,正是苏轼被贬官密州的第二年,这一年他刚好四十岁。此时宋西北边疆局势紧张,西夏曾在10731074年连年攻占宋朝州县。本词借写出猎的壮观场面,抒发了作者加强国防、抗击侵略的政治主张和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三、比较法比较历来是语文教

5、学中常用的方法,当然也是学习古典诗词的好方法,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审美特征,品味其中的独到之处。比较可以是不同时代的作品或同一时代不同作家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比较。题材、风格可以进行比较,思想内涵、语言风格、表现技巧、艺术手法等也可以进行比较。描写乡村田园风光的词,在唐宋词中很少见,一直到了北宋中期,苏轼才为我们创作过几幅农村生活的素描。他在徐州任知州时赶上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为知州的他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写下五首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烷溪沙,其一: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

6、说与采桑姑。这一首写以石潭为中心的村野风光,及聚观谢雨仪式的村民的欢乐。首句写到潭鱼。西沉的太阳,格外红而大,也染红了潭水,潭里的鱼似乎贪恋着夕照的温暖,纷纷游到水面。从石潭四望,村连着村,树木葱笼,只听得栖鸦的啼噪,而不见其影。两句一写见,一写闻。三句撇景而写人。儿童黄发,老人白首,故称“黄童白雯”,这是聚观谢雨的人群中的一部分。谢雨的盛会,打破了林潭的寂静。常到潭边饮水的“糜鹿”突然逢人,惊恐地逃避了,而喜庆的鼓声却招来了顽皮的“猿揉”。人们回家后必然要兴奋地追说一天的见闻,说给谁呢?当然是未能目睹盛况的“采桑姑”们了。词中始终没有正面写谢雨之事,只从鼓声间接透露了一点消息。却写到太阳、村

7、子、潭水、树木等自然景物,鱼、鸟、猿、鹿等各类动物,孩童、老人、采桑姑等各色人物及其活动,织成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在两宋词史上,写乡村词最多最好的是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辛弃疾在江西上饶、铅山的农村生活了近二十年,经常跟农民来往,非常熟悉他们的生活情态。例如他写的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词的上片写作者经常到松树林里去避暑,有时也在人家茅屋的屋檐下避雨,这里他来过多次,常常是喝醉了以后扶着奇形怪状的石头,看着飞泉奔涌,酒醒后,发现还在躺过的那个地方。展示了词人闲

8、适、潇洒、宁静的心境。词的下片写他周边邻居热闹的生活情景。东家在举行迎娶新媳妇的仪式,吹吹打打,欢声不断。西家呢,出嫁的女儿归家省亲。“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写出了为农民的稻谷丰收在望而喜慰,他的心思跟农民是相通的,他理解农民也关心农民。拿这首词跟苏轼的乡村词比较,可以说,苏轼是作为一个看客,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当时农村的生活景象和人物,描绘出一幅幅乡村生活的图画。而辛弃疾是以个中人的身份,把他自己的生命、情怀都涵泳在其中,他在画里,苏轼在画外。不过这两首词都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民的热爱。比较,可以同中求异,也可以异中求同。比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深入品味、深入理解的过程,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也有助于学习作品的语言,提高理解能力。参考文献:1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2张亚新.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语文出版社,2002年7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