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总复习训练题及答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5299504 上传时间:2020-03-16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文言文总复习训练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考文言文总复习训练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考文言文总复习训练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考文言文总复习训练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考文言文总复习训练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文总复习训练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总复习训练题及答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

2、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2翻译下面句子。(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二)(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

3、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交通: 户: 3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 ,乙文则是 。4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 。5概括甲文的大意 (三)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

4、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注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不暇顾不上。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升平太平。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自是数年之后( )2下列

5、句子与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不求甚解 B.然则何时而乐耶 怏怏不乐C.或请重法以禁之 鸿鹄之志 D.故不暇廉耻耳 温故知新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句: (2)安用重法邪?译句: 4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3分)(1)甲文表达了作者“ , ”的忧乐观。(1分)(2)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 , , ” 。(1分)(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1分)(四)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

6、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未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朝晖夕阴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山间之四时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前人之述备矣。 (2)野芳发而幽香。 3甲乙两段都写了观景时的感触,请把有关句子摘写出来。 甲: 乙: 4. 甲写登楼所见,乙写登山所见。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

7、(五)(甲)若夫日出而林霖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之间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

8、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注:此:指滁州。掇:拾取,采取。上:皇上。刺史:代称知州。写此文时,作者为滁州知州。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佳木秀而繁阴。 秀: 遂书以名其亭焉。 名: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3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用文中词语回答) 4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理想? 5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异同。 (六)(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9、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

10、。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渔人甚异之 ( )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3)老人引杨氏入山( ) (4)迫暮,与老人同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忘路之远近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B、以耕以蚕 以塞忠谏之路也C、杨氏谢而从之 水落而石出者 D、不可取食于人也 生于忧患3、翻译下面文言句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4、阅读理解。(1)甲乙文段都以人物的 为线索,甲文段按 顺序进行记叙描写,乙文段是通过 来描写洞内生活情况的。(2)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是有共同之处的,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共同点吗?你相信两文段所写生活的真实性吗?为什么? (七)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