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课稿.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286821 上传时间:2020-03-16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课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课稿.doc(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长江学案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了解作者。2、 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3、 初步感知课文,根据理解划分段落。4、 积累好词好句,背诵课文第六自然段。学习过程:一、了解作者郭风,原名郭嘉桂,1917年生,福建莆田县人。30年代末期开始发表散文作品。出版有散文集山溪和海岛、曙、唱吧山溪、英雄和花朵、开窗的人、晴窗小扎、以及郭风散文选等。另外著有散文诗集叶笛集、鲜花的早晨、灯火集、笙歌、小小的履印等。郭风的作品写景绘物,使人如临其境,在大自然的邀游中,时时以独特的审美视角,抒发自我感知、留下心灵的轨迹。给大地、海洋、阳光、树木、花草增添了主体情感;郭风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

2、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郭风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二、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快速地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词。)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浦口( ) 缕缕( ) 吹拂( ) 哺育( )舢板( ) 驳船( ) 堆栈( ) 粼粼( )玫瑰( ) 舒畅( )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抹 似 泊3、识记并解释下列词语。容光焕发:无边无际:粼粼: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好词好句。要求:读出情感,读出节奏。四、结合自己的理解划分文章结构。长江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 整体感知课文。2、

3、 讨论理解(1)“长江的黎明”的象征意义 。(2)作品歌颂的对象(3)文章为什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3、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1)“复沓”的写法(2)大量的修辞学习过程:一、 整体感知课文。1、 第一自然段(1)“长江很早便醒过来了。它醒过来的时候,浦口车站上的路灯还没有熄灭。”句中的“醒”字有何妙处?“浦口车站上的路灯还没有熄灭。”在这里有什么作用?2、第二自然段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第三自然段“哦,长江。哦,我们古老的,古老的母亲,以自己的乳汁,千年万载哺育了亿万子女的乳娘。”这句话作者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为什么作者说“长江是古老的”?第四、五自然段中“不止是不止是不止是

4、”这种句式是什么修辞手法?这种句式使人在朗读时会产生什么感觉?作者一会儿说长江是“古老的”,一会又说它是“青春的”。作者这样说矛盾吗?6、“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光辉所照耀,你这样早便醒过来了。水呵,风呵,玫瑰色的曙天呵,我们一起来歌唱我们这个时代和祖国的赞歌。”结尾这一句在全文结构和表达情感上有何作用?二、通读全文找出作者在写作时不断重复的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作者这样写的妙处。三、归纳一下作者在写作本文时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四、收集有关长江的诗句在同学间交流2筏子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3、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 4、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 【教学重点】

5、 1、借景抒情的方法 2对本文主旨的把握 【教学难点】 3、弄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1、题目解说 (1)本文通过对艄公撑着筏子在黄河上行驶的描写,揭示了一个道理:如果想要获得成功,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大胆和镇静,还需要机敏和智慧 (2)关于“筏子” 宋史中有记载:“以羊皮为囊,浮于水中”,其所指羊皮筏子,后来成为“黄河第一漂”,它用来渡人运物,并一直沿用千年。黄河上羊皮筏子多由数对羊皮囊与竹排结扎而成。 2、作者介绍 作者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县人。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较大。出版散文集袁鹰散文选项 3、背景介绍 袁

6、鹰文风正如他自已所说,“比较喜爱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寓人生真理于水光山色之中,寓哲学韵味于诗意氛围之中;喜爱理在方、思隔山河、情思隽永、含意深远的随笔”代表作有青山竹小站弋壁水长流 5、读课文,或分组朗读 6、师生共同注音、释义 (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胆惊心j 吞sh tun急 惊涛hi浪 如l平地 马不停t 一xi千里 安xing 参考答案:悸 噬 骇 履 蹄 泻 详 (2)解释词语 胆惊心悸- 胆战心惊,悸:因害怕而心跳的历害。 汹 涌- 水猛烈的向上涌。 吞 噬- 吞食。 浏 览- 大略的看。 化险为夷- 使危险的情况或境地变为平安。 如履平地-像在平坦的地上走一样。履,鞋。这里作动词

7、用,走。 (3)在文出现了十个四字成语,请找出,注意其贴切的运用。 一泻千里 万马奔腾 风平浪静 乘风破浪 提心吊胆 目不转睛 马不停蹄 化险为夷 如履平地 惊涛骇浪 6、师生共同讨论本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通过描述艄公撑着羊皮筏子在黄河上行驶的情景,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成为黄河的主人。揭示了想要获得成功,需要大胆、镇静、机敏和智慧的道理。 7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过去是听说过的。但是在亲眼看它之前,想象里的形象,总好像是风平浪静时的小艇,决没有想到是乘风破浪的轻骑。 十只到十二只羊的体积吧,总共能有多大呢?上面却有五位

8、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五位乘客身边,还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岸上看的人不免提心吊胆,皮筏上的乘客却从容地在谈笑,向岸上指点什么,那神 情,就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 外的新建筑,又像在公园人工湖的游艇上戏 弄着微波。而那位艄公,就比较沉着,他目 不转睛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 地破浪前行。 1文段中有两组对比,请你说说哪两处运用了对比。 答: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2这两组对比为了突出什么?对艄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突出羊皮筏子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航行是十分凶险的;如此凶险的航行,却让羊皮筏

9、子上的乘客“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那样心闲气定,这全是艄公的功劳,越是凶险越能反衬出艄公的英雄本色。 *3对比往往会使人、物的特点更鲜明,请你用对比写一个片段,表现家人、同学、事物的特点 作业 第 二 课 时 发展空间 一、长江和筏子都写于1961年,都透露出那个时代特有的政治热情,不过,它们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与同学打擂台,一人说一个不同点,看谁坚持到最后。 参考答案:可以主要围绕以下四方面展开 长江 筏子 选 材 繁忙的现代的建设、运输景象 原始的、被淘汰的交通工具 表达方式 抒 情 记 叙 江河寓意 长江成了祖国的象征 黄河是叙事的地点、人物的背景

10、主 题 赞美祖国不断发展,欣欣向荣 赞美像艄公一样体力劳动者的英雄形象 春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一课。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正如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了春的优美开篇,才有接下来济南的冬天的温情叙述,竹乡的美丽富饶、树林和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此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还有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下面是我对第二课时的设计详细说明。2.教学目标本单元的目标就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

11、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据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A.掌握课文写景方法:抓住江南春天特点来描写景物;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B.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C.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写景散文的方法并运用于写作中。3情感目标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

12、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3.重点、难点:根据初一学生的学情分析,他们虽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散文的写法要求。所以知识目标1、2设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来探究文章的语言特色是文章教学中的难点。要解决好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二、说教法与学法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为主。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

13、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2学法指导: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三、说教学程序总的用一句概括: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探究合作,构建新课堂。(一)导语设计,激发美。(1分钟)先播放一组春光图,在优美旋律的中,教师激情导入: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春景,会让你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本堂课我们继续走入朱自清的春,细细赏读作者的生花妙笔奇在何处。说明此设计帮助学生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导语通过音乐、图画、诗般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引入激发对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学习兴趣。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同时也交代了学习要点。(二)跳读课文、理清思路、归纳课文提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