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四讲之二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5284081 上传时间:2020-03-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四讲之二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四讲之二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四讲之二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四讲之二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四讲之二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四讲之二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四讲之二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查古诗的思想情感的角度分整体理解和局部理解两种,要求有直陈式(直接说出情感内涵)和分析式(要求具体分析)。古代诗歌表达情感有以下几个特点:多是含蓄、隐晦的,少有直白的。内敛含蓄,是古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多是丰富、复杂的,少有单一的。有时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固定、静止的。了解这些特点,对答好情感题大有帮助。如善于披景入情,抓住情感变化的脉络去梳理,不能只抓一点,不顾其余;答案要多层面、多要点等。1.(2018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寄和州刘使君注张籍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注刘使

2、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_答案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解析尾联两句作者有感而发。作为好友,作者理解刘禹锡此时的处境和心情,表达了对刘禹锡境况的同情。“醉中高咏有谁听?”既是对刘使君诗歌造诣的肯定,也表达了二人的惺惺相惜之情,实际上是你知我,我懂你,互为知音。2.(2017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

3、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注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长恨:作者的长诗长恨歌。秦吟: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伏:服气。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答:_答案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解析解读时要从把握诗歌的大意入手,逐句理解诗意,然后分析诗人借“戏赠”表达的思想情感,分析时应联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做到知人论世。诗歌一、二句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表明自己的创作用心。三、四

4、句称元稹为“老元”,称李绅为“短李”,又故曰“偷”“伏”,这都是朋友之间的戏言,由此可见元、李、白三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五、六句说世间的富贵是人人都羡慕的,但“我”却命中无分,看来只有身后的文名聊可自慰了。这里虽有诗人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最后,诗人更以故作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和对友人的戏谑,但实质上充满不平、辛酸和自嘲,当然也不乏对自己文学成就的自得。探究活动如何练好答情感题细化、深化的内功1方法点拨(1)一定要仔细阅读所要分析的语言片断,反复咀嚼。要舍得在“读”上下功夫,花时

5、间,不要看一眼就匆忙下笔。在反复咀嚼中,要找出以下关键词:层次。所要分析的语言片断有“字”“词”“句”“联”“阕”“篇”等。除“字”“词”外,其余的都能分析层次,如一联有两句,两句就是两个感情要点。每阕包含几个句子,又可分为几个层次,几个层次就是几个感情要点。一定要学会切分层次,因为层次对应答题要点的数量。诗眼。这里的“诗眼”是就某一联某一句而言,即精练生动的一个字,或活用的字,或运用了修辞方法的字,尤其是有点石成金之效的动词。如“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中的“送”“埋”,抓住这两个诗眼,细细品味,不难发现其中寄寓的情感,又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蔽”“愁”均为诗眼。

6、抓住了诗眼,情感内涵就掌握一大半了。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载体。找出意象并揣摩其特点、含意,尤其要关注“意象”前后的修饰语、动词等。探究活动请借助意象感悟下面诗句中的感情基调。a梅子黄时日月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曾几三衢道中)感情基调:闲适b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感情基调:冷寂c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感情基调:孤傲d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司马光客中初夏)感情基调:欣喜(2)注意把握情感表达的特点。情感表达有三种:直抒胸臆

7、、间接抒情、直抒胸臆与间接抒情相结合。对所给的语言片断,很容易看出抒情特点,尤其留心“一联”(或一阕)中两者兼有的特点。这里重点谈一下间接抒情的语言片断,主要看它属哪种间接抒情方式:写景句。要抓住景物特征揣摩含蓄之情,分析景中情是高考的重点,一定要下好这方面的功夫。状物句。要抓住双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表达有特点的句子。如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要还原其本义;如用了用典、反语等修辞方法,要理解其曲折义。(3)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4)不要忽略题外细节等辅助性信息,如注释、背景等

8、。2演练体悟(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上别柳中庸注李端秦人江上见,握手便沾衣。近日相知少,往年亲故稀。远游何处去,旧业几时归。更向巴陵宿,堪闻雁北飞。注柳中庸:河东(战国时属秦地)人,李端诗友。此诗为李端送别他时所作。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说明。答:_答案颔联:表明自己把柳中庸当作相知,以“相知少”和“亲故稀”来表现诗人对友情的珍惜。颈联:“何处去”表达了作者不忍分别之情,“几时归”表达了盼望朋友尽早归来之情。(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注这

9、首诗是王维仕途失意,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次年王维即在张九龄的荐举下结束隐居,出任右拾遗。长薄:绵延的草木丛。闭关:佛家闭门静思。本诗的前两联、颈联、尾联所透露出来的情感有着细微的不同,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前两联写出发时看到的景色,反映出诗人安详闲适的心境。颈联以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黯淡凄凉的傍晚野外秋景图,衬托出作者接近归隐地时的凄清心境。尾联作者写自己要闭门谢客、静心独处、不问世事,情绪又趋向平和。解析三个层次抒发情感的方式略有不同,但都要抓住景物特征去分析。如前两联要抓住“闲”“有意”等词语;颈联要抓住“荒”“古”“落”“秋”等修饰语;尾联是直抒胸臆,抓住直陈语“闭

10、关”即可。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题报恩寺上方方干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这首诗的首尾两联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_答案首联通过写诗人兴致勃勃登上寺院上方后,发现这里可以尽情扩展视野,表达了诗人的异常惊喜之情。尾联通过写寺院上方的美景久久地萦绕在诗人的心田,可惜眼下就要归去了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报恩寺之景流连忘返、情难自已的无限依恋之情。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及其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情感。题干要求把握诗歌首尾两联所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情感,而诗歌中的某些关键词语往往就蕴含着诗人的思想情感

11、,因此,要抓住首尾两联中的关键词语。如首联中的“来来”“无穷”“宽”等,这几个词语虽然不是直接抒情,但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们写出了诗人登上寺院后兴致勃勃的情形,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尾联中,只要抓住“惜”“难”二字,结合诗歌内容,就不难明白尾联抒发了诗人的无限依恋之情。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独坐敬亭山注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注敬亭山在安徽宣州。该诗写于天宝十二年(753)秋游宣州,此时距他被迫离开长安已有十年。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答:_答案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写山的“有情”,暗含出人的“无情”,写出了诗人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琴歌李颀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注广陵客:这里指善弹琴的人。渌水、楚妃:琴曲名。清淮:地名,地近淮水。诗人借听琴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答:_答案琴歌的动听感人,作者听琴之后,勾起了因怀乡而产生的辞官归隐的思想感情。(注意末两句是全诗的主旨句。“千余里”说明路远,因而怀乡,“云山”含隐居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