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复习精选共8课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5164737 上传时间:2020-03-1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复习精选共8课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二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复习精选共8课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二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复习精选共8课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二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复习精选共8课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二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复习精选共8课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复习精选共8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复习精选共8课(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十年时间:746756 年5月社会状况: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唐玄宗纵情声色,李林甫专权,杨国忠等贪污,杨希烈庸懦。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杜甫经历: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李林甫最嫉恨文人和艺术家,使杜甫在李林甫的阴谋政治里遇到打击。他一方面被贫穷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诗歌特点:一种矛盾的心情充分反映在他长安前期的诗里: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常有这样的对

2、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代表作品:(1)三篇大礼赋:是他长安十年内最辉煌的一个时期。(2)兵车行:他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3)前出塞九首:一再地对于侵略性战争提出疑问。(4)丽人行:描画杨氏姊妹荒淫无耻的生活,是杜甫在长安真实的收获。(5)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是一篇杜甫划时代的杰作,也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标志着他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超越了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个诗人。流亡生活时间:756年6月9日757年9月社会状况: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

3、。杜甫经历: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756年6月9日潼关失守,白水也沦陷了,杜甫在局势急骤的转变中开始了流亡的生活。诗歌特点: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使脱去了浪漫主义斑谰的衣裳,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代表作品:(1)悲陈陶和悲青坂:描写陈陶和青坂惨败景象,告诫反攻不要焦急,要等待条件成熟。(2)春望:充分表达了山河破碎和个人的生活与心境。(3)哀江头:给曲江唱出哀婉动人的挽歌。(4)北征: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相媲美,表现了杜甫惊人的写实才能。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时间:757年11月758年6月;758年7月7

4、59年7月社会状况:唐军收复长安,肃宗也回到长安。但胡人势力还相当相当猖獗、长安物价一天比一天高涨。回纥抢掠,吐蕃扰边,阿拉伯围攻广州,“大唐”便从征服外族转变为被外族侵略,正是民生凋敝、外族侵凌的时期。杜甫经历: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长安,这是杜甫在长安的最后一次居留。758年6月他离开长安,再也没有回到长安,他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诗歌特点:表达唐军胜利的兴奋的心情;开始顾虑到人民的负担,表达两方面的积极精神:既对胜利有绝对的信念,又揭露朝廷的种种缺陷。走向人民后,除去为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危机。代表作品:(1)洗兵马:王安石说它是杜诗中的“压卷”

5、。(2)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写于从洛阳回到华州的路上,这六首诗自成一组,是杜甫诗中的杰作,从白居易开始就不断被人称赞为诗的模范,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的传统,影响了后代的进步诗人。1、试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为什么杜甫的诗歌会被称为诗史?(1)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教师给予点评;(2)教师明确: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就在于他的诗歌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这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普通老百姓痛苦呻吟的写照,同时也生动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历程。不同于正史只关注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使在个人身世

6、的感喟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2、关于杜甫传的写作目标,冯至曾经这样要求自己:“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请从原文中找出一两处具体描写,说说冯至是如何实践他的这种写作要求的?(1)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教师给予点评;(2)教师明确: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这些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很具体的反映。但是,杜甫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比如:“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维持生活,他不能不低声下气,充作贵族府邸的宾客。” “从这里我们看到,杜甫一方面被贫困压

7、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他40岁以前存留下来的并不多,一共不过50来首,其中固然有不少富有创造性的诗句,但歌咏的对象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和雄壮。”最后一节结尾指出杜甫对统治阶级的某些幻想,以及对“变乱”在、性质的模糊看法,这也是杜甫历史局限性的表现之一 。这样类似的句子,在本文中还有很多。冯至在他的作品中,真实地刻画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杜甫。在长安的十年中,他努力想博得权贵的青睐,谋求仕进的途径,因此这个时期,他创作了很多歌功颂德、酬酢唱和的诗篇,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他更多的关注个人的荣辱,他的目光还没有投向广大的人民。这是他的历史

8、局限性。冯至在阐述这一点时,又真实地刻画了杜甫内心的矛盾,同时从个人的不幸中,杜甫也开始看出时代的危机,这一切都预示着他创作方向或者人生道路的转变即将到来。通过这样的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冯至在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真实的杜甫。但是,作者如实写出杜甫的局限性,不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相反。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3、从杜诗所表达的情感入手,分析一下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1)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教师给予点评;(2)教师明确:早在“长安十年”时期,他就写出了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继此还写出了一再地对于侵略性战争提出疑问的诗前出塞九首;以春望月夜北征为代

9、表,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以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为代表的诗歌,不只单纯地反映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这矛盾是在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在人民与统治者中间感到的剧烈冲突,这时,他除去为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危机。总之,“长安十年”的困顿,孕育了杜甫思想变化的种子;“安史之乱中的流亡生活”则使得杜甫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从思想感情

10、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杜诗中反复呈现的两种感情旋律:一、无论“慨世”还是“慨身”,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二、杜甫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承担与执著的意志。因此,“诗圣”这一称号对于杜甫来说是当之无愧的。一、品味本文的语言,理解本文在语言方面的艺术特色:1、先请同学们品味下列描述性语言:(1)第2节:刚抓起一扣同时伸出不顾一切准确生动地描写出先生的步伐特点。(2)第4节第4段: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连用两个“嘱咐”“一定”,准确、生动地表现出先生好客、大方、关心爱护青年的长者风范。(3)还有4节倒

11、3段:笑声冲下楼梯来:一个“冲下”,把鲁迅先生“笑”的特点写得活灵活现,富有生命力,准确地表现出先生明朗、豪爽的性格。(4)第12节倒2段:鲁迅先生上楼去拿香烟,抱着印花包袱,而那把伞也没有忘记,顺手也带到楼上去。这几个连续动作,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先生记忆力强、不随便散置任何东西的品质。(5)第19节倒3行:鲁迅先生一看她,就用眼瞪着她,很生气地看了她半天。等等。一个“瞪”字,一个“看了半天”,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鲁迅不喜张扬、爱憎分明,毫不掩饰自己情感的个性。从上述品味中,可得出本文的语言特点之一是:描述性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细腻,表现力强,鲜明地表现了传主的性格特点。2、再请同学们品味

12、下列对人物语言的描写:(1)第3节中间“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抓住人物在特定瞬间的个性语言,生动表现了传主体凉他人、善解人意的心理世界。(2)第4节倒2行“我再吃几个吗?”抓住人物瞬间的特有个性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鲁迅先生尊重妻子的优秀品质,这在那个时代是最难能可贵的品质。(3)第21节倒2 段“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查看就抹煞是不对的。”抓住鲁迅先生特有的口吻,准确、动生地表现了先生在家庭中的民主思想和态度。(4)和36节“人瘦了,这样瘦是不成的,要多吃点儿。”(鲁迅先生又在说玩笑话了),等等。抓住先生特有语气,表现了关心、爱护青年的品质,也表现了先生平和

13、、慈祥的音容笑貌。从上述品味中,可得出本文的语言特点之二是:人物语言极富个性,言简意赅,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3、品味教材“思考与探究”第2题中的语言:(1)(第3节中)对先生充满无限的崇敬之情。(特别是“全智者的催逼”)(2)(第9节中)对先生充满爱怜、心疼的情感。(3)(第14节)对先生充满喜爱之情。(4)(第18节)对先生忘我工作既崇敬、又担忧的心情。(5)(第39节)对鲁迅先生的去世充满无限的惋惜。(当然,这样的语言还很多,同学们还可再找出几例来品味。)从上述品味中,可得出本文语言的特点之三是: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感情。二、思考、讨论、探究、合作下列问题,理解本文在

14、结构上的艺术特色。1、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明显感到,全文总共38节,却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这是一种什么手法?(1)学生讨论、交流、发言,教师及时予以点评;(2)教师明确:这种手法实际上是散文化的写作方法,即“形散神不散”或“形散神聚”的特点。作者捕捉了鲁迅先生许多生活的细节,随意写来,就象一些印象的片断回放,但这些印象组合起来,突显出一个生活化、人情味十足的鲁迅即本文的“神”。2、本文的“传主”是鲁迅先生,却用很多笔墨写了鲁迅的妻子许广平先生(可让学生找一找这样的段落),这是为什么?(1)学生讨论、交流、发言,教师及时予以点评;(2)教师明确:这是一种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因为许先生和鲁迅先生朝

15、夕相处,对鲁迅的生活起居十分了解,借许先生的口来介绍鲁迅先生,既弥补了作者对先生了解的不足,又能真实地再现先生的很多生活片断,令人信服。即本文采用了直接(或正面)和间接(或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双线结构。三、能力拓展:写作素材的积累和应用:以本文事例为论据,可提炼出哪些论题或论点?(1)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合作、发言,教师点评;(2)教师明确:伟大与平凡(论据: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惜时(论据1:本文描述鲁迅白天会客耽误了的时间要在夜里补回来的事例;还有本文描述先生病重也不忘工作的事例。论据2:鲁迅名言“哪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写作上。”“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说话应注意场合和分寸(论据:鲁迅先生不在容易引起别人尴尬的场合指出别人穿衣的不当。)中学生应该培养节俭的美好品质(或“人在任何时候都应保持节俭的优良品质”)(论据:本文中所描写的鲁迅,已在上海乃至全国成名,稿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