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10.11)2班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5155127 上传时间:2020-03-15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10.11)2班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10.11)2班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10.11)2班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10.11)2班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10.11)2班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10.11)2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10.11)2班(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5匀变速直线运动 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泸州十七中学 刘福明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1 这个v t图像有什么 特点 0 1 2 3 4 5 6 7 8 0 2 0 4 0 6 0 8 1 0 v s 2 表示的速度有什么特 点 3 表示的加速度 又有什么特点 是一条平行于时间 轴的直线 表示速度不随时间 变化 描述的是匀速直 线运动 a 0 匀 速 直 线 运 动 m s 1 t s 0 这个物体的运动情况 是什么样的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 速度保持不变 一 匀速直线运动 结论 1 匀速直线运动的 v t图象的特点 一条平行于t轴的直线 直线 与纵轴 v 的截距表示速度 2 从匀速直线运动的 v

2、 t图象可获 得的物理信息 1 可知道任一时刻速度的大 小和方向 2 可求某一段时间内的位移 X S v t t v m s 1 t s 5 0 3 2 4 1 1 2 S 二 匀变速直线运动 时刻 t s 速度v m s 020 531 1040 1549 实例分析 一辆汽车作直线运动时 注 视速度计 记下间隔相等时间的速度值 分 析速度变化的规律 v m s t s 051015 10 20 30 40 50 从V t图求加速度 时间 S 速度变化 量m s 加速度 m s2 0 5 5 10 0 10 5 15 特点 速度逐渐增大 加速度 保持不变 2 2 2 2 v m s t s 0

3、5101 5 10 20 30 40 50 10 10 20 20 分 析 0 tt1t2 v v0 v1 v2 v3 v4 t4t3 v v t t v a t v a t 结论 小车做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纵轴截距 表示初速度 斜率的大 小表示加速 度的大小 斜率的正负 表示加速度 的方向 1 概念 沿着一条直线 且加速度不变的 运动 2 分类 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加速直线运动 速度随时间均匀的增加 匀减速直线运动 速度随时间均匀的减小 3 特点 1 相等的时间内 相等 速度均匀变化 3 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2 a 恒定 保持不变 t 分析以下几个图像的运动情况 t 0 A t 0 B t

4、0 D t 0 C 匀加速直线 运动 匀减速直线 运动 变加速直线 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判 定 匀 加 匀 减 的 方 法 v0 0 a 0 v0 0 a 0 匀加速 a v同向 匀减速 a v反向 v0 0 a 0v0 0 a 0 匀加速匀加速匀加速匀加速 匀减速匀减速匀减速匀减速 v 0 t 思 考 2s末 物体的速度 3s末 物体的速度 1s末 物体的速度 t末 物体的速度 v1 2 1 1 m s 3 m s v2 2 1 2 m s 4 m s v3 2 1 3 m s 5 m s v 2 1 t m s v0 at V t 3 1 4 2 5 3 2 t s v m s 1 0 试

5、分析任意时刻的试分析任意时刻的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v0 2m s a 1m s2 匀 变 速 直 线 运 动 的 速 度 与 时 间 的 关 系 1 规定运动开始时刻为计时起点 即0时刻 则从运动开始时刻到时刻t 时间的变化量为 2 初速度v0 计时起点 t 0 的速度 末速度v 也可用v 表示 时刻t 的速度 速度的变化量为 Vt v0 at v a t v v0 t t t 0 t v v v0 3 速度与时间关系 v a tv a t v0 t v t v 0 v at v0 从图象上看V与t的关系如 右图所示 Vt V0 at 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加速度不变 所以 三

6、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解 设t 0时速度为v0 t时刻的速度为v 则 t t 0 t v v v0 得 v v0 at t 0 0 t v t 加速度 初速度 运动过程对应的时间 末速度 匀 变 速 直 线 运 动 公 式 的 说 明 v v t t v v0 0 a a t t 运用此关系式处理问题需先明确研究过程 说明 v v0 at 矢量式 2 在具体运算中必须规定正方向 一般以V0的方向为正方向 则对于匀加速直 线运动 加速度取正值 对于匀减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取负值 1 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注意 3 计算时要统一单位 Vt V0 a都是矢量 方向不一定相同 在直 线运动中 如果选定了

7、该直线的一个方向为正方向 则凡与规定正方向相同的矢量在公式中取正值 凡与规定正方向相反的矢量在公式中取负值 因此 应先规定正方向 一般以V0的方向为正方向 则对于匀加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取正值 对于匀减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取负值 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统一国际单位制 讨 论 当 v 0 0 时 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当 a 0 时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v t t at v t t v0 v v t t v v0 0 a a t t v v0 at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 v0 at可以这样理解 由于加速度a在 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所以 at就是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变

8、化量 再加 上运动开始时物体的速度v0 就得到t时刻 物体的速度 例题1 汽车以40km h的速度匀速行驶 现以 0 6m s2的加速度加速 10s后速度能达到多少 运动示意图 解 以初速度v0 40km h 11m s的方向为正方向 则10s后的速度 v v0 at 11 0 6 10m s 17m s 62km h 例题2 某汽车在某路面紧急刹车时 加速度的大小是6m s2 如果必须 在2s内停下来 汽车的行驶速度最 高不能超过多少 运动示意图 解 以汽车初速度v0方向为正方向 则由v v0 at得 v0 v at 0 6 2m s 12m s 43km h 汽车的速度不能超过43km h

9、 例题3 某汽车正以12m s的速度在路面上匀速 行驶 前方出现紧急情况需刹车 加速度大小 是3m s2 求汽车5s末的速度 解 以初速方向为正方向 则v v0 at 12 3 5m s 3m s 正确解法 以初速方向为正方向 当车速减为零时 v v0 at0 12 3t0 0 解得t0 4s 即4s末汽车已刹车完毕 所以5末时汽车处于静止 状态 即速度为零 刹车问题 注意 与实际相符 注意 1 该式是矢量式 应用时要先规定正方向 2 刹车问题要先判断停 止时间 例题3 汽车以20m s的速度匀速行 驶 现以4 0m s2的加速度开始刹车 则刹车后3s末和6s末的速度各是多少 解答1 刹车后3

10、s末的速度 v3 v0 at 20m s 4 0 3m s 32m s 6s末的速度 v6 v0 at 20m s 4 0 6m s 44m s 例题3 汽车以20m s的速度匀速行驶 现以 4 0m s2的加速度开始刹车 则刹车后3s末和6s末 的速度各是多少 解答2 以初速度v0 20m s的方向为正方向 则加速度a 4 0m s2 刹车后3s末的速度 v3 v0 at 20m s 4 0 3m s 8m s 6s末的速度 v6 v0 at 20m s 4 0 6m s 4m s 例题3 汽车以20m s的速度匀速行驶 现以 4 0m s2的加速度开始刹车 则刹车后3s末和6s末 的速度各

11、是多少 解 由题以初速度v0 20m s的方向为正方向 则加速度a 4 0m s2 刹车至停止所需时间 t vt v0 a 0 20m s 4 0m s2 5s 故刹车后3s时的速度 v3 v0 at 20m s 4 0m s2 3s 8m s 刹车后6s时汽车已停止运动 故v6 0 例题3 汽车以20m s的速度匀速行驶 现以 4 0m s2的加速度开始刹车 则刹车后3s末和6s末 的速度各是多少 小结 一 匀速直线运动 V t图像的特点 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 二 匀变速直线运动 1 概念 沿着一条直线 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2 分类 匀加速直线运动 速度随时间均匀的增加 匀减速直线运动 速度随时间均匀的减小 3 特点 1 相等的时间内 相等 速度均匀变化 2 加速度a恒定 3 v t图像时一条倾斜的直线 三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注意 1 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2 在具体运算中必须规定正方向 一般以V0的方向为正方向 则对于匀 加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取正值 对于匀减速 直线运动 加速度取负值 3 计算时要统一单位 布置作业 v1 课本P22 练习与评价 1 2 3 v 作业本上交 v2 小聚焦或步步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