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语文通关目标23:传记阅读.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153898 上传时间:2020-03-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高考语文通关目标23:传记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0年高考语文通关目标23:传记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0年高考语文通关目标23:传记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0年高考语文通关目标23:传记阅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0年高考语文通关目标23:传记阅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高考语文通关目标23:传记阅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高考语文通关目标23:传记阅读.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年高考语文通关目标23:传记阅读关口提示【考纲知识精解读】 传记是高考实用文本阅读考查的热点文体。考纲要求考生“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并做到“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情节,理解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评价,并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从高考的实际情况看,传记文的考查强调考生通过自主、独立的阅读,对人物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感悟,能够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作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关口金题【高考金题速传真】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答题

2、。(2009年高考福建卷)寂静钱钟书周灿人 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晷旁,烛光隐隐。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人们伫立无语,鞠躬,献上白菊。 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 有人低声答语:“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周年。” 10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离世。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的20分钟。“如此寂静。”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说。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 他的人生,本不寂静。 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还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涉及四千位作

3、家上万种著作。世人惊叹“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 然而他却又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图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即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文革”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只要抱起书本来,就能兴致盎然。第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地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

4、以为是”。 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多次读围城,读第三遍时忽然明白,“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 10年后的清华,10年后的12月19日,依旧是纸鹤飘飞,烛光摇曳,依旧只有师生们的心照不语。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这是谁?” 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

5、无法想象也难以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往往只惊叹他“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寂静,这是钱先生的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的一生的格调。 一位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 (选自2008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写路人对清华师生祭奠钱钟书先生的好奇,突出了他人对钱钟书的不了解。他人之所以不了解,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拒绝了一切媒体的采访。 B.

6、不能被“赦”回京,继续留在干校,钱钟书夫妇依然平静。对于希望能够埋头读书、潜心治学的钱钟书来说,干校生活的缺憾只是“没有书”。 C.钱钟书先生作为世人公认的大师,他的人生本可轰轰烈烈而不“寂静”,但他从不想侧身大师之列,没有修筑名利的“围城”将自己“围”住。 D题目“寂静钱钟书”,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静”来写。如,写清华师生10年后纪念钱钟书先生,虽没有出现“静”字,但也暗示了“静”。 E文章报道了清华师生的祭奠活动,写了钱钟书先生给人们带来的好奇、惊叹和崇敬,展现了他的大师风范和完整人格,给人以启迪。 【解析】考查对传记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必须以原文为基础,基本方法是“

7、题文对照”。A项“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错,原文是“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这说明清高孤傲是有人误读,而不是钱钟书的本性。D项“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静”错,“寂静钱钟书”围绕的应该是钱钟书而非各种人。 【答案】A、D。 2文章倒数第二段加点词语“格调”的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解析】考查把握传主个性特征的能力(筛选信息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语境从关键词中把握人物个性特征,并能够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例进行分析、概括。根据语境,倒数第二段中“这正是他一生的格调”中的“这”指代是上文的“寂静”;再结合文章内容人格坚守与治学风范进行简析。 【答案】钱钟书的“格调”是“静”。在品格

8、修养上,他始终静静地恪守着完整的人格,这样才能一生宠辱不惊;在治学风范上,他始终墨守“寂静”,这是用心苦读、潜心治学的重要条件。 3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 【解析】考查对文章深层意蕴的探究能力。试题允许考生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进行探究,但是探究(思考、感悟、分析、概括)必须以传记内容为基础。从题干可以看出,试题的命意核心是让考生探究“大师与时代”的关系,大体上有三种思路:一是大师成长与时代风尚紧密相关,二是大师成长关键在于内因,三是大师成长离不开时代影响,更重要的是自身人格坚守

9、。 【答案】(探究点)人才的成长与时代有着紧密的关联。辩证地看待现代社会不再“寂静”对人才的影响。成为大师的关键在于自身能墨守寂静,恪守完整人格。通关技巧【备考方略巧点拨】 1把握传主的个性特征 把握传主的个性特征,是理解、评价的基础,因此,考生阅读时,要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行、事件以及作者的议论文字,把握传主的个性特征。 【典型例题】文章第二段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这样评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么? (2008年高考山东卷) 【相关文段】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从性情、智慧、个人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

10、知灼见。他和一般社会上的名人、名流不同,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例如“乡村建设运动”,就是梁先生思想见之于行动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 【解题指导】这段话用概述与评议相结合的笔墨交代了“了不起”的原因和其与“名人、名流”的不同之处,考生只需摘取一些观点句,便可形成答案。 【参考答案】有真知灼见。不只是讲说学问,还将思想付之于具体行动。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 2关注传记的主要事件 传记文通过事件表现人物的个性、贡献、影响等,对主要事件的分析、理解、评价与对人物的认识与分析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同时,筛选信息题设题的着

11、眼点也在于主要事件(传主主张等)。 例:下列有关杨守敬与地学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008年高考江苏卷) A杨守敬的水经注疏是在全面总结明清两代水经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 B运用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敬水经注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 C在杨守敬留下的83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D杨守敬对水经注记载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考证,还编制了水经注图。 【相关文段】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1904年的水经注疏。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很多。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载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对征引的故事都一一注明

12、出处;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也多有订正。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杨守敬还编制了古今对照的水经注图,图文互证,相得益彰。 【解题指导】这道题涉及与杨守敬相关的主要事件,考查对文中主要信息的筛选与识别能力。B项中的“运用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敬水经注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与原文不符,从原文来看,“坚实的考据学”是基础,“地理学知识”是方法。而B项中将“地理学知识”讲成“基础”,显然是错误的。 【参考答案】B。 3分析传记的表现手法 人物传记往往采用一些文学性的笔法,在表现人物方面,通常采用细节、烘托、评述等手法,必须

13、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典型例题】结合作品,谈谈文章写人方面的特色。 【相关文段】他于1930年春到达法国巴黎学习音乐,靠在餐厅等处做杂役维持生活,失过十几次业,饿饭,找不到住处,甚至只得提了提琴到咖啡馆、大餐馆中去拉奏讨钱。在这样痛苦生活的煎熬中,冼星海坚持学习,并成功地创作了风得到老师们的赞誉,考入巴黎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杜卡教授的高级作曲班,并获得了 荣誉奖。学校 要给他物质奖励, 问他要什么,他的回答 是:“要饭票。” 他于1938年11月到达延安,受聘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并于1939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十分重视对民间音乐的学习和研究,热心群众的音乐文化生活,延安的山山水

14、水、沟沟坎坎,都留下了他辛勤奔走的足迹。他讲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有一次晚间上课,讲到深夜,本该休息了,但学员们听得很入神,毫无倦意,要求他继续讲下去,于是他一直讲到天亮。在这里,他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大型声乐套曲,还创作了反攻等歌曲,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李岚清伟大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解题指导】文章主要采用叙述的方式,在叙述中注意通过细节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确认细节,分析作者写细节的特点和意义。【参考答案】文章写细节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用简括的语言概述,不作细致的描述。如晚间上课,学员们要求他继续讲下去,他便一直讲到天亮这样的细节,客观真实地表现人物

15、性格,体现了传记史实性、真实性的特点。二是选用细节具有典型性。如在法国作品获奖,他竟只“要饭票”的细节,反映了冼星海生活极其窘迫仍努力学习的精神。 4探究传记的深层意蕴 新课标卷将探究题引入传记文阅读测试中,主要体现在对传记主题思想、人文精神,传主人生价值观的探究等方面,这些问题都需要考生以文本为基础,从不同的层面或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发表个性化的见解。【典型例题】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2007年高考海南、宁夏卷)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等探究能力。“孺子牛”比喻心甘情愿为他人服务的人,文中主要有三个方面体现了叶圣陶“孺子牛”的襟怀:对儿女的教育、和作者及读者的关系、一位年轻编辑的回忆。从这三个方面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