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人教版必修一模块考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508995 上传时间:2017-10-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6.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人教版必修一模块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3-2014人教版必修一模块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3-2014人教版必修一模块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3-2014人教版必修一模块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3-2014人教版必修一模块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2014人教版必修一模块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人教版必修一模块考(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2014学年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模块结业考试试题 语 文(必修1人教版)注意事项:1.本试题除第卷(阅读题) 、第卷(表达题)外,另增设附加题20分。附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各校可根据自身情况,确定附加题分数是否计入模块修习学分。2. 第卷16页,第卷第78页,附加题第8页。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卡上。3.答选择题(第卷16题,第卷1516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题上无效。4.答非选择题(第卷714题,第卷1718题,附加题)时,须用0.5毫米的黑色笔

2、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本试题上无效。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卷(5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戏曲,是中国人最典型的 传统审美方式。中国戏曲雅俗共赏,选材宽泛,自古以来,既有帝王将相的阳春白雪,也有寻常百姓的家长里短;既登得了庙堂,又入得了街巷。中国戏曲深蕴传统文化的精髓,舞台之上,一桌二椅,唱念做打,节奏唱腔,全凭演员高度程式化的表演营造具体的戏剧情境和表现鲜活人物。而中国戏曲本质上是写意的: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 万马。 这与整个中国的传统艺术,如文学、绘画、书法、诗歌等,都一脉相通,代表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特质。在很

3、长一段时间里,戏曲一直都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 审美活动中占据着最 为重要的地位。中国戏曲历经千年流传, “通变”早已融入自身血液之中,善于继承传统,也很擅 长吸收和创新。戏曲代表中国人传统的 审美,沉淀了中国人千年的心灵世界,而地方 戏更是凝聚了千姿百态的地域文化。在全球化大 趋势下,文化的多 样性需要民族文 艺的坚守和创新。戏曲在当代的发展,就具有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民族特性、弘扬民族艺术不可取代的价值。因此,戏曲艺术是传统的、独特的,更是面向未来的。戏曲是古老而又面向未来的艺术,保存个性和特性的传承,扬长避短、顺应时代要求的创新是其生命力所在。这就如同 书法艺术需要发展创新,但不管如何创造

4、,终归是点画线条的艺术,是汉字的艺术。中国戏曲整体的写意性、程式性要保留,切忌盲目采用现代舞台声光电技术“大制作” ,破坏戏曲的本质。地方 剧种的个性和风格也只能在创新中得到强化。戏曲要走向未来,剧本是基础。曹禺大师早就说过, “繁荣的关键在于创作”, “剧本的生命在于演出”。目前 戏曲事业发展遇到了一些瓶颈, “剧本荒” 尤为突出。没有纯净坦荡、自由放 飞的心态是写不出好剧本的。剧作家要静下心来,独立思考,有感而发,才能创作出形象生动、内涵深刻的剧本来。戏曲的题材要创新。今人看古人的戏,看什么?传统戏曲应该开辟题材创作的新领域,关注现实题材的创作。题材可以是 历史的,但 创作理念和立意必 须

5、是现代的。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再现经典,适当取舍,挖掘经典中历久弥新的永恒主题,厚重的经典就能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心灵慰藉。戏曲的未来在年轻人,戏曲的观众是需要培养的,这是因为戏曲是高度艺术化的样式, “形式即内容”。现 在的小孩子生下来就看得懂动画片、 电视剧 ,但 让他去看戏就不一定能看懂。一是内容看不懂,二是形式看不懂,比如为什么要勾脸谱?水袖表达了些什么?戏曲有一定的欣赏门槛,观众要经历一个从看 热闹到看门道的过程。因此,要创造机会让年轻人接触戏曲。现在时尚的东西太单薄,当年轻人腻烦了感官刺激,有了一定审美修养和内涵时,中国戏剧是最好的选择之一。戏曲是创造性的艺术,是与观众当场双

6、向交流的艺术。如果我们重视剧本创作,扬长避短,好戏频出,老百姓怎么可能不喜 欢看?新的观众不断成长 ,我 们的戏曲怎么可能不繁荣?戏曲里有中国文化的根,是中国人最后的审美家园。(摘编自 2010年10月22日 人民日报 )1下列有关“中国戏曲”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戏曲选材丰富,帝王将相、普通百姓都可以成为其表现内容。B中国戏曲的人物形象主要靠唱念做打等高度程式化的表演来体现。C中国戏曲与传统的中国文学、绘画、书法、诗歌都崇尚简约实用。D中国戏曲曾在中国人的生活和审美活动中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继承传统就是要保留属于中国戏曲本身的东西,就是要弘

7、扬独特的民族文化。B古老的戏曲艺术要想面向未来,既要保持自身的个性特点,也要善于创新。C戏曲创新可以使地方戏种的特色得到更好的发挥,从而赢得更多的年轻观众。D戏曲发展创新不能靠现代的声光电等舞台艺术,而应向传统的书法艺术学习。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制约中国戏曲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好剧本,好剧本的产生需要剧作家心无旁骛的创作,也要剧作家的独立思考。B看腻了动画片、电视剧的年轻人会对审美有更高的要求,而戏曲中的脸谱和水袖就可以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C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时尚,而时尚的东西又都比较单薄缺少内涵,让年轻人接触戏剧就可以使他们变得厚重起来。D传统戏曲很少关注社会现实,这是

8、观众不喜欢戏曲的根本原因,只要戏曲创作能够替现代人考虑,戏曲就会繁荣。二、古文及现代诗阅读(共2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3分)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称曰: “河山之险,岂不亦信固哉? ”王钟侍王,曰: “此晋国之所以强也。若善修之,则霸王之 业具矣。”吴起对曰:“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重危也。”武侯忿然曰: “子之言有说乎?”吴起对曰:“河山之险,不足保也;是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北,而衡山在其南,恃此险也, 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溪之阳,庐 、峄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险也,然为

9、政不善,而 汤伐之。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釜,前带河,后被山,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且君亲从臣胜降城,城非不高也,人民非不众也,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从是 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武侯曰:“善。吾乃今日 闻圣人之言也! 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选自战国策魏策)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子又附之,是重危也 重:更加B子之言有说乎 说:解释,解说C恃此险也 恃:凭借D专委之子矣 委:委屈5.与例句中加点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例句:吾乃今日闻圣人之言也。A夫晋,何厌之有B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C沛公之骖乘樊哙者也D备他盗之出

10、入与非常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阐述了国家强盛不能凭借山河的险要、边塞的险固,而应该以德服人的道理。B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事例,看似信手拈来,却使议论非常深刻,有一定的说服力。C人物性格鲜明:王钟的逢迎谄媚,吴起的慷慨陈词,魏武侯的先盲目后善纳雅言。D文章在写法上,多用排比、对偶和夸张等修辞方法,句式对称整齐,读来琅琅上口。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此晋国之所以强也。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二)现代诗歌阅读(7分)生 命郑愁予滑落过长空的下坡,我是熄了灯的流星正乘夜雨的微凉,赶一程赴赌 的路待投掷的生命如雨点,在湖上激起一夜的

11、迷雾够了,生命如此的短,竟短得如此的华美!偶然间,我是胜了,造物自迷于锦绣的设局毕竟是日子如针,曳着先浓后淡的彩 线起落的拾指之间,反绣出我偏傲的明暗算了,生命如此之速,竟速得如此之宁静!8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4分)9.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怎样的认识?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3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寻梦? ,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徐志摩再别康桥 )(2)又前而为歌曰:“ , 。 ”(荆轲刺秦王 )(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 。 ”(论语子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6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6分)陈垣之于辅仁,如同蔡元培之于北大,梅贻琦之于清华, 张伯苓之于南开。论语有云:“君子以文会友,以友 辅仁”, 辅仁大学因此得名。 这所大学在教育史上颇具传奇色彩,而传奇的缔造者乃陈垣。1926年,辅仁大学(下称辅 仁)创始人英敛之在临终之前将大学托付 给了陈垣,自此,辅仁开始了“陈垣时代” ,也由此迎来了它的辉煌期。直至 1952年, 辅仁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这所奉儒家经典为校训的大学,却是一所教会大学。其创始人英敛之起初主张“全盘西化”,彼时“西风东渐”正浓,传统国学日渐式微。 “五四” 后,中国进入大规模输入西学的时代,彼时的青年以学经济、外语、技

13、术为荣,对于国学则视之为无用糟粕。陈垣对此痛心不已, “一个民族的消亡,是从民族文化开始的在这个关键时刻,保住民族,就要保住民族文化 ”。自此,陈垣开始了在辅仁的“ 教育救国”计划。辅仁短短27年历史,始终 伴随着来自古今中西的力量博弈,陈垣则是这场博弈战的掌舵者。在陈垣眼中,辅仁的学生应“于中国文化方面,有深切之了解;于中国文字方面,有 纯熟之技能”。他认为 ,“有志之青年,决不可轻弃华文,不然,数典忘祖,将不知 为何种族类” 。开设国文课是他在辅仁播下的第一枚教育救国“种子”。在他看来,国文教育是给青年人一副“眼镜”,有了“眼镜” ,你就可以看得更远,更清楚,能分清中西文化之精华和糟粕。2

14、0世纪初,汉学研究外胜 于内的局面让许多中国学者倍感耻辱。陈垣也曾不止一次地说:“要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夺回北京。 ”陈垣的学生柴德庚、刘乃和多次听到陈垣在课堂上讲:“每当我接到日本寄来的研究中国历史的论文时,我就感到像一颗炸弹扔到我的书桌。 ”他深深意识到国文教育是重振汉学之基础、中西文化交流之 桥 梁、民族精神之核心。大一的国文课由校长陈垣亲自主持,并 选用了一批学有根底的教 师讲授,余 逊、柴德赓、周祖谟、启功等都是当时的授 课老师, 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成就很高的学者。启功曾回忆说:“学年末全校大一国文会考, 陈 垣先生亲自出题,不但是学生的会考,也是教师们的会考。 ”受中西传统文化熏染,

15、辅仁形成了 严谨踏实的学风,有 顺口溜 谓之:北大老,师大穷,唯有清华可通融。辅仁是个和尚庙,六根不净莫报名。辅仁校风由此可见一斑。当然,对于西学,陈垣也同样倍加重视。辅仁的教员中,外籍教师比例为30%。中西结合的教师和管理队伍为融汇贯通中西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今,走进什刹海旁的辅仁大学旧址,古色古香的琉璃瓦屋顶、汉白玉须弥座、红色雕花窗棂、蹲伏的石狮依然彰显 着浓郁的中式风格, 这所由陈 垣从美国请来的建筑师墨菲,采用西方新工艺、新材料设计建造的校园,被誉为旧京三大中西合璧建筑之一。即使是校舍,也无不显现出陈垣的理念会通中西,美美与共。“以文会友,以友 辅仁”的终极目标是“美美与共”,而不是“袭取人之皮毛,牺牲其所可贵,买椟还珠,邯郸学步” 。(节选自2013年3月23日中国教育报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3分)A开头把陈垣和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并列在一起,突出了作为校长的陈垣对于辅仁大学的重要性。B“五四”以后的中国青年数典忘祖,辅仁大学的学生不应只学外语、经济和技术,否则会有亡国的危险。C陈垣认为国文教育是给青年人戴上了“眼镜”,这样就可以让他们区分清楚中西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D辅仁大学外籍教师人数只有三分之一,这样就可以保住民族文化在中西文化交流融合中的核心地位。E辅仁大学虽是一所教会学校,但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