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第一阶段-历史试题.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023398 上传时间:2020-03-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三第一阶段-历史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7届高三第一阶段-历史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7届高三第一阶段-历史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7届高三第一阶段-历史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7届高三第一阶段-历史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届高三第一阶段-历史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届高三第一阶段-历史试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届高三第一阶段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 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B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C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一论述说明西周时期A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B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C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3西周时期的学校实行“六艺”教育,所谓六艺是礼(礼仪规范)、乐(举行各种仪式时的音乐舞蹈)、射(射箭)、

2、御(驾车)、书(书写)、数(计算),其中礼、乐是核心,而教师则由政府中的礼官和乐官及军队中的高级军官担任。关于上述西周时期的教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标 B具有学在民间的特点C体现出鲜明的等级色彩 D教学内容以儒学为核心4“春秋争霸”的“霸”是伯的通假字,伯是一方诸侯首领的意思。可见,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A推动社会结构转型 B以维持秩序为目的 C强化了周王的权威D本质上是爵位之争5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

3、减少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6战国时期,土地的直接耕作者已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农业产量也有很大程度提高,但社会贫富差距明显扩大。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根源是A各国税制的改革B土地买卖的加剧 C铁犁牛耕的推广D井田制度的瓦解7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认为“礼”是“国之干”,坚持以“礼”作为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依据。这里的“礼”主要是指A风俗B贡赋C礼仪D秩序8孔子认为:管仲为相,使齐国“称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众至今仍受惠于他的功德,并大力赞赏他“如其仁”;而孟子则猛烈抨击管仲背弃旧主、不知礼仪。孔孟对于管仲的不同评价,反映出A儒学内部存在激烈的分裂与斗争B儒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教条化C孟子生活的时

4、代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D孟子有选择性地发展了孔子的思想9孟子主张“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上述主张的核心是A为政以德B人性本善C推行仁政D克己复礼10刘绍玢说:“封建制下,分封诸侯尽心孝忠于王;其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郡县制之善,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其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因此,他主张:“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作者旨在说明A封建制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不利于中央集权。B

5、郡县制利于中央集权不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C封建郡县均有利弊应在中央集权之下分权于地方。D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11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柳宗元肯定帝制的合理性B黄宗羲继承和发展了柳宗元的思想C二人观点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 D两种观点恰好相反,后者正确12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

6、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A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无法继续B明确了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C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D使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13两汉时期,由中央到地方实行分级负责、层层对官吏进行考核;唐代出现了专门考核机构吏部考功司;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明清主要由吏部负责官员考核,由都察院协同工作。这表明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B官吏考核逐渐规范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官员选拔日渐科学14汉书严助传载:“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

7、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汉武帝采取以上举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削弱地方 B削弱相权C选拔人才D监察百官15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B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C士人官僚的“规谏”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16史学家钱穆把汉代武帝以后的政府称为“士人政府”,他认为:“汉高祖以来一个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素朴的农民政府,现在转

8、变为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不可谓非当时的又一进步。”促使“农民政府”到“士人政府”转变的关键是A郡国并行B独尊儒术C察举取士D士族兴起17有学者认为,“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被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A“独尊儒术”也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地吸收18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冶铁技术的落后

9、B精耕细作的需要 C小农经济的阻碍D耕牛的极度缺少19晋代博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后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A趋利避害B精耕细作C量力而行D扬长避短20凯恩斯学派认为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A官办工商业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B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和小农经济的存在。C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需求。 D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固抵制。21南宋大官僚“张俊发收租六十四万斛。偶游后圃,见一老兵昼卧。询知其能货易,

10、即以百万付之。其人果往海外,大获而归”。由材料可知A南宋政府实行重商政策 B地租主要形式为实物地租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D南宋商品经济发达,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2在上海等地拆城筑路兴市模式和“总理遗嘱”影响下,1929年无锡地方政府提出拆城筑路计划。无锡国民党县党部认为城墙是封建落后象征,拆城即革命,以建设布新。无锡民众包括工商教育界人物以影响治安、拆让房屋损害市民利益为由主张暂缓拆城。最后拆城计划被迫停止。这一事件反映了A民生主义实践探索中的问题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遇到阻力C私人资本与官僚资本之争激烈 D无锡近代工商业呈落后状态23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

11、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24从日内瓦会议到万隆会议,新中国外交日益显示出中国特色。其中之一就是A坚持独立自主,冲击两极格局B支持民族独立,坚决反殖反霸C倡导和平共处,谋求周边稳定D壮大社会主义,遏制资本主义251961-1965年,全国共精简城市职工约1887万人,压缩城镇人口2600万人;到1965年全国城市数从1961年的208座减少至171座,减少了17.8;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19.8下降到1964年的14.6,中国的城市化水平

12、出现了大幅度回落。中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是A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人口减少 B“大跃进”运动的迅速开展C大力调整国民经济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开展26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27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侯,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的时间有早有晚而

13、已。”在托克维尔看来A规定选举资格违背平等自由精神 B美国对选举资格的限制已经取消C充分的选举自由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D选举自由是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28到1870年为止,英国社会问题堆积如山,自由党人主张渐进的改革,并且提出以下改革纲领:(1)保护穷人,使其免除疾病、过分劳累、贫困及意外工伤的折磨。(2)发展教育及工会,作为工人自助的手段。(3)向“膨胀的”、不劳而获的财产征收重税,以便缓和财富分配上的不平等。这表明A“严重社会问题”使英国丧失世界经济中心地位B英国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以解决“严重社会问题”C“严重社会问题”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造成的D自由党人认识到“严重社会问题”不利于资本

14、主义社会长治久安29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30.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二、非选择题(两小题,各20分,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0分)材料一 论语学而篇中说:“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一文中说:“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