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

上传人:d****y 文档编号:125011740 上传时间:2020-03-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教案【教学目的要求】 1. 了解戴望舒诗创作的基本情况。 2. 简要了解萧红的身世及其与戴望舒的友谊。 3. 把握本诗的情感内涵。 【重点、难点】 1. 诗歌创作和修改的背景、过程。2. 诗中所表达的丰富意蕴。 3. 诗中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的特色。 【所用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 一、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杭州。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所译魏尔伦诗。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

2、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 附:戴望舒著作书目 我的记忆(诗集),上

3、海水沫书局1029年版望舒草(诗集),上海现代书局1933年版 望舒诗稿,上海杂志公司 1937年版 灾难的岁月(诗集),上海星群出版社1948年版 戴望舒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小说戏曲论集,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戴望舒诗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现代中国作家选集?戴望舒,香港三联书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戴望舒译诗集,施蛰存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戴望舒诗全编,梁仁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戴望舒全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二、 文本详析 萧红(19111942)是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她原名张迺莹,另一笔名悄吟,出生于黑龙江呼兰

4、。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因不满家庭和包办婚姻,1930年离家出走。后几经颠沛,情感生活屡受挫败。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l940年抵香港,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而在此之前,萧红已应望舒的约稿,在戴主持的星岛日报之星座副刊发表作品。1940年秋,萧红晚期的主要作品呼兰河传,也经戴望舒之手在星岛日报连载。1942年1月20日,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25日,葬于浅水湾丽都酒店海边。当年11月,戴望舒与好友叶灵凤一起第一次拜谒萧红墓,摄有照片

5、,“口占”初稿当即在此时吟就。 本诗是哀悼友人之作,题旨多见,难得的是作者将这样一首四行短诗写得充满蕴涵。 诗的头一句,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想到作者刚刚逃出日寇“暗黑潮湿的土牢”,作者寂寞满怀、默默行走的姿态,更显示出其在苦难面前的坚韧和不屈。“寂寞”,既写诗人奔赴墓地时的心境,更借此形成此诗之中心意象。“寂寞”是诗人自己的强烈感受:仅二三祭者,痛见挚友孤坟独立于无垠大海之边,自是情由境生,也是境由心造。“寂寞”同时也隐指女作家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半生遭白眼冷遇”,“我们心情永远是如此抑郁”,“如今我只感到寂寞!”(萧红自述)诗人为墓中人生

6、前身后的境遇感痛不置。二者融而为一,构成了诗篇的基点和最主要的感情色调。第二句,“放一束红山茶”在墓中人“头边”,写出生者与逝者之间祭奠与被祭奠的关系,描绘了一幅惯常经见却又是不寻常的仪式,流露出作家间纯真的怀念和哀思;同时“(偷)放”一语,又表露出凭吊女作家墓时环境的险恶香港沦陷于敌手,仍处在血雨腥风之中。作者敬献的一束红山茶花,如一柄燃烧的火炬,隐喻和赞扬亡者生命之灿烂,亦映照出悼者心情的庄严与热烈,也表达了对残暴者的默默抗争。或许那是一个云霞飞涌的傍晚,诗人想起萧红的确喜欢红色,于是,特意买来红山茶花作为祭奠之物。 第三句,“我等待着”,暗指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亦可以看作对命运多舛人生的省

7、察。“长夜漫漫”,喻指风雨如晦的敌寇统治,那是女作家贫病交加郁郁而终、诗人系狱饱受折磨的政治背景,是二人结下深厚情谊的外在原因;也可分析出内中所包含的漫漫艰辛、人生长路之寓意。而其“歇后”则为“何时旦”(史记:“长夜漫漫何时旦”),即于无边昏夜中伫守、瞩望黎明之意。焦灼,悲愤,抑郁,感伤,更有感于沧桑变化,镇静,自持,更有坚守,自勉。 第四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写诗人所感受到的女作家此时此地之心境。斯人已逝,自与生者感受有别,一“却”字,表人天永隔,逝者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大海,是亡者的向往“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亦为萧红自述)。海陪伴着逝者,听海之呢喃低语,静静诉说。“闲话”是

8、对死者受伤的寂寞身世和心境的慰藉,亦使诗人感觉快慰。逝者不言,却仍在沉思;虽仍然不免寂寞,而灵魂却在知音者的通问中获得新的生命。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1944年9月该诗第一次发表时,题目中萧红二字被检查官检出删刈,成为墓边口占;第二句“放”字前有一“偷”字。1944年萧红忌日,此诗重新发表,题作萧红墓照片题诗录,删去“偷”字。1948年,收入作者灾难的岁月诗集,改为现题,遂为定本。 本诗虽曰“口占”,却是精心构思、数番润色修饰之作,集中表现了诗人晚期作品的成熟。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语言朴素,洗练,明白如话,而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轻

9、重,动静,人我,生死,多重对比关系,结构平衡而协调。 本诗为新诗史上的著名作品,标志着新诗语言的成熟。也是戴望舒一生中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三、其他参考资料 臧棣一首伟大的诗可以有多短(节选) 在新诗史上,就绝对的语言才能而言,大概只有两三个诗人能和他匹敌。当然,由于戴望舒所处的时代,新诗语言的整体水准比较低,这或多或少影响了他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在个别的文本中,他的语言确实有不少毛病,但必须意识到,无论这些毛病有多少,它们和戴望舒对诗歌语言的自觉意识相比,和他所拥有的语言才能相比,甚至和他自己的另一些更优异的文本相比,都是非常次要的。在我看来,戴望舒目前在新诗史上享有的显赫的位置,不是由于其他

10、的原因,比如,不是由于他在主题上的开拓精神,不是由于他在风格上的创新意识,恰恰是因为他在诗歌语言上显示了一种令人难忘的造诣。如果人们要在新诗的发展史上,为诗歌语言的进展和成熟树几块纪念碑的话,很多名声显赫的人都可以被忽略,但戴望舒的这一块碑是一定要树的。 这首诗最令人吃惊的地方,就在于展露了一种诗歌的成熟。这种成熟不仅涉及诗人的心智(特别是生与死,自然与人生的关系,对自身境况的意识),也洋溢在诗歌的语言上(如此干净,朴素,洗练,而又富于暗示性);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其中所包含的不同层面的成熟之间的相互协调。 从类型上说,这首诗仿效了悼亡诗的传统,但由于诗人和被追悼者的关系只是作家之间的倾慕,所以

11、它在借助悼亡诗的基本情景的同时,又迅速偏离了典型的悼亡诗的图式,转而探询人生的奥义。这首诗的基本场景是,一个男人在一个女人墓前表达他的哀思。对于被悼念的对象。诗人并没有倾注过多的笔墨。比如像传统的悼亡诗那样,大肆渲染死者的品貌。在这首诗中,人们大致可以看出,作为诗人的戴望舒对作为一个女作家的萧红,是怀有好感的。这种好感最好被界定成一种作家之间的钦幕,而诗人在传达这种钦慕时,表现得非常克制,这种克制又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品质。所有这些,都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的。首先是现象的陈述:“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耗费六小时去给死者上坟,而且完全是步行,这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暗示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深深的怀

12、念。这里,有两个精确的细节特别强化了其中的情感意味。一是,时间的细节。诗人和女小说家之间并没有血统和亲情关系,连结他们的只是一种作家之间的友情。所以,诗人坚持步行六小时,去给另一个人上坟,便显得十分可贵。因为这种行为不出于义务,而是出于心灵深处的冲动与高贵。二是,历史的细节,或说,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它不那么直接,却对理解这首诗非常关键。这首诗写于一九四四年秋天。当时整个中国正值烽火连天。在这样的战乱环境中,诗人默默地走上六小时去给一个亡故的友人上坟,便显得意味深长了。也正是在这里,这首诗开始偏离悼亡诗的传统范式、加入了谈论人的命运、生与死的关系以及对自身生命的意义的觉察的内涵。其次,间接的方式

13、还表现在诗人所使用的一个隐喻:“红山茶。”这一隐喻非常生动地传达了诗人对萧红的赞美与激赏。在现代文学的传统中,“茶花”一直被赋予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等内涵。这首诗中,“红山茶”孕育这首诗的感情深度:细腻,深沉,节制,委婉中蕴涵着激情。在这首诗的前两行,还有一个对比也运用得非常巧妙。六小时的行程喻示一种“长度”(时间上的,空间上的),而且诗人也点明了它的性质,它令人感到内心的寂寞。也不妨说,在这种“长度”里,还包含着一种“重”,即它通过寂寞给人带来了内心的沉郁,它指涉了我们内在意识中的生与死的关系。而“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这一句,却闪露着一种动作上的短促与轻逸,只是那么轻轻地一放,将一

14、束美丽的鲜花点缀在墓畔。一长一短,一重一轻,透露出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折。另一方面,它们也建构了这首诗层次分明而又曲折跌宕的结构。“我等待着”,这是诗人对情景的现场说明,也是诗人对自己在时代与人生中所处的位置的一种解释;更进一步的,还是他对自己在那样一种位置上他所展现的人文姿态的一种省察。“等待着”什么呢?问题早已经提出,它们纷繁复杂,涉及人生,自我,生与死,时代的前景,个人的前途,心灵的隐秘的渴望。答案呢?它似乎存系于茫茫天地间。后两行诗中的转折句法,也可以理解成一个特殊的悖论。表面上,“长夜漫漫”代表了一种特殊的时间现象,它独自流逝,超然于人生,拒不回答诗人在他的心灵里的追问与等待。而“你”,

15、由于身处冥界,也无法应答诗人内心的期盼与疑问。但在另一个层面,作为心智成熟的诗人,戴望舒实际上懂得,在某种意义上,他期待的回答(至少是部分)已存在“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这样情景之中。在这种情景中,安详、恬淡、超然,甚至某种冷淡,都构成了对人生的评价,并将这评价延展到对生与死的领悟中。此外,在这里,“闲话”一词,还给这首诗带来了一种特殊的反讽意味,这种意味反过来又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成熟,特别是在面对命运多舛的人生的时候。 如果非要谈新诗语言的成熟的问题的话,那么在这首诗中,戴望舒所展现的诗歌上的成熟是令人惊叹的。首先是语言简朴,干净,亲近口语,节奏按照诗人内心的情感的波纹进行了锤炼,而且

16、非常谐调。其次,在修辞上,诗人对他早年的夸饰倾向也有所节制,隐喻的运用和诗人对人生的洞察结合得异常准确。再次是结构上的平衡。这首诗在主题上承载了丰富的内涵,也融有多重的对比关系,却仍然保持着一种艺术的平衡。在视觉上,它显得像一幅画,而在心理上,它展现为一种从容面对各种命运的情境。就阅读而言,它更是符合诗歌的现代趣味。它自身的蕴藉饱满、自足,有深邃的玄想,又有克制的反讽;同时,也给每一位接触它的读者留下了充分的空白。 一九九六,十二二一,六 选自读书 四、思考题思路提示 1. 体会和描述诗人的心境。 因悼念而感到寂寞;对险境的坚忍和不屈;深沉的怀念,庄严的哀思,对抗战胜利的期盼;镇静,坚守和自勉。 2. 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