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一二单元测试题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4917229 上传时间:2020-03-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一二单元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一二单元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一二单元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一二单元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一二单元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一二单元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一二单元测试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二历史期中试题考试时间 90分钟,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3. 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 第卷33,34题为选做题,只选一道作答,在答题卡上要把所选题号涂黑第卷(选择题 45分)一单项选择题(共计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

2、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这主要说明分封制( )A将建立地方政权与加强周朝统治结合起来B巩固了西周国家政权和拓展了疆域C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各诸侯国中普遍实行D在当时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2“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反映出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3(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那些权渐渐于无形中转移给了君,而成为君有合族之道。君权既并吞了宗权,于是形成君不见宗的

3、有君无宗状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君权与宗权合并,形成中央集权体制B扩充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C周天子的权威得以强化,宗法制消亡D分封制度随着君权的加强而消弭4、 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这反映出( )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B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 D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5千秋兴亡秦统一2235年祭(前2212015):“秦始皇从千秋万代着眼,

4、比较彻底地消除了旧宗制的影响,精心构造的帝制和一整套国家制度,开创了延续至今2235年的中华帝国基业。”对材料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国家制度”的核心B肯定了秦国改革对中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消除旧宗制”的具体内涵D“中华帝国”意指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6“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7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

5、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这样做意在( )A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B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C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D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8旧唐书载,(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曰:“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审知其乡间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自县至省,不得令举人辄自陈牒。”材料反映杨绾()A主张恢复察举的古制 B反对科举取士的制度C要求完善科举的流程 D注重科举的品德考察9据吕氏春秋通诠载:“上计,战国、秦、汉时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

6、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称为上计。”据此,“上计制”的主要意图是()A控制地方财政税收 B监督考核地方官员 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防止官员弄虚作假10唐会要卷78载:“有大狱即命中丞、刑部侍郎、大理卿鞫之,谓之大三司使。又以刑部员外郎、御史、大理寺官为之,以诀疑狱,谓之三司使。”由此可知,唐代大三司使和三司使的主要职责是( )A司法审判B中央监察C宗庙祭祀D选拔官员官吏11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属敕。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这主要是因为()A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 B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C门下

7、省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 D分割相权避免君主独裁12有历史学家这样总结古代的选官制度:“(当)子弟孱弱(时),(君)擢才卒伍;道德沦丧,取诸孝廉;帝权危卵,联姻门阀;士族虚弊,科举大彰。”这说明古代创新选官制度的根本目的是()A扩大统治基础B完善政府职能C提升官员素质D维护统治13宋神宗欲改革职官制度,曾讨论枢密院机构是否继续存在,有人建议将其权力合并于兵部。但神宗说:“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互相维制,何可废也?”因而改制时唯独把枢密院保留了下来,枢密使照例用文人充任,副职有时用武人。这主要体现了宋朝政制的特点是A文武分权B守内虚外C重文轻武D分化事权14北宋初年的三省、六部、九寺、五

8、监,除少数机构外,大多只管理部分事务,甚至成为闲散机构,名存实亡。“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事之所寄,十亡二三”。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尚未统一稳定B官员队伍的冗杂C君主专制的加强D中央集权的强化15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16下图信息反映了明成祖时的内阁( ) A是对抗皇权的文官集团的代表B实为皇帝顾问的特定秘书机构C成为中央政府运转的中枢机关D实为皇帝的幕僚的最高决

9、策机构17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A.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B.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C.设内阁,使其成为新的决策机关D.设军机处取代内阁,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18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人有64人,另有3个汉军旗人,6个蒙古人。在军机大臣之下是32个章京16个汉人和16个满人,他们轮流值班,一半值昼班,另一半值夜班,负责日常管理和文牍事务。材料说明()A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 B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D官员权力

10、与皇帝的亲疏成正比19 ,国家成功学中写道:“为什么小国寡民的雅典城邦对人类文明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其让人最为赞叹的是对权力的自我克制以及为此创设的自我净化的政治体制,从而将雅典政治推向更加民主。”材料讨论的制度最有可能是()A组建陪审法庭B实行陶片放逐法 C废除债务奴隶D对参政公民发放津贴20.伯利克里(约公元前495年一公元前429年)说:“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共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深使我们心悦诚服。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这说明当时古代雅典A.初步改变了贵族专权局面 B.法律只在公共事务中发挥作用C.受罗马帝国万民法

11、的影响 D.法律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保障21先秦与古希腊:中西文化之源一文中写道:“古希腊人创造的这一粗糙体制,比华夏精致的专制主义体制,更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粗糙体制”指的是古希腊的民主体制 B“粗糙体制”“精致体制”是两种不同的文明类型C“粗糙体制”更能体现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D“粗糙体制”和“精致体制”没有本质的区别22“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员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材料反映的雅典民主

12、制特点不包括()A轮番执政B人民主权 C民主集中决策D直接民主23,雅典民主“这种专政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材料认为雅典民主A公民真正享有自由和平等的制度 B是一种原始直接民主C易形成集体暴政误用国家权力 D是少数统治者享有的民主24,论民主一书指出,“希腊人的政治体制是一种乡镇会议式的民主”。其依据是A希腊的民主面向全体居民B古希腊小国寡民基础上的民主制C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D城邦公民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25罗马法中的许多原则和制度被近代以来的法制所采用,如公民在私法范围内权利平等原

13、则、契约自由原则、遗嘱自由原则、一审终审原则、“不告不理”原则等,权利主体中的法人制度、物权制度、契约制度、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其中今天最需加以改进的是( )A契约自由原则B遗嘱自由原则C一审终审原则D“不告不理”原则26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说:“没有比在法律的借口下和装出公正的姿态时所做出的事情更加残酷的暴政的了。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说不幸的人们正是在他们得救的跳板上被溺死的。”在此,孟德斯鸠认为A法律有阶级性B法律地位至上C司法必须公正D法律并非万能27“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

14、题。”古罗马为解决这一问题 A.将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 B.将公民法发展成为万民法 C.制定民法大全 D.坚持公民法的理念 28、下框是古罗马法官判决的一个案例,该案例主要说明了罗马法A重视维护平民的利益 B司法审判程序严格完备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理性、公平、证据的精神29、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各种民事诉讼,即使是再小的事由,也由法庭处理;债务人如在规定的期限还不出债款,债权人可以将其出卖为奴或杀掉;死者的丧衣以三件为限,出丧时妇女不得无节制地嚎哭。上述这些规定说明当时在罗马()A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受法律规范 B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色彩浓郁C罗马人热衷于通过诉讼获取利益 D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取得重大胜利30有学者认为,古希腊人的心目中,法律生活是属于城邦文明的公共生活的象征和城邦共同体与周边的蛮族区别开来的标志,所以宁愿以武力维持对于属地的霸权地位而不屑以公民权的方式去管理城邦界限之外的蛮地,构造起在人口众多、疆域广大的殖民条件下的合法而有效的“国际”法治秩序。上述观点主要说明了()A古希腊的直接民主是近代西方民主宪政的源头B古希腊的城邦政治实质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C希腊法律适用于其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