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491562 上传时间:2017-10-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8.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 说的是朗读在学习文言文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只知死读,不明文句结构(分不清句读或朗读节奏),终究会直接影响对文句、文篇内容的理解。鉴于此,历年来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部分也时常出现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题目,如:(1) 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故 / 天将降大任于斯 / 人也(B)所以 /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 / 不能(C)人恒 / 过,然后 / 能改(D)出 /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 恒亡 ( 2000 年盐城卷)(2) 划分下边句子朗读的节奏,每个分句只划一

2、处(用“ / ”表示)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002 年苏州卷)如何确定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我总结出常见文言句子划分节奏的方法,在此抛砖引玉,求教方家。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如:(3)予 / 尝求 / 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4)率 / 妻子 / 邑人 / 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

3、,如“盖” 、“夫” (读“ f ?),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5)盖 / 一岁之犯死者 / 二焉 (捕蛇者说)(6)夫 / 环而攻之 / 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文言文中,“之” 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 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7)鹏之 / 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 庄子 逍遥游)(8)医之 / 好治不病 / 以为功。 (扁鹊见蔡恒公)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 而”

4、、“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 故”、“ 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9)若 /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 )(10)而 /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11)然则 / 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12)故 / 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13)是故 / 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论贵粟疏)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 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 ,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

5、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 犬坐于前。对下面这个类型句子的节奏划分也要遵循逻辑意义:然 / 得而腊之 / 以为饵 (捕蛇者说)。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附:例( 1 )的答案选 D ;例( 2 )的朗读节奏正确划分为:故 / 君子有不战,战 / 必胜矣。-练习:、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捕蛇者说)、而乡邻之生日蹙 (捕蛇者说)、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学而不思则罔 (六则)、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是以先帝简

6、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参考答案 岂若 / 吾乡邻之 / 旦旦有是哉 (捕蛇者说) 而 / 乡邻之生 / 日蹙 (捕蛇者说) 中 / 峨冠而多髯者 / 为东坡 (核舟记) 学而不思 / 则罔 (六则) 刻 / 唐贤今人诗赋 / 于其上 (岳阳楼记) 予 / 独爱 /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是以 / 先帝简拔 / 以遗陛下 (出师表)0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近年中考语文试卷里,常可以找到要求学生“标出文言文句子朗读停顿 ”的题目。例如盖/余之勤且艰/ 若此。(江苏省泰州市 2003 年中考试题)本文拟就文言文句子停顿的划分理据试作说明。句子的朗读停顿,取决于汉语句子的节奏。读清句读,正确

7、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 ”,“单位” 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句首

8、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 、“若” 、“至若”、“ 夫”、“若夫”、“盖” 、 “然”、“ 则” “然则”、“岂” 、“岂若” 、“宜”、“ 诚宜”、 何尝、其等。关联词:且、虽、因、“惟” 、 “故”等。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可/ 以一战。中/ 间力拉崩倒之声。例中的“于是” ,“于” 是介词,“给”的意思“ 是”是代词,“

9、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中“可以” 是两个单音词,“ 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 是介词,“用 来” 的意思。例中的“中间”,“ 中”是“ 中间”,“间” 是“夹杂”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 状语谓语” 、“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先帝/ 不以 /臣卑鄙。“臣卑鄙” 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 先帝不以臣卑鄙”。永之人/ 争 /奔走焉。“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佳木/ 秀而繁阴。问/ 今是何世 刻/ 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例中“佳木” 是动

10、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中的动词“问” 、“刻 ”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其一/ 犬坐 /于前山行/ 六七里例中的“其一” 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 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 像狗一样”;例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 ,“山行”译为“ 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五、“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11、。“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 形容词(副词)而动词” ,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 动词而动词”,那么尔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 、“又 ”、“和 ”或不译,这时“而” 后不应该停顿。例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 并且”、“就”或不译。例: 择其善者而从

12、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余闻而愈悲。六、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 望晚/ 日照 /城郭(句中“望晚” 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 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瞻余马首/可也。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因为原句是主谓结构,在“可” 后停顿,就改变了原意。“问今是何世” ,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 ,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两三点雨山前” ,若读成“ 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七、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再”、“ 三”后省略动词谓语“ 鼓”

13、,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余闻之也/ 久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 余闻之也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十、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例意思是“医生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作为功劳 ”,这样,读时就可以分别把“医之好治

14、不病” 和“以为功”读在一起,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例的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十一、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如:几处/ 早莺 /争/暖树天门/ 中断 /楚江/开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暖树 ”、“天门中断/ 楚江开”。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古诗文的朗读停顿知识,并诵读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培养提高自己的语感,熟练地处理文言文的朗读停顿。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学习古诗重在朗读 绿川学校 汪锐萍 案例背景: 六年级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春天来了”,课文内容大多是抒情性的,要体会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我认为最好的学习方式便是朗读。特别是其中的第五课春之古韵,包含三首古诗:春夜喜雨、钱塘湖春行、江南春。教授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朗读的方式。 案例主题:学习古诗重在朗读 案例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2学生活动: 交流自己查找的有关春的诗。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 二、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诗中作者的情感。 1范读: 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