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必修三试题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4914365 上传时间:2020-03-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必修三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必修三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必修三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必修三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必修三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必修三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必修三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月8号周测一、单选题1泱泱中华有种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和忧患以生、自强不息的不懈精神。这种精神由A春秋巨匠率先推出B战国巨人奠定根基C西汉新儒学家提出D宋明理学家所创立2养生主书中说:“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天理”二字,始见于此。这表明A天理成为先秦士人行为准则B庄子毕生致力于养生学研究C天理成为战国道家关注对象D庄子成为宋明理学理论源泉3在韩非子看来,道德本身是无形的,对它的评价更多地来自众人之口,因而对众人的“毁誉”一向持不信任的态度,所以,他主张“功大者,有尊爵受重赏”。这表明韩非子的用人观A突出以“才”用人B以军功大小为标准C否定“德”的价值D强调以法用人

2、原则4孔子非常崇拜“制礼作乐刀的周公。春秋时,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意在A恢复封建等级秩序B解决现实问题C重建西周礼乐文明D重回远古社会5先秦时某位思想家说:“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A孔子B墨子C孟子D韩非子6春秋战国开始,有这么一个思想发展的基本趋向,那就是从王权儒学转向皇权儒学,这一思想转向最终由“中华帝国制度的总设计师”完成。该“总设计师”首倡A以德治民、爱惜民力B用“仁义”“王道”施政C法、术、势结合统治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7春秋繁露中有关于“灾异”是“天

3、谴”,帝王将兴有“美祥”、将亡有“妖孽”,治世与乱世有不同征兆与不同之气的内容。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因果报应B天人合一C君权神授D天人感应8清初有人指出:夏商周以后,逐渐变成了一个功利世界,所有的礼乐刑政、制度、理财用人之道,都是用私心造就的,因此程、朱向君王提出责难,要他们首先正心诚意,并不是不切合实际。在此人看来,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A有利于约束统治者的行为B压制了人正常的物质需求C否定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D强调了君主专制的合理性9学者郭齐勇指出,王阳明“知行合一”是建立在“心即理”的思想基础上的。所以,我们要联系王阳明“心即理”的思想,来分析和讨论他的“知行合一”说。这表明A王阳明

4、没有冲破宋明理学的藩篱B“心即理”思想构筑起陆王心学C郭齐勇批判王阳明思想的局限性D“知行合一”现实价值非常突出10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人人具有,是人心固有的善性。以下关于“致良知”的评述准确的是A实现途径是格物致知B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C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D是对二程理学的完全否定11顾炎武说“自古以来,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判圣人者,莫甚于李贽”。纪昀说李贽的著作“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据此可知,二者A推祟李贽对圣人的大力挑战B认识到李贽具有狂放的性格C对李贽反正统行为进行批判D强调了李贽思想解放的作用12李贽一生著述颇丰,但其著述先后数次被禁毁,民间盗印、假托者不绝。主要原因是

5、他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B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C动摇了理学的统治地位D挑战了孔子的权威性13大型系列纪录片本草中国以“中华文化”传神,展现了国人对祖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智慧。此纪录片体现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A经世致用和民本思想B农耕情节和传承意识C道德修养和实践理性D养生之道和实践经验14古书多以绵长的卷轴形式呈现,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印刷术的革新B造纸术的改进C重文轻武政策D科举制的盛行15南宋时期,我国开始把磁针与区分方位的装置组成一个整体,这种仪器近代叫罗盘。这样,舟船遇“

6、风雨冥晦时,唯凭针盘而行”。罗盘这一装置A便利了航海事业的发展B由波斯人传到欧洲C体现了政府对科技的重视D标志着指南技术的诞生16南京地铁3号线布置了文化艺术墙,内容包括“太虚幻境”“金陵十二钗”“除夕夜宴”“大观园”“菊花诗社”等9 个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场景。据此可知,南京在打造地铁文化时A借用了道家思想成就B利用了明清文学遗产C运用了传统饮食文化D引用了魏晋诗歌成果17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酌305首诗。它最初被称为诗、诗三百,后来又被称为诗经。诗经之称始于A战国时期B西汉时期C唐朝时期D宋朝时期18汉书中说:“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后世称封

7、建王朝统治全国为“大一统”。下列文艺成就体现出“大一统”气度的是A汉赋B楚辞C辛弃疾的词D白居易的诗19钱穆认为:“古代中国在宋以前,文学艺术尚是贵族的、宗教的,而宋代以来则逐渐流向大众民间,成为日常人生的。”这种文艺世俗化趋势反映了A大一统的时代背景B多元化的创作风格C商品经济的发展D求民主的政治理想20明清时期,以“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为特征的文入画兴盛。对此类作品的认识正确的是A清明上河图是其佳作B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C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D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21文艺复兴前欧洲人“为了信仰而生活”,文艺复兴后欧洲人“为了生活而信仰”。这表明文艺复兴后A人终于拥有了现世生活

8、B人的价值开始得到肯定C人处于社会的主导地位D人摆脱了基督教的束缚22“从一开始,他们的思想就是朝着一种比较世俗化的人生观,集中焦点在此世夕而不是中世纪想象中的那个彼世,”。材料中的思想A体现了18世纪资产阶级的根本诉求B根源于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反映了西欧人已完全摆脱神学的控制D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充分的动员23美国学者鲍斯曼在加尔文:一幅16世纪的肖像中指出,加尔文不仅是位刻板的法律学家,同时还是位人文主义者,信奉着人间天国的理论并着手进行社会改革。这表明鲍斯曼的研究A连接起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B侧重探究宗教改革的现实价值C非常关注加尔文的不朽功勋D突出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24下图是15

9、35年欧洲的一幅版画路德是魔鬼的风笛,画中路德的脑袋被描绘为由魔鬼吹奏的风笛。此版画反映了当时 A路德否定了对上帝的信仰B路德教摆脱了教皇的控制C宗教改革缺乏民众的支持D新、旧教派之间的冲突激烈25西方近代哲学家经典思想纷纭,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斯宾诺莎的“实体说”,贝克莱的“存在即是被感知”,莱布尼兹的“单子论”与“充足理由律”等。与这些哲学家走在同一条思维道路上的是A苏格拉底B但丁C莎士比亚D康德26有位科学家素有“近代力学之父”和“现代科学之父”之美誉,他以系统的实验和观察推翻了纯属思辨传统的自然观,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此科学家A改变了亚里士多德以

10、来的运动观念B构建起完整的经典力学理论体系C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D成功解决了热辐射理论上的疑点27“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材料评价的是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B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C普朗克的量子论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28物种起源自1859年在英国伦敦出版以来,受到众多市民的热烈欢迎,被争相购买。物种起源受到追捧主要在于该书A提出了全新的进化思想B揭示了社会发展的真相C重塑人在生物界的地位D引发了科学领域大论战291859年,英国巨型游轮“大东方号”从英格兰启程,

11、开始了它的处女航。“大东方号”这样的游轮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心中占据着特殊位置,成为民族主义、现代性、人类战胜自然的象征。游轮“大东方号” A便利了达尔文远洋研究活动B显示出蒸汽时代的强大威力C促成了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D初显出海洋文明的无穷魅力30英国最初的工厂大都建在河流和山谷附近,后来工厂开始逐渐向人口集中的城镇迁移,向各行各业扩展。促成这一变化的关键条件是A珍妮机的问世B电力的广泛应用C改良蒸汽机的推广D交通工具的革新311882年,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发明了高频率交流电,在当时,更为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却把这种沿用至今的伟大发明称之为“魔鬼的触角”,宣扬交流电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甚至会毁灭人类。这反映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