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重点复习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4909240 上传时间:2020-03-14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重点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重点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重点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重点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重点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重点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重点复习(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的演变 春秋春秋 战国战国 秦朝秦朝 西汉初西汉初 汉武帝汉武帝 魏晋魏晋 隋唐隋唐 宋明宋明 明清明清 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 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 孔子 创造 兴起 孟子荀子 总结改造 蔚然大宗 遭到 打击 复苏 黑黜百家 独尊儒术 正统思想 传统主流 博采众长 与时俱进 新儒学体系 理学 心学形成 批判继承 时代特色的 新思想体系 挑战 吸收佛 道精华 新发展 三教合 归儒 更辉煌 1 创立 2 继承 3 重创 4 主导 5 冲击 6 融合 7 理学 8 批判继承 春秋时期 孔子提出 仁 的学说 主张在政治主张 为政以德 将奴隶制度的道德标准 行为规范发

2、展 为 礼 强调等级尊卑 致力于秩序重建 战国时期 孟子 荀子 发展 仁政 学说 提出 民贵 君轻 思想 荀子 礼法并施 王霸兼用 治国的礼教 为主 秦朝 焚书坑儒 儒家思想遭重创 西汉 董仲舒提出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教并立 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 道教的冲击 唐宋时期 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宋明时期 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 逐渐吸 纳其思想 形成了以 理 为核心的新儒学 明清时期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 构筑具有时代特色 的新思想体系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1 经济上 经济上 井田制崩溃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井田制崩溃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2 政治上 王室衰微 诸侯崛起 分封制瓦解

3、 3 阶级关系变动阶级关系变动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 思想文化上 思想文化上 私学兴起 私学兴起 学在官府学在官府 到到 学在民 学在民 间间 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 发展学术为宗旨的 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 发展学术为宗旨的 学者和思想学派 学者和思想学派 根本原因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直接原因 各家学派代表著书立说 互相批驳 各家学派代表著书立说 互相批驳 形成形成 争鸣争鸣 局面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处于变革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处于变革时代 2 百家争鸣 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比较孔子 孟子 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孟子荀子 时 期 仁的思想 民本思想 人性论 爱人 为政以

4、德 性相近 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善论性恶论 春秋末期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同 异 奠定 基础 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 归纳概括诸子百家的主张等内容归纳概括诸子百家的主张等内容 所处 时期 主要 流派 代表 人物 主 张 哲学观 政治观 方法观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韩非 墨子 春秋春秋 儒儒 家家 战战 国国 春秋春秋 战战 国国 道道 家家 法家法家 墨家墨家 仁的学说 以德治民 兴私学 教无类 民贵君轻 性本善 实行仁政 性本恶 君庶舟水 强调礼乐 道的学说 无为而治 相对主义 法的学说 以法治国专制改革 爱的学说 非攻尚贤侠义行为 自由精神 顺应自然 追求平等 课堂小结

5、 人物时期 学派代表阶层 孔子春秋晚期 儒家奴隶主阶级 老子春秋晚期 道家奴隶主阶级 孟子 战国 儒家封建地主 荀子 战国 儒家封建地主 庄子 战国 道家奴隶主阶级 韩非子 战国 法家封建地主 墨子 战国 墨家 平民小生产者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的阶级属性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的阶级属性 A A说 说 祸兮 福之所倚 福兮 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 祸兮 福之所倚 福兮 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 B B说 说 惟仁者能好人 能恶人 惟仁者能好人 能恶人 人而不仁 如礼何 人而不仁 如乐何 人而不仁 如礼何 人而不仁 如乐何 C C说 说 人无有不善 人无有不善 爱人者 人恒爱之 敬人者 人恒敬之 爱人者

6、 人恒爱之 敬人者 人恒敬之 DD说 说 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 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 与人善言 暖于布帛 伤人以言 深于矛戟 与人善言 暖于布帛 伤人以言 深于矛戟 E E说说 以道观之 物无贵贱 以物观之 自贵而相贱 以俗观之 贵贱不在己 以道观之 物无贵贱 以物观之 自贵而相贱 以俗观之 贵贱不在己 F F说 赏厚而信 使民利之 罚重而必 使民畏之 法一而固 使民知之 说 赏厚而信 使民利之 罚重而必 使民畏之 法一而固 使民知之 GG说 若使天下兼相爱 爱人若爱其身 犹有不孝者乎 说 若使天下兼相爱 爱人若爱其身 犹有不孝者乎 1 1 请指出下述材料中的字母分别代表哪一位思想家 请指出下

7、述材料中的字母分别代表哪一位思想家 A B C D E F G 老子孔子孟子 荀子庄子韩非子墨子 2 2 请讨论 你觉得哪些言论更有意义 请说明理由 请讨论 你觉得哪些言论更有意义 请说明理由 参 考 要 点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思想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 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图治的武器 孔子创私学 主张 教无类 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 墨家思想中的大爱文化 对和谐中国与世界有重要影响 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 还有必要提 倡它吗 为什么 1 儒家强调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学思 结合 的教育教学思想 对我国当代教育事 业的发展和人才

8、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 儒家提倡 孝 仁义 诚信 等道 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促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 儒家提倡的 仁 德治 民本 思想维护 了社会稳定 促进经济的发展 5 儒家主张的 大一统 思想有利于巩固中 华民族的统一 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3 儒家强调 正身自省 修已安人 加强道德修养 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 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 使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健康 正常 有序的进行 方法论 坚持一分为二方法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坚持发展的观点 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特点 春秋时期 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 蔚然大宗 秦朝时候 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 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 正统思想 中国的思

9、想学术在不断的相互渗透 改造 以适 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 同时又将反作用于 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 你知道吗 汉朝之前的儒学境遇 边境不宁 诸侯王势 力割据势 力威胁中 央集权 土地兼并 严重 阶级矛盾 尖锐 加强中央 集权 加强君权 限制土地 兼并 缓和阶级 矛盾 制 定规范限 制人民 面临问题董仲舒 的学说 解决之道 春秋大一统 罢 黜百家 独尊儒术 思想上的统一 君权神授 天人 合一 天人感应 限田 薄敛 省役 制定道德标准 三 纲五常 2 根本目的 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维护统治而提出的 是在原 有儒学思想中加入了新的元素 糅合了道家 阴阳五 行家的思想改造后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10、体系 3 作用 影响 1 1 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2 2 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 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 了关键性作用 了关键性作用 评 价 积极 消极 1 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 有利 于稳定社会秩序 2 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3 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 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 2 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 应当鼓 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 3 带有神学迷信色彩 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 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应批判 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 哪些 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

11、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 火 土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 火 土 金 水五种原素组成 其间有相生和 金 水五种原素组成 其间有相生和 相胜两大定律相胜两大定律 相生相生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 生土 土生金 生土 土生金 相克 相克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 克火 火克金 克火 火克金 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人物主要观点 对世界本原的认识认识论 理学 宋 二程 朱熹 心学 明 陆九渊 王阳明 程朱理学 天理是万物的本天理是万物的本 原 天理与伦理原 天理与伦理 道德直接联系道德直接联系 格物致知格物致

12、知 把 把 知识 道德和天知识 道德和天 理联系起来理联系起来 天理即三纲五常 天理即三纲五常 存天理 灭人欲存天理 灭人欲 物物 指天理 人指天理 人 伦 圣言 世故伦 圣言 世故 程颐 1033 1107 程颢 1032 1085 程 朱 理 学 代表人物 二程 朱熹 主要 思想 理 是世界的本原 把握 理 的方法 格物致知 主张三纲五常 存天理 灭人欲 朱熹编著 四书章句集注 元朝将其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程朱理学在思想界长期居于统治地位 发展 陆王心学 明 人物主要观点 对世界本原的认识认识论 理 学 二程 朱熹 心 学 陆九渊 王阳明 心心 是万物的本原是万物的本原 心心 即理 天地即

13、理 天地 万物都在心中万物都在心中 反省内心可以获反省内心可以获 得天理得天理 心外无物心外无物 心心 外无理外无理 致良知致良知 和和 知知 行合一行合一 王守仁 1472 1529 陆九渊 陆 王 心 学 陆 九 渊 心是万物本原 心即理也 求 理 的方法 内心反省 反对 格物致知 王守仁 阳明心学 思想核心 致良知 强调自我主动 鼓励奋发立志 良知即本心 即理 乃天生 不必外求 比较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都认为世界本原是 理 都是儒学的新形式 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 压制人们的自然欲求 1 同 2 异 前者认为世界本原是客观存在的 理 后者认为 心即理 是主观的 把握 理 的方法 前者主张

14、 格物致知 后者主张内心反省 致良知 四 对理学的评价 1 实质 3 积极作用 理学是对儒学的更新与丰富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 压制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 消极影响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 品德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一 明清儒学活跃的背景 1 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阶级矛盾 民族 矛盾尖锐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 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但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3 阶级 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 他们反对封 建束缚 要求发展商品经济 4 思想 程朱理学依然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西学东渐 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 认识 经济是基础

15、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一定历 史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李贽故居 福建泉州 人生经历 人生经历 求学求学 做官做官 入狱入狱 性格特征 性格特征 正直清廉 正直清廉 离经叛道离经叛道 代表作代表作 焚书焚书 藏书藏书 李贽 号卓吾又号 温陵居士 材料一 李贽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 尧舜同普 通人一样 每一个人都是圣人 种地 做生意 一切 谋生活动 都是普通人的物质利益 这些就是道 材料二 李贽还认为 人皆有私 穿衣吃饭 即是人 伦物理 追求物质享受乃是 秉赋之自然 谓圣人 不欲富贵 未之有也 那些满口仁义道德 纲常礼教 的道学先生 也不过是借理学这块敲门砖来为自己谋 取高

16、官厚禄罢了 问 上述两段文字主要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观点 李贽主张人们应该有平等地位 反映了他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 封建特权 尊重普通人的利益和地位 他提出人皆有私 揭露道学先生的虚伪 反映了其反对宋明 理学提倡的 存天理 灭人欲 的主张和对纲常礼教的揭露 批判 2 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 1 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反 对绝对思想权威 2 批判程朱理学 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3 批判儒学的伦理纲常 提倡个性自由发 展 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 如如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自由恋爱 赞扬寡妇再嫁 并公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自由恋爱 赞扬寡妇再嫁 并公 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 他赞扬改革 肯定农民起义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 他赞扬改革 肯定农民起义 3 3 李贽思想的影响 李贽思想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冲击迂腐的纲常名教 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冲击迂腐的纲常名教 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 其思 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