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知识结构图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4908786 上传时间:2020-03-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0.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知识结构图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知识结构图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知识结构图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知识结构图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知识结构图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知识结构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知识结构图(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地理知识纲要(结合地图册及教材配套使用)中国地理中国地理概况位置范围、相邻地理单位(国家海洋等)、行政区划、人口分布、民族特征。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自然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等)。人文地理特征资源、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中国分区地理常见分区及比较,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一 中国地理概况1-位置范围和行政区划位置:半球、温度带、纬度带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范围:四至(东南西北),陆地面积、海洋面积。相邻地理单位:陆上邻国(14),海上邻国(6),邻海(4个),岛屿。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制度(省县乡),34个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省会、轮廓。省区之最。

2、2-人口分布和民族特征人口: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人口分布特征(人口分布不均衡,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人口问题(详见必修二)。民族:民族构成、民族分布特点。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风俗习惯。中国自然地理特征二 中国自然地理特征1-地形中国地形地势总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主演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概况和特征。主要山脉:走向,位置,意义。地形特征对我国的影响:对气候、对河流、主要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分布地区及成因。地形地势答题模板:地形:以*为

3、主;地势:*高*低;地貌特点。2-气候中国气候总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中国气温特点:夏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夏季风) 冬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冬季风)中国降水特点: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南北方差异、中国降水量图解读。中国温度带:主要温度带分布地区、农业生产特色。中国干湿区:划分依据、分布地区。中国雨带:移动规律、移动原因。主要气象灾害:分类、多发季节、成因、分布特点。气候特征答题模板:气温特点、降水特点、气温降水的季节差异大小。3-河流湖泊基本概念:内外流河、区,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内外流区分界线。我国主要河流:太平洋流域、印度洋流域、北冰洋流域,内流河。我国

4、四个区域河流水文特征比较:东北、华北、西北、南方。河流补给方式:补给方式、典型地区、特点。长江:概况、影响(水能资源丰富、航运、多洪涝灾害)。黄河:概况、影响(各河段特征、凌汛-形成条件;发生季节;黄河发生河段;解决方法)。水文特征答题思路:流量(主要看降水及其补给方式),流速(流经区域河流落差),汛期(季节及时间长短),含沙量(流域植被覆盖率),结冰期(有无,越往北又越长),河流补给方式。三 中国人文地理特征1-资源自然资源:分类,分布特征(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不足)。土地资源:分布特点、土地资源问题及解决措施。水资源:分布特点(时空分布不均),解决措施(空-跨流域调水,时-修建水库)。水能

5、资源:集中在西南地区,长江黄河珠江上游。水能资源丰富与否:一看地势落差,二看流量。能源和矿产资源:分类(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矿产-铁、有色金属)、分布特点。能源问题:三大问题已经解决措施(开发新能源,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2-农业农业分类及其分布:种植业、林业(西南、东北、东南)、渔业(长江中下游及东部沿海)、畜牧业(西部草场、四大牧区)农业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糖类作物、油料作物、水果生长习性以及分布地区。农业区发展条件:东北、华北、南方、西北、青藏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分布区、有利和不利条件、改造措施。3-工业主要工业部门:能源工业(煤炭、油气、电力(水电火电核电等)

6、;钢铁工业;纺织工业分布地区、工业区位条件(市场、原料、交通等)。三大工业带:主要城市及产业类型。四大工业基地:辽中南、津京唐、沪宁杭、珠三角地位、主要工业城市、主要工业部门、发展的优势劣势条件、发展方向。高新技术产业:类型、分布特点、分布区位条件(交通、科技、环境、信息)、区域发展方向。4-交通交通运输方式以及选择: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运量、运费、速度、灵活性。主要铁路线路:五横七纵端点、途径区域、重要铁路枢纽。主要水路线路:内河航运(三江两河),近海航线,远洋航线,主要港口。交通线路建设选择:自然因素(地形、水文、气候、地质),社会经济因素(国防、民族团结、经济发展、串联),技术支

7、持。四 中国分区地理1-常见地理分区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四大地理分区: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区。三大经济地带:东部(12)、中部(9)、西部(10)。2-地理分界线三大自然区:3000M等高线、400mm等降水量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地形阶梯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一二级)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二三级)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内外流区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干湿区:湿润-800mm等降水量线-半湿润-400mm等降水量线-半干旱-200mm等

8、降水量线-干旱秦岭淮河线地理意义:地理意义秦淮以北秦淮以南南北方分界线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气候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分界线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河流有无结冰期分界线有无湿润半湿润分界线半湿润区湿润区一月0等温线小于0大于0800mm等降水量线小于800mm大于800mm水田旱地分界线旱地水田农作物分界线小麦-花生大豆-甜菜水稻-油菜-甘蔗3-北方地区(东北、华北、黄土高原)位置范围:四至,经纬度(103E-120E-135E,33N-40N-53N),涵盖省区。自然特征:地形(地形区、山脉、地质灾害、地势特点);气候(气候类型、温度带、干湿区、气象灾害);河流及水文特征;植被

9、;土壤(黑土、黄土、棕壤);人文特征: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东北林业资源,水资源缺乏),农业(主要农业区、农业作物,农业发展条件),工业(工业基地,工业类型,工业发展条件)。热点地区:1-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落原因,振兴措施。2-三江平原湿地保护:湿地成因、湿地破坏原因、湿地保护措施。3-松辽平原西部土地沙化:原因、措施。4-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区位条件、建设措施、问题及解决措施、环保措施。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见必修三第二章2节。6-京津冀地区雾霾问题:成因及治理措施。7-华北中低产田:治理措施(恢复土壤肥力,采用更合理先进的灌溉方式)。4-南方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四川盆地、华南

10、地区)位置范围:四至,经纬度(100E-122E,20N-33N),涵盖省区。自然特征:地形(地形区、山脉、地质灾害、地势特点);气候(气候类型、温度带、干湿区、气象灾害);河流及水文特征;植被;土壤(红壤、砖红壤、紫色土四川盆地、水稻土);人文特征: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丰富的有水资源和水能资源-林业资源、有色金属资源-相桂黔),农业(主要农业区、农业作物,农业发展条件),工业(工业基地,工业类型,工业发展条件)。热点地区:1-长三角:概况、经济发展优势条件、面临的挑战。2-珠三角:概况、农业(基塘农业优点),经济发展优势条件,发展方向。3-港澳地区:概况,香港-国际贸易、航运、金融、信

11、息中心,澳门-旅游博彩业。4-台湾省:位置和范围(120E-122E,22N-25N),自然特征,资源,经济类型,工业部门。5-西北地区(内蒙古、新、陇、宁)位置范围:四至,经纬度(80E-120E,40N-50N)。自然特征:地形(地形区、山脉、地质灾害、陆地最低点);气候(气候类型、温度带、干湿区、气象灾害);河流及水文特征;植被(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戈壁);土壤(黄土,荒漠)。人文特征:资源(油气资源、稀土、风能资源),农业(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分布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农业发展条件),工业(工业基地,工业类型,工业发展条件)。土地荒漠化:成因:气候干旱少雨,砂质土壤、土质疏松,风

12、力大且集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过度放牧过度开采过度樵采等)。 治理措施: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构建生态防护体系(如草方格固沙、人工植树造林、构建防护林),控制人口增长。6-青藏地区(青海、西藏、川西)位置范围:四至,经纬度(80E-105E,30N-40N)自然特征:地形(地形区、山脉、多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气候(高寒,高原山地气候,半湿润区半干旱区);河流及水文特征(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植被(高山草甸为主,自东南向西北为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荒漠);土壤(高寒漠土、山地草甸土,多冻土)。人文特征:资源(油气资源、钾盐资源、太阳能资源),农业(高寒牧业和河谷农业、分布地区、主要粮牧业品种、农业发展条件),工业(分布:河谷海拔较低处及交通干线两侧,工业类型:油气工业、钾盐化工、毛纺织工业)。三江源地区:位置和范围,特征(雪山和冰川广布、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湖泊沼泽作用(为河流提供水源、削减洪峰、保持流量稳定),三江源破坏原因(气候变暖湖泊湿地萎缩、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保护措施:加强环保宣传教育、设立自然保护区等。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