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内在文路.doc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124907797 上传时间:2020-03-1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4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内在文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内在文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内在文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内在文路.doc(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内在文路西辙作者对梁启超充满着极大的敬意,称梁启超不用名而用好,之后通篇都用先生,可见一斑。读者初读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时候多感觉其文笔过于简省,文章不够充实,只是一个梗概而已。分析起梁启超的形象,也不过是严谨、风神潇洒、幽默、学识渊博、有真性情等。其实,这都是梁启超的外在形象。这篇文章还有一个内在文路,写出了梁启超的内在形象。把握了这篇文章的内在文路,在真正把握了这篇文章的要义。而这内在的文路,就是文章所引用的梁启超演讲时的引文: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箜篌引是梁超演讲的开始。作者说梁启超讲这首诗“其中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这样你

2、就约略可以想见梁启超当时是怎么讲的。箜篌引的背景对一个有些古文学功底的人都不会太陌生“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河水风高浪大,波涛汹涌。而一个年老白发狂夫,为什么要渡河,为了理想?为了信仰?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一个年迈的老人,一种执着的精神,一种百折不回的勇气,凶险阻不住他,亲情阻不住的,他依旧要前行这说的不正式梁启

3、超自己这一生吗?戊戌政变、护国运动、再造共和,哪一次梁启超不是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又有哪一次梁启超退缩过,大家都看到走过来的梁启超,谁想到身处其中的梁启超面度一生种种抉择时,都当拿出怎样一种大无畏的勇气。据说梁启超讲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时,是一字一顿,诵一句大喝一声“好”!这白发狂夫说的不正是他自己吗?这是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啊!(学术点说这里可以看作是隐喻或象征)然而“渡河而死,当奈公何”,这是悲剧,最终注定的悲剧我想梁启超讲到这里,一定会想到当年的戊戌六君子那些变法者革命者的亲人,一定也会有如白发狂夫的妻子,劝说他们不要变法,不要革命,你偏要变法,偏要革命,变法而死,革命而死,又能如何?

4、(据说谭嗣同生前给他父亲伪造了许多劝自己不要变法的书信,才使其幸免于难。)这是革命者的宿命,别人不会理解,但依旧蹈死不顾,大呼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自己是过来人,回忆至此,心中一定有无限悲慨。梁实秋说梁启超演讲开头,这一首诗,“活画出一出悲剧”。读者了解这些,也就能体会梁启超这演讲中的一份生命中的悲情。下面是写到“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 “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然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一个“最喜爱” 一个“痛哭流涕不能自已”道出了梁启超的生命情结所在桃花扇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让来者知道这明朝“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引文的全文是“高皇帝在九京,不

5、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 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 伤心煞煤山私幸,独殉了社稷苍生,独殉了社稷苍生。”不用解释,这“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不正是戊戌变法不灭的记忆吗,当然对梁启超来说这“忧国如病”又何止十七年!最后,梁实秋又写到梁启超讲到杜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我们可以看出,整个演讲的过程,梁启成一直沉浸在他的生命历程之中,悲痛快意,我们看到了梁启超选择此人生之路的执着,兴国失败的悲痛,家国暂兴的快意。梁实秋在这篇文章引文串起来,正好构成了这篇文章的内在文路,描绘出梁启超的内在形象爱国忧国;所以当我们把这一文路充实以来,那个爱国至深,“忧国成病”的梁启超形象就会跃然纸上。这也正是梁实秋所概括的梁启超之“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这“热心肠”的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