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验法ppt课件.ppt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24856352 上传时间:2020-03-13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实验法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教育实验法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教育实验法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教育实验法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教育实验法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实验法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实验法ppt课件.ppt(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讲 教育实验法 内容 v一 教育实验法的概述 v二 教育实验设计的步骤 v三 教育实验类型 v四 教育实验报告的写作 v五 教育实验计划举例 一 教育实验法概述 实验法 vv实验实验法法 experimentation experimentation 是是借借由由 操操纵纵一一个个或一或一个个以上之以上之变量变量 并并且控且控 制研究制研究环环境 藉此衡量自境 藉此衡量自变量与变量变量与变量 间间的的因果因果关系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 v教育实验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假设 有 计划地控制教育活动中的某些因素 以引起其他因素朝着有利于提高教育 效果的方向转变 然后检验假设 并

2、由此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综合性研究 活动 p85 教育实验的基本特点 v 1 教育实验要揭示教育现象或教育行为 之间的因果关系 v 2 教育实验对因果关系的预先设想以假 说形式表现出来 实验过程围绕假说展开 操纵 控制等一系列关于活动 经观察 分析 最后检验假说 与自然科学实验相比 教育实验的自身特殊 性 v教育实验研究具有教育性 v教育实验使用了比自然科学实验更复 杂更高级的技术和方法 尤其是理解 的方法 什么样的研究需要用实验法 v1 干预性研究 v2 有明确因果关系的研究 如通过改变教 学方法 达到对教学效果的改变 v3 有相对严谨条件 因素 控制的研究 一旦确定的控制条件 不再改变 v4

3、 研究结论 设想 具有普遍应用的价值 v你能想出一两 个适合用教育 实验法的研究 项目吗 v 案例1 青岛市一项英语教学方法改革 的研究课题 小学双语教学整体改革 实验研究 v该课题针对传统英语教学开设过晚 教学 渠道单一 重知识灌输 轻语言技能培养 忽视教学情境的创设等诸多弊端 实施 英语教学改革 通过早起步 大容量 多 通道 创情境 设计了一种浸润式双语教 学模式 大幅度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 并以此带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并用量 化的方法进一步检验这种教学效果的提高 v 分析 上述问题研究属于典型的干预性问题研究 首先提出一种新教学设想 通过设定或改变教学事件 中的某些特定条件 进而达到教

4、学质量的改变 因果 关系 并用一定量化的手段来验证这种教学质量的 改变 控制条件明确 研究结果具有普遍应用的意义 v显然 单纯用观察法 调查法 个案法等研究方式 不能直接达到课题研究目标 大幅度提高学生英语 语言能力 v 案例2 改革数学单元测验方法的实验研 究 v 案例3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研究 教育实验涉及的三类变量 v自变量 又称刺激变量 输入变量或 实验出处理 v因变量 又称反应变量 输出变量或 实验结果 它是通过自变量的作用而 产生变化的结果因素 v干扰变量 也被称为无关变量 它是 指除自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 因而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因素 二 因果联系的条件 v第一 共变关系

5、即 A变B也变 如果 A变B未变 则不能肯定A是B的原因 v第二 时间顺序 即A在B前变 或与B 同时变化 如果B先于A变化 则也不能 肯定A是B的原因 v第三 控制原则 必须在排除A之外的 一切可能对B发生影响的情况下 才能 确定A是B的原因 实验者实验者 干扰因素干扰因素 实验对象实验对象 自变量自变量反应变量反应变量 X X Y Y OO 操操 纵纵 测测 量量 排排 除除 教育实验过程 教育实验法的优缺点 1 教育实验法的优点 v能确立因果关系 认识事物的规律 v能重复验证 结果客观 准确 可靠 v能对变量控制 提高研究的效度 v能为理论的构建提供佐证和说明 v严密的逻辑性是其他方法难

6、以比拟的 2 教育实验法的缺点 v由高度控制带来的 失真 v由实验人员和实验过程带来的副效应 v可能会受到法律和伦理道德的限制 v 调查 对已经发生的事实和现象的考察 v 观察 对正在发生的现象进行考察 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 在不干预和不控制对象的情况下 通过人的感觉器官 科学仪器 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 v 实验 是在人为地造成 控制或改变对象状态和条件下考察对象 也就是说 实验是在变革中去认识客观世界的 因而更加充 分地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3 实验与调查 观察 有何不同 二 教育实验法的一般步骤 v准备阶段 v实施阶段 v资料处理阶段 v撰写实验报告 教育实验的一般步骤 研究问题的描述 陈

7、述研究假设 判定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 控制方法 控制过程和 控制程度 选择实 验设计 确定实验处理 自变量 列举群体 样本 实验单位 抽样方 法及样本大小 确定因变量及适 当的测量方法 一 实验效度 v效 度 反映试验结果真实性和有效性的程度 v内在效度 因变量与自变量相互关系的真实程度 v外在效度 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 v 一定的内在效度是决定该研究的结果能否适用于同类研究对象 的一个重要条件 v 即内在效度是保证外在效度的一个前提条件 但旨在提高内在 效度的企图可能会降低外在效度 反之也亦然 二 干扰内在效度的因素 被试成熟 实验期间心理或生理的变化 测 验 前后测类似 前测有助于后测分数的

8、提高 工 具 前后测量工具的不同 如难易 测量者身心变化 统计回归 二次测量有向团体平均数回归的倾向 被试选择 未用随机抽样和随机分派 如教学实验的一个班是 重点班 而另外一个是普通班 被试流失 实验期间被试迁居 退学 死亡 历 史 实验期间 同时可能有其他事件发生 影响了因变量 使得实验效度降低 如探讨新教材的效果 实验组学生参加了课 外补习 而控制组没参加 强亨利效应 在实验过程中 控制组的被试不甘示弱 力图与实 验组竞争 从而超水平发挥 使得实验效果不明显 强亨利效应 由来 v多年前 有一位叫亨利的美国青年 从小在 孤儿院长大 身材矮小 长相也不好 讲话 又带着浓重的乡土口音 所以一直很

9、自卑 连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应聘 30岁生日的 那一天 他站在河边徘徊 几乎没有活下去 的勇气 这时 他的一位好友跑过来告诉他 一份杂志里讲 拿破仑有一个私生子流 落到美国 这个私生子有一个儿子 他的全 部特点跟你一样 个子很矮 讲的也是一口 带法国口音的英语 v亨利半信半疑 但当他拿起那本杂志琢磨半天 后 开始相信自己就是拿破仑的孙子 此后 亨利不再为贫穷 矮小 乡土口音等特征自卑 凭着 我是拿破仑孙子 的信念积极面对生 活 三年后 他成了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 后 经查证 亨利并非拿破仑的孙子 但这已不重 要了 在 我是拿破仑孙子 这个美丽的谎言 中 他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心理学把这种因接 收虚

10、假信息或刺激产生了盲目的自信或积极的 态度 从而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正面效果 称之 为 亨利效应 v抽样偏差和实验处理交互作用 根据实验处理的需要而 挑选现成班级进行实验 其结果不能推广 v测验的交互作用 前测与实验处理发生作用 并导致结果不能推 广到未经过前测的群体中 v霍桑效应 被试在实验期间更高的动机和兴趣 多重处理干扰 一个被试受两项及以上的处理会产生一种后遗效应 导致不能推广到单独处理中 三 干扰外在效度的因素 四 实验信度 v 信度 实验可靠性程度 即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前后的一致性 v 内在信度 多个人收集资料的协同程度 v 外在信度 在相同条件下实验可重复程度 v O 实验对象 v X

11、 自变量 即实验处理 v Y 因变量 vY1 Y2 实验组前测后测平均成绩 vY1 Y2 控制组前测后测平均成绩 v R 随机分配 v MR 配对后随机分配 v C 整个实验结果 操作性符号 三 实验研究法的类型三 实验研究法的类型 前实验 前实验 一种不很规范的实验 它指可进行观察比较一种不很规范的实验 它指可进行观察比较 但控制程度较弱的实验 但控制程度较弱的实验 准实验 准实验 不能随机分派被试 不能完全控制无关因素不能随机分派被试 不能完全控制无关因素 的实验 它的内部效度存在一定问题 的实验 它的内部效度存在一定问题 真实验 真实验 能随机分派被试 完全控制无关因素的实验能随机分派被

12、试 完全控制无关因素的实验 它的内部效度较高 它的内部效度较高 典型实验设计的类型 前实验设计 u前实验设计 Pre Experimental Designs 1 单组仅后测实验 one shot case study 此种研究设计又又称为事后研究 after only design 其表示方式为 X Y v示例 一位语文教师深感小学生作文言之无物 于是设计了 情景作文 方法 X 在班上试行 经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作文质量 Y 有较普遍 的提高 2 单组前后测实验 one group pretest posttest design 此种设计方法无专门的控制组 有前后测 其表示方法为 Y1 X Y

13、2 请对以下活动单组前后测实验设计 范文在习作训练中的作用 某校4个班149名学生 给学生提供范文模仿 让 学生独立阅读 分析 理解范文 进行仿写 尝试进行实验设计 并说明各个变量及实验结果 的解释 单组前后测设计 活动1 v因变量Y 学生作文成绩 v实验处理X 范文习作教学 v实验设计 Y1 X Y2 Y1为学生在无范文条件下作文成绩 Y2为学生学习范文后的仿写作文成绩 v结果 Y2 Y1 3 静态组间比较 Static Group Comparison 在此种实验设计中 将实验对象分成两组 一组是实验组 另一组是控制组 其表示方式如下 实验组 X Y2 控制组 Y2 实验组施予实验处理 而

14、控制组则没有任何操作处理 v如传统讲授法与新自学辅导法对学生自学能力发展的比较研究 进行一段时 间教学后 在2个班同时进行内容难度基本一致的测验 从2个班的成绩对比中 分析两种学习方法的优劣 典型实验设计类型 前实验设计 前实验设计 v请大家思考一下 前实验设计的缺陷有哪些 前实验设计 小结 v被试不是随机分配的 难以推广到总体 v不能控制无关变量的干扰 难以确定实验效果就 是实验处理作用的结果 准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 vv准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是在不能随机分派被试 无法完是在不能随机分派被试 无法完 全控制误差来源时 尽可能加强条件控制的全控制误差来源时 尽可能加强条件控制的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

15、 1 1 非对等组前后测设计 非对等组前后测设计 2 2 轮组实验设计 轮组实验设计 3 3 时间序列设计时间序列设计 u 准实验设计 Quasi Experimental Designs 准实验设计提供比预备实验设计更多的控制 但在实验 对象的选择与分派上却不是如真实验设计随机选取 其 中较普遍的典型形式是 非对等组前后测设计非对等组前后测设计 其 格式为 Y1 X Y2 Y1 Y2 典型实验设计类型 准实验设计 非对等组前后测设计非对等组前后测设计 v优点 有控制组 有前后测 可以控制成熟 历史 练习效应 工具 统计回归等因素影响 v局限 不是随机分组 选择与成熟交互作用会降低实验效度 前

16、后测交互作用 非对等组前后测设计示例非对等组前后测设计示例 记数教学的结构记数教学的结构 定向教育实验定向教育实验 某小学一年级两个班各某小学一年级两个班各4141人 实验班按照实验教材和教学指人 实验班按照实验教材和教学指 导书进行万以内计数教学 对比班按照全国统一的教材和教导书进行万以内计数教学 对比班按照全国统一的教材和教 学指导书进行万以内计数教学 学指导书进行万以内计数教学 因变量因变量 分段数学成绩 分段数学成绩 条条 件控制件控制 同一教师教学 作业练习时间统一 统一测试入学 同一教师教学 作业练习时间统一 统一测试入学 前数学能力和智力情况 统计分析 实验班和对比班因变量前数学能力和智力情况 统计分析 实验班和对比班因变量 增值比较 即增值比较 即Y2 Y 2 和 和 Y1 Y 2 Y2 Y1 对两组增值分 对两组增值分 数平均差进行数平均差进行t t检验以考核其差异的显著性 检验以考核其差异的显著性 轮组设计 自学 轮组设计 自学 vv轮组设计 轮组设计 即固定组循环设计 有不同组和不同即固定组循环设计 有不同组和不同 的实验处理 每组按照不同顺序循环接受实验处的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