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小麦吸浆虫要抓最佳时机

上传人:极*** 文档编号:124699 上传时间:2016-11-25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治小麦吸浆虫要抓最佳时机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防治小麦吸浆虫要抓最佳时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治小麦吸浆虫要抓最佳时机(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麦吸浆虫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害虫,在我国小麦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小麦吸浆虫有二种,一为麦黄吸浆虫,一为麦红吸浆虫,二种吸浆虫每年都发生一代,均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结圆茧越夏越冬,翌年当 10 厘米地温 7以上时,休眠幼虫破茧而出,开始活动。一、影响小麦吸浆虫发生发展的因素它的发生轻重规律与雨水有关,一般的说4 月多雨发生重,反之 4 月干旱则轻。小麦吸浆虫对温湿度有三个敏感期:第一是对温度的要求,即需要一定的低温滞育阶段如同小麦的春化阶段似的。第二当气温 10以上才能解除滞育并活化破茧活动。第三是湿度的敏感期,即活动破茧后需要土壤的一定湿度,否则也不活动,在临化蛹期,需要短时间高湿度,若不能

2、满足,则不化蛹而重新结茧,待下年再行活动。由于吸浆虫对湿度要求严格,所以一些河渠两岸、低洼地、常年灌区、山谷湿地发生重,反之高坡地、阳面地则轻,壤土地重,沙地轻。小麦品种间对吸浆虫的危害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3 个方面:一是不选择性,二是耐害性,三是抗虫性。不选择性是指小麦对害虫的取食、产卵、隐蔽等没有吸引力,也就是说吸浆虫成虫不愿意飞落。耐害性是指害虫能侵入危害,但由于小麦的光合作用能力强,很快得到补偿,损失不大。抗虫性是指害虫取食该植物后,害虫本身发育不良,死亡数量增加。目前小麦品种对小麦吸浆虫抗性主要表现在不选择性,但遗憾的是一些抗虫品种产量都不高,难以推广。因此,就小麦生产而言,

3、对小麦吸浆虫还是以药物防治为主。二、防治时机分析过去防治小麦吸浆虫重点是防治地下幼虫。方法有效但也存在缺点。所以相对于地表防治幼虫而言,还是穗期防治比较好。当小麦拔节,幼虫开始破茧上升;小麦开始孕穗,幼虫上升到地表过去强调此时防治;小麦进入抽穗期吸浆虫蛹开始羽化为成虫,抽穗盛期是吸浆虫成虫大量羽化时期,成虫羽化后一天就交尾产卵,成虫多选择已经抽穗而未扬花的麦穗产卵,而且,卵多产在护颖与外颖、小穗与小穗、小穗与穗轴之间。一头成虫可以产卵4060 粒,最多达 90 粒,卵期 45 天,幼虫孵化后随即爬至外颖基部,由内外颖缝合处转入颖壳,附于子房或刚扬花灌浆的麦粒上,以口器锉破麦粒果皮吸允流出的浆液

4、,约 20 天,幼虫老熟,小麦接近成熟,幼虫爬到颖壳外或麦芒上,遇到雨水、风、露水或自动弹落入土表,3 天后结圆茧,但也有小结圆茧的裸露幼虫,钻入地下 米处居多,但随着冬天来临,气温降低,幼虫潜入地下 20 厘米以下小冻层越冬。三、施药方法掌握以上小麦吸浆虫发生规律,那么防治重点放在穗期上,即小麦齐穗时吸浆虫成虫大量飞来产卵,到 45 天后卵孵出幼虫危害这段时间,是我们进行防治的最佳时期。所用药剂:25农用溴氢菊酯敌杀死 3000 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 1000 倍液均可,全部往麦穗上喷洒,药量一定要充足每亩不少于 45 公斤药液,也就是说,药液一定要流入护颖、外颖、小穗基部等各产卵处,当新孵出幼虫以口器锉破麦粒果皮处既有药膜存在,此时虫体小,抗性弱,一般吸食后不久中毒死亡,达到预期目的。专利查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农作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