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各地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目及答案解析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466953 上传时间:2017-10-1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78.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各地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目及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0年各地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目及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0年各地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目及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0年各地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目及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0年各地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目及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各地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目及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各地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目及答案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年各地高考现代文阅读题汇编文学类文本散文一、10年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灯 火萧 萧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生命”是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在胡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们我们叫它“番仔油灯”。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起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

2、祝融肆虐,回禄嚣张。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深夜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跟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

3、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拿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

4、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履薄的人,战战兢兢。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无烛光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

5、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有一次,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眼照明的桌前,如果祖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着一些光影缤纷!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6、。 (有删节)【注】 祝融、回 ?:传说中的火神,借指火灾。 土埆厝:台湾的一种民居。14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 分)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16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 分)17文章最后一段说:“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6分)【参考答案】14 寄托作者对童年时光生活的深切留恋和怀念;使童年的生活图景更真实、具体、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读者

7、的阅读兴趣。15 (1)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里也是很宝贵的;灯下温馨和苦读,是更值得珍惜的人生的宝贵财富。(2)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馨已经逝去, “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怅惘;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了一些美好的东西。16 (1)文章以第一人称为全文的基本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相互交叉。 (2)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17 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 ; 灯下的祖孙相牵,使作者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灯下的夜

8、读,这是作者人生的重要一步。二、10年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大河家张承志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家,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它恰像那种地理老师不懂的、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疏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声更自然更原始。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这些地点,一旦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像我此次离开祖国两年之久,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们在一声声呼唤。真是呼唤,听不见却感觉得到,在尚未立稳脚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马上去看望它们之前,该先在纸上与它们神交。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密集的、土夯的农家参差不齐地排成几条街巷,街头处有

9、一块尘土飞扬的空场,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店铺簇堆,人马拥挤,集上半数以上都是头成白帽的回民。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杨树的梢头,远近能看见十几座之多。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在这里等摆渡,一眼可以看见甘青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傍大河家集一侧是甘肃黄土绿树,戴白帽的回民们终日在坡地里忙碌。大河彼岸是青海,红石嶙峋,服色尚黑的藏人们隐约在山道里出没。大河家,它把青海的柴禾和药材,把平犄角的藏羊和甘肃的大葱白莱,把味浓叶大的茶在轰鸣滚翻的黄河水上传递。河上悬空吊着一条胳膊般粗的大铁索。一条大木船挽在这悬索上,借黄河水的冲力,用一支舵往返两岸。船入中流时,那景色十分壮观。在颤篮如叶的渡船上,船客子扳

10、牢大舵,把黄河的千钧水力,分成了横渡的巧劲。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走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船撞入漩涡时。水溅起来,岸上船上的人都怔怔地看。使船时的吆声是听不见的,在大河家,永远地充斥着河谷的,只有黄河跌撞而下的轰轰涛声。清晨时分,因为黄河走得太急,过水太多吧,整个河谷白摹津地罩着浓雾,听得水响,不见河流。渐渐天热了,阳光照透了雾,才看见平素黄河的雄姿。那黄河太漂亮了。衬着一面被它在古时劈开的红石头山,衬着被它滋润得冲天的茂盛青扬林,一川狂怒狂欢的黄河水,不顾性命地尽管奔流。我住在韩三十八家里是第几次了,现在回想着已经数不清楚。此刻从异国归来,仿佛中我又住进了他那院里。韩三十八

11、今年应是八十岁。他也喜欢看河。黎明时,雾罩河,他一声不响地凝望着那一川雾。水气渗在他脸上的皱纹里,我猜不出他在看河时想些什么。他从死地里挣着命回来了。五十年前他做过护兵,在喀什以南的戈壁滩上,捏着步枪疯跑,天上的飞机追着他们剿杀。那是没有边的大戈壁滩呐,不知道人怎么能跑过飞机,队伍散了,他和几个大河家同乡钻进了昆仑山。沿着昆仑山北缘,沿着塔里木沙漠南缘,他们几个大河家男子逃回了家 世界上著书立说的探险家谁走过这样的路线?韩三十八老汉和我看河,总是默默无浯。他从来不提当年,也不讲他见识过的血腥沙场。这对我这个求学者不免可惜,因由我只有凭自己猜想了。返回大河家以后,他干尽了渡口远近的一切营生:船客

12、、金客、麦客,卖过茶叶,闯过藏人地方。黄河是他的家路;他说过,只要挣上了钱,就找河。在任何一个渡口搭上个筏子,或是再当个筏客子再挣几个钱,不多久就能与他的妇人相遇。这真是一种准确的地理:任世界再大也不难找到黄河,河水一直流向家门。正因此韩三十八老汉稳如泰山,任世事浮沉总那么胸有成竹。壮游无止,这是中国的古风。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去看甘青两省,去看黄土高原和积石山脉的分界,去看那造雾的滔滔大河,和真的经过险境的人一块。14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6分)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1)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2)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

13、。16文中说:“ 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克子。 ”综观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6 分)17 (1)韩三十八老汉“喜欢看河”又“ 总是默默无语”,这是为什么?(2)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有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6分)【参考答案】14 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 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机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 (每答对一点给2分,给满 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看段落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

14、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本文前三段,第一段点出题目含义;第二段介绍大河家的基本情况,点出主题,预示下文;第三段写出写作缘由,抒发情感。15 (1)大河家虽然偏疏、原始,不为认知,却是连接中国的一个地理枢纽;在大河家,可以看见甘肃、青海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大河家更在精神和心灵上沟通了中国。 (答对一点给1分,给满2分为止。意思对即可。 )(2)我们不能在世俗生活中放任自流; 要深入到大河家这样的底层民间,才能找到中国文化的根以及人生的真谛;这既是作者的自我鞭策,更是对读者的期待。 (答对一点给1分,给满2分为止。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理解句子重在

15、理解关键词语,把握句子结构特征和情感内涵。第一句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句子,要从文章中找出答案,还要结合全文主旨理解。第二句要理解“随波逐流”和“去大河家住一阵”的深层含义,还要明确作者的情感态度。16 上承前文作补充,指明了上一段中“船客子”的含义; 为后文作铺垫,解释下文“ 金客”、 “麦客”等的含义; 使文章节奏有了变化。 (每答对一点给2 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看段落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17第一问:(4分)黄河是韩三十八老汉的母亲河,是他生命的安全港湾;壮观的黄河让韩三十八老汉百看不厌,让他想起了自己

16、坎坷的人生;韩三十八老汉历经险境,已经胸有成竹,波澜不惊。 (答对一点给2分,给满4分为止。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2分)揭示黄河与大河家人之间命运与共的关系:传达作者对自己与黄河、黄土地以及底层人民关系的感悟。 (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韩三十八老汉喜欢看河是因为老汉与河的关系, “默默无语”是坎坷人生后的醒悟。作者写韩老汉,是将他当作了底层人的代表,写韩老汉的动作,就是写意韩老汉为代表的大河家人、底层人与河的关系以及作者的思考。三、10年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烟花三月下扬州熊召政扬州古称广陵,人们又叫它维扬。清代之前,扬州因靠着大运河,一向被誉为南北枢纽,淮左名邦。以今天的地理概念,扬州在苏北,不属江南。但古人自北方舟船而来,一入扬州,心理上便感觉到了江南。江南是以长江为界的,从这层意义上,扬州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