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老人的创业故事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458432 上传时间:2017-10-1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17.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0岁老人的创业故事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70岁老人的创业故事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70岁老人的创业故事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70岁老人的创业故事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70岁老人的创业故事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0岁老人的创业故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0岁老人的创业故事(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个 70 多岁老人的创业故事 (转载)(2013-12-17 23:33:07)转载 有限的生命时间,是每个人要面对的局限,只是他们在有限中依旧不由自主地投入了无限的野心。褚时健74 岁创业的橙王51 岁 的时候,你在干什么?73 岁的时候,你在干什么?85 岁的时候,你在干什么?褚时健的回答是51 岁的时候,他开始建立一个红塔山烟草帝国。73 岁的时 候,他一无所有,开始种橙。85 岁的时候,他是亿万富翁。90 岁的时候,褚时健对一切都不能确定,他能确定“褚橙”的果园还在扩张。走过一段众所周知的人生跌宕,2002 年,褚时健和老伴承包了一片 2400 亩的荒山开始种橙。理由很简单,命运 夺

2、走了他的一切,他想靠自己的能力从命运手中夺回来。于是,他回到自己最初的农民角色,开始打土地的主意。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根据云南哀牢山土地适合种 橙的天然优势和中国水果市场高档水果稀缺的现实而作出的决定。“ 我现在掌握的知识不如年轻人多,但是我的经验会比年轻人更丰富。”经验让一个年过七旬的创 业者拥有未雨绸缪的能力和耐心。当时在考察哀牢山土地资源的时候,供水水源是老褚最重视的部分。他在种橙之前,先后投入了 200 万元在果园架设引水管、输 水管。当时,他周围谁都不能理解他为何如此大动干戈,等到 2009 年云南大旱,哀牢山的农田收成都因干旱而大受影响,而老褚的果园却一切安好,没受什么影 响,大家

3、才感慨他的预见性。老褚第一次做企业是在“文革” 时期,当时他任云南嘎洒镇糖厂厂长。 “年轻人的特点就是成功了信心十足,失败了就气馁了不敢尝试了,我年轻时也是这样喜怒形于色的。我们开始做红糖的时候,发现红糖结晶颗粒太小,就打算修改 浓缩结晶的设备和浓缩方法,没有想到新方案会导致产生巨大的蒸汽,当时听到 砰一声,蒸汽顶着一个三四十公斤的盖子,冲上天去,冲到二三十米高落下来。 呵呵呵,多危险! 这就叫瞎子不怕老虎。 ”年轻的莽撞在老褚看来,是必须经历的。如今的褚时健,步履迟缓,再也莽撞不起来了,一切对他来说只有不急不缓。 开始种橙,老褚就坚定要做最好的橙。他认为水果的口感和土地质量、土地所施的肥料有

4、很大关系,于是他和老伴、技术人员在一起为此琢磨了好多年。他用五六年 时间去调试橙子口感中和谐的酸甜比例,他用 10 年时间把土地含有的有机质提高了两个百分点如今,他又在攻克下一个技术难关 如何让每个橙子大小更一 致、色泽更鲜艳、手感更平滑。“山上容易刮大风,吹得橙子皮起皱不好看,我们在琢磨怎么挡风。”曾经,王石来果园找过老褚,老褚的不急不缓让王石在微博上发出感慨:“橙子挂果要 6 年,他那时已经 75 岁了。你 想象一下,一个 75 岁的老人,戴一个大墨镜,穿着破圆领衫,兴致勃勃地跟我谈论橙子挂果是什么情景。虽然他境况不佳,但他作为企业家的胸怀呼之欲出。我当 时就想,如果我遇到他那样的挫折、到

5、了他那个年纪,我会想什么?我知道,我一定不会那样勇敢。”75 岁,大多数老人在含饴弄孙吧。老伴抱怨说,老褚当年太忙,几乎没抱过儿子、女儿。现在有重孙子、重孙女了,“每天吃饭,玩半小时、一小时可以。一整天不行,嫌烦”。老褚的大部分时间都还是在看书,看技术书。颐养天年,这个属于老年人的词汇并不属于褚时健。技术是老褚多年的立身之本,果园遭遇的几次技术难关都是靠老褚查资料带领大家攻克的,以至于果园的技术人员曾在 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从事这个行业二十多年所掌握的知识都不及老褚种橙十年掌握的多。如今,创立果园十多年了,老褚几乎依旧保留着每天查看果树种植技术资料 的习惯。创立果园之前,老褚在狱中。“那时候,我

6、正在研究烟草配制,所以在里面就看那些烟草技术书。”那时候,老褚是赫赫有名的“烟草王” 。采访中,老褚 展望自己的 90 岁,“ 争取到后年能年产果子 2 万吨。到时候,市场基本可能供需平衡。工作之外,其他人生目标不好讲,我都 86 岁了,活到哪年都不好讲。趁现 在有精力,为后代把基础尽量打好就好。我走过的弯路多,看得多,遇到麻烦躲避的机会更高些”。走过的弯路多了才有让人值得咀嚼的人生,而有人说褚橙甜中微 微泛酸,像极了人生的味道。苏增福72 岁展望下一个资产百亿的公司采访约在 9 点,平时这时候苏增福早已起床,已简单地吃过早饭,翻着报纸,等着司机。有时,他也干脆自己开车,去工厂,去每个车间转一

7、圈,有的生产基地大,得花两个小时。几十年来,每天如此。他说,他习惯了一辈子在工厂,当工人,这就是他最喜欢做的事情。苏增福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典型的第一代企业家,面容和双手都写着曾经吃过的苦,没有凌厉的气场,但话不多,很少 笑,透着正派的严肃和倔强。他是土生土长的浙江人,却有一副南方少见的魁梧身材,或许因为当过 8 年兵,至今还算挺拔。今年,苏增福 72 岁了。之所以重新走 入媒体的视野,因为他正进行着人生中第二次创业,放下做了二十多年的压力锅,从零开始做水龙头,且已默默地做了 4 年。为什么还要创业? 对于苏增福而言,这 似乎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结果 在一连串决策之后,自然地走向了这个结果。2

8、007 年 开始,他陆续向全球最大的炊具和小家电制造商法国 SEB公司转让苏泊尔炊具 71%的股份,从而使苏泊尔集团失去对苏泊尔炊具的控股权,至今外界非常不 解。有那么一秒钟只有一秒钟,苏增福的脸上划过一丝得意的笑,他说:“我很会算的。”于是,立刻算了一笔账:2000 年,苏泊尔集团投资 6000 万 元,成立炊具公司,而后单独上市;两次卖掉股份之后,集团所剩下的股份市值还有近 20 亿元,但套利了近 70 亿元。成立炊具公司时,苏增福将集团的这一主营业务交给了儿子,跟他一起打江山的一批副总们从此退回了集团。那段时 间,集团也尝试过多种投资业务,但他始终认为,集团必须以实业为主业,原因很朴素,

9、“如果做投资,肯定不能让做锅的人去做,得找专业的人,做锅的人还是没 事可做;只有做实业” 。苏增福首先就不允许自己没事可做。“闲着不就是在等死吗?”他说,“人们都说,自强不息,自强就是要为社会创造 些价值,息字的结构就是自己的心停止跳动了,就息了,所以,要自强到自己的心停止跳动为止。”四五十岁时,他经常去大连出差,认识了一个水产公司的老头 儿,他问人家:“为什么退休了还来上班,不待在家享福呢?”那老头说,“如果待在家里,整天得看老伴的脸色,被老伴指挥做这做那,得拎着篮子去买菜,给孙 子当服务员,太烦了。”那时候他就想,有道理。两年前,苏增福在沈阳大手笔地投资 4 亿元做基建,建成25 万平方米

10、的厂房,引进 54 条 120 米长的生产线和 200 台抛光机器人,年产量可达 4000 多万个不锈钢水龙头。其实,把炊具公司剥离之后,苏泊尔集团的资产只有 5 亿元,要再做实业,并不宽裕,直到卖了股 份,才有了丰厚的家底。浙商的精明像一种基因,没写在苏增福的脸上,却刻在骨子里,而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这种能力。“我知道,这次创业一定会成功,所以, 一开始就做了长远的规划。苏泊尔已是一个知名品牌,水龙头可沿用其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如今的苏增福懂得如何把企业从零做到一,再做到强大。相较于从一到二,从零到一往往更难。上世纪 80 年代,苏增福以给“双喜”压力锅做配件起家,几年后,他不甘心,想做整锅,

11、遭到身边所有人的强烈反对。他依旧坚持,但需要解决资金的问题 引入一条生产整锅的生产线需要 300 万元。今天他仍清晰地记得,“我找县财政 局借5 万块,人家都不借,还问我你一个农民,借钱干什么?”最后,他只好去上海找银行借了 200 万元,又挨家挨户找村民,一点一点地凑。可当整锅生产 出来时,也不怎么挣钱。因为计划经济下,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买生产资料的价格不一样,成本不一样。“直到 1992 年,民营企业有了和国营企业同等待遇,成 本一致了,我们的效率直接转化成效益,才开始赚大钱。”苏增福首次承认,他是后怕的。“风险太大。如果 1992 年不来呢?如果再晚几年来呢?”第一次创业,并不知道企业下

12、一步怎么走,每走一步都战战兢兢,每天都是在解决各种问题,一个坎一个坎地走过来。可这次,他相信,不会存在任何坎,集团发展到这个阶段,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资源可以整合各种资源,社会环境也不一样了。正如为什么要做不锈钢水龙头,就因为苏增福偶尔了解到现在通用的铜质水龙头含铅,铅溶于水,儿童如果摄入过量的 铅将有患多动症或者痴呆症的危险。作为铜质水龙头的替代品,不锈钢水龙头的售价在几千至上万元,市场占有率只有 3%左右。这是一个大好的市场。在今天的环 境下,只要人们意识到这点,一定就有机会,就像当人们知道国产牛奶中含三聚氰胺,就肯定不会再喝了。投身水龙头产业后,苏增福花了 4 年,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

13、把品质做上去,一是把成本降下来,“我本来是做锅的, 如果一开始做水龙头就做成功了,就做到国内一流水平,我就是神仙了”。当谈到技术时,他的脑子就像立刻换了一个频道,从商人切换到工程师,兴奋而执着,甚 至情不自禁地大笑。他说:“不能引入一条生产线之后就开动生产,就不管了,得把每一个工艺都弄清楚,光技术人员懂是不行的,有时候,即便他们发现了问题也 不敢提,因为要改进就要换工艺、换设备,以至换生产线,这意味着此前的投入都要作废,不是老板谁敢担这个责任,谁敢拍板?只有我自己弄懂,自己来判断。”不久前,他去沈阳巡视水龙头生产基地,当地的厨师给他做“水饭”,他觉得很不好吃,于是,就把整个厨房的工作人 员都叫

14、过来,亲自讲解“好米饭是如何做成的”:一粒米在蒸煮的过程中,从多少温度开始吸水;从什么部位开始吸水;多少温度会“开花”这是做锅的时候, 他的研究成果。这次,为了研究不锈钢水龙头,他 4 年中换了 3 套流水线,生产了 100 万个水龙头,都不满意,就一个都没卖,几个亿打了水漂。一度身边的人都认为,“董事长不是在生产水龙头,是在生产流水线”。苏增福坚持要一条产品完美且自动化的流水线。他称,卖掉炊具公司,并不是为了套利而套利,而是看到了做锅的“天 花板 ”。1998 年,他去韩国考察,就发现韩国炊具行业已经在走下坡路。之前的韩国同行也是做外销,但当中国企业冒出来后,由于人力成本低,韩国锅一下子 就

15、没有了竞争优势,加之韩国国内市场小,企业很快就不行了。10 年 后,中国的人力成本也翻了几番,外贸订单也开始向东南亚转移,苏泊尔炊具的产值已达 100 亿元,占全行业的 80%。“如果做企业做到企业倒掉的那一天才关 门,那是不合算的。我得在企业走向上升期,走到 80%的时候卖掉,然后再马上投入下一个企业。”苏增福说,这次他必须把劳动密集型企业变为科技密集型和资 金密集型。如今,他经常不动声色地陈述:他的一条生产线,一年生产 75 万个不锈钢水龙头,只需要 42 个工人;同行一年生产 19 万个,需要 360 个工人。 “产品质量更是不好比的,我们投入的资金也不是一个规模。”这话之中,能够听出他

16、的骄傲,但也仅此而已。他从不曾有过特别兴奋的时刻,过去因为每一步都走得艰难,成功的一刻更多的是感慨;而现在每一步都是计划之中的。今年,苏增福 72 岁了。他的目标是帮助苏泊尔集团再创造一个百亿级的上市公司。他说,如果年轻 10 岁,就有100%的信心做到,“ 人的生命不是自己控制的,但企业的生命可以由做企业的人控制”,这个目标一定会实现,但也许不是由他来实现了。人生交汇点创业前35 岁,苏增福在浙江台州玉环县一个农机厂当业务员,45 岁的苏增福当上了这家年产值 20 万-30 万元的农机厂厂长。27 岁的褚时健担任玉溪地区行署人事科长, 32 岁担任嘎洒糖厂厂长,上任数年后该厂年盈利 30 多万元。17 岁,蔡先培是首都钢铁厂的一名普通员工。创业55 岁,苏增福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苏泊尔”。51 岁,褚时健开始建立一个红塔山烟草帝国。50 岁,蔡先培从首都钢铁厂辞职下海经商。56 岁成立科宝公司,建立品牌科宝博洛尼。第二次创业70 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