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5-甘肃农村金融改革第二部分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457674 上传时间:2017-10-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4.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25-甘肃农村金融改革第二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6-25-甘肃农村金融改革第二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6-25-甘肃农村金融改革第二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6-25-甘肃农村金融改革第二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6-25-甘肃农村金融改革第二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6-25-甘肃农村金融改革第二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25-甘肃农村金融改革第二部分(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3.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1.3.1.国外文献综述目前,国外针对农村金融体制的研究主要针对不发达国家。麦金农(1973 )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二元机构,即存在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而 Stiglitz and Wess (1981)对于非正规金融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非正规金融在信息甄别、监督和合约执行上具有优势,与 Stiglitz and Wess (1981)的结论相反,Folro et al (1991)认为正规金融由于专业化和规模效应而筹资成本相对较低 。由此可见,关于农村金融中到底正规金融优于非正规金融还是相反,学界的观点并不一致。除此之外,部分学者从金融机制的角度探讨如

2、何完善农村金融制度建设的问题。Desai (1997)探讨了针对乡村银行的政策变化的可能影响,并探讨了如何实现最优政策下的乡村银行的制度安排。与之类似,Satish and Gopalakrishna(1997)分析了农村金融这一资金供给机制对于农业信贷需求的支持程度。同样地,Desai and Namboodiri (1996)也探讨了如何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体制的问题。Chaves (1996)研究了印度尼西亚的农村金融制度,并对如何构建有效的农村金融制度框架进行了探讨和分析。Huppi and Feder (1996 )对于集团和信贷合作在农村金融中如何发挥作用进行了分析。Sharma a

3、nd Zeller (1997)分析了孟加拉国合作信贷计划下的制度设计。Morduch (1999)以孟加拉国为例分析了农村金融中介中分支机构的作用。与之类似,Kohli (1999 )也分析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的作用。Khandelwal (1986 )分析了部门决策对于农村金融机制的作用。而 Jain (1998 )研究了孟加拉国农村银行制度设计对于农业发展的影响并总结了这些制度的优缺点,为之后的农村金融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由此可以看出,国外对于农村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的问题,并主要关注制度设计这一层面。通过对某一国别的农村金融制度的某一个方面或者整体进行探讨,从制

4、度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农村金融如何通过有效地制度设计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农业的问题,从而为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1.3.2.国内文献综述目前我国学者对农村金融理论的研究总体包括几个方面的讨论:第一是对传统农村金融理论的梳理,将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农村金融市场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与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结合起来,研究哪一种理论对应的政策方法更加适合我国国情。如受 Ronald Mckinnon(1973)和 Howard Shore (1973)金融抑制理论影响的部分国内学者指出长期存在于我国的农村金融抑制现象既有供给方面的原因,也有需求方面的因素。由此产生了三种不同的观点:一,叶兴庆(1998),乔海

5、曙(2001)等认为我国的农村金融抑制属于供给型金融抑制,是由于金融机构对农户贷款的资金和渠道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而造成的;二,房德东、王坚(2004),高帆(2002)认为我国的农村金融抑制具有供给型与需求型的双性特征,即包含了供给型金融抑制的特点,也无法忽视由于需求方自身存在的弊端而导致的农村金融供求低效;三,马晓河、蓝海涛等人(2003)认为我国农村金融抑制以供给型问题为主,需求型问题只处于从属地位。张红伟,李太后(2010)也表达了中国农村金融抑制严重的观点,并且指出在中国农村金融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过多的“政府参与”,农村的非正规金融机构长期经受着带有“国资”性质的资本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遏

6、制了农村金融供给的内生动力,而农业经济主体又难以凭借自身条件达到资金需求的最优边界,由此形成了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之间互相牵制的恶性循环。第二对国外发达国家和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希望通过对其他国家农村金融发展的研究来找到更多的可借鉴经验。如张亦春,甘少浩(2001)分析比较了德国、美国、日本农村合作金融的特点 :其中德国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即农民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自发建立且拒绝政府的援助,目的是为了保持其合作金融的独立性。整个合作金融组织架构非常清晰,持股结构自下而上,而服务体系自上而下,政府则扮演服务和中介角色;美国合作金融就表现

7、出与德国大相径庭的特点,政府在农村金融市场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熊建国(2009)的观点中也涉及这一特征,美国将政治上三权分立的特色引入到农村合作金融中,政府信贷机构(政策性金融)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根据农民的不同需求专攻不同的业务范围,不但杜绝了垄断的发生,而且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极高,形成了低利率、低存贷利差、以中间业务收入为主的模式。日本的农村合作金融体制起源于保护农地改革运动,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形成了以民间合作金融为主、制度金融为辅的格局。政府虽然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不持有股份,却仍然通过财政补助的形式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 张正平(2011)认为农村

8、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为农村金融业的改革奠定了基础,现代化的农村金融改革可以通过利用农村信息化增强服务能力,从而提升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段进朋、贺新宇、李色旧(2010)建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构建涵盖农户、自愿联保小组、商业银行和政府“四位一体”的新模式。在此模式下,商业银行向农户提供贷款,政府按次数给商业银行进行补贴,联保小组提供担保,联保小组通过社会资本监督农户。1.4.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框架 本文共分五部分,分别为: 第一部分,绪论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详细阐明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回顾了与本文相关的研究成果,介绍了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明确了本文要研究的主题; 第二部分,

9、农村金融改革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本部分主要对农村金融的相关概念及几种农村金融理论进行描述,对论文的后面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甘肃省农业产业化下的农村金融需求。本部分明确了农业产业化下的金融需求主体,并对他们的金融需求进行了综合分析; 第四部分,回顾和总结了甘肃 A 市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各个阶段取得的成效,同时,对榆林市农村金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阐述。第五部分,农村金融改革的域外经验借鉴,本部分主要对国外几个国家的农村金融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外国好的做法和经验,对甘肃 A 市下一步完善农村金融问题提供可供参考的经验。 第五部分,甘肃省 A 市农村金融改革的路径选择。本部分针对前面所论述结果

10、,提出了甘肃省 A 市农村金融改革的前提和路径。2.农村金融改革相关理论概述2.1.农村金融改革的概念农村金融就是在农村地区,以农业为主的(包括农村中小企业等非农生产经营活动在内的领域),组织、融通和调剂农业资金的活动。即农村货币资金的融通,就是以信用手段来筹集、分配和调剂农村货币资金的一项经济活动。农村金融的含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金融活动是在“农村”这个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实行的。第二,信用是其采用的重要手段。第三,农业资金是其主要实体。第四,资金融通的主要表现形态是货币。进一步说,农村金融服务主要就是,在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的过程中,用各种金融交易的手段向农业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提供相应的服务

11、经验,以最终达到共同受益的目的。金融机构是一种专门进行货币信用活动的组织。多年来我国一直在进行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并且在改革中进行创新。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村信用社以及各种村镇银行等,这些服务机构己经逐步形成了具有商业性和合作性于一体的金融体系,在这种金融体系中,国有银行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农村信用社及其他村镇银行只是作为补充存在的。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农民,在关心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关心农民的经济水平,这种服务机构的设立对农村经济发展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2.2.农村金融改革的理论基础必须认识到,农村金融改革需要有相应的理论为基础,其基础的理论包括了制度经济

12、学、普惠金融理论以及农村金融理论。而交易理论在这一过程中所能够提供的指导是基础,从宏观上为农村金融改革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而普惠金融理论则为农村金融改革提供了可行性证据;农村金融理论则是为这一业务的开展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提供了直接的证明 18。2.2.1.交易费用理论在一个完整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交易费用的产生是必然的。而交易费用理论的存在,为农信信贷支农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基础的理论支持。制度经济学中强调交易费用对于制度研究的存在和完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中重点强调:交易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交易费用,而交易费用的多少,对农村经济的成本有着直接而客观的影响,同样也能够以此为

13、基础而影响到农村地区的整体信贷结构情况。实际上,交易费用理论的存在,解释了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为何正规金融机构不愿进入农村市场的问题。同样也解释了高利贷在农村地区广泛存在的经济因素 19。基于上述情况,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居民享受信贷支农、惠农政策的过程中,农信社必须以交易费用理论的相关思想和内容为指导,最大限度的降低农村居民的交易成本,并以此为准则来开展信贷市场体系的建设工作,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村信贷支农业务的顺利开展扫清障碍。2.2.2.普惠性金融理论在当前全球范围内,信贷支农所取得的辉煌成果已经足以证明这种做法是有效的,同样也说明了农村广大低收入群体是可靠客户。随着国际信贷支农事业的

14、发展,开始出现了一系列专业化的、以低收入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私营企业,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壮大和发展 20。必须认识到,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信贷支农市场前景广阔。不过也必须强调是,信贷支农事业的发展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表现,很多国家的传统信贷支农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开始和常规的金融服务相一致。这种情况集中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其一,很多专业化的信贷支农机构仍然将目光放在广大的农村市场;其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正规金融机构开始把目光投入农村市场,希望通过自身强大的资金优势抢占市场份额。这是普惠性金融理论出现并快速发展的外部环境基础。从本质上来说,普惠性金融理论强调从微观、中观以及宏观三个角度来对

15、农村广大贫穷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金融机构合理分配出来,这是改变传统以大规模客户群体为主要获益途径的思维的有效方法。而这种具有较强包容性金融体系,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绝大多数人提供其所需要的金融服务。基于上述情况,世界银行成立了“扶贫协商小组” ,为信贷支农业务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和标准体系。当前几段, “扶贫协商小组”已经有三十一个成员组织,为世界范围内的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21。在实际应用方面,普惠金融理论涵盖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客户层面。普惠金融主要的服务对象为广大农业地区的低收入群体,而这一群体在金融方面的实际需求,则是指导该体系运行的基础;其次,微观层

16、面。零售金融服务的供给者仍然是该体系经营的主要方向,直接的指向了其服务目标农村低收入群体。服务提供者涵盖了从正规商业银行到民间借贷的全部内容;(3)中观层面。该层面涵盖了金融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基础建设内容,以及一系列降低交易成本、扩大交易范围为目标的具体措施。实际上,这一层面包括了当前阶段金融服务相关者的一系列活动,如征信机构、审计师等等。上述服务实体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是各种类型的金融组织,或者金融相关组织。(4)宏观层面。该层面的主要参与者为包括央行在内的政府组织。实际上,信贷支农的发展在客观上要求必须有相应的法律体系为其提供保障、有相应的整体体系为其提供支持。在当前阶段世界范围内,普惠性金融体系的构建,特别是以农村贫困群体为主要对象的金融服务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可观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服务规模和服务质量;其次,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覆盖面积和服务程度) ;最后,降低客户交易成本和服务供给者的交易成本。上述三个问题的客观存在,是当前阶段影响普惠性金融体系构建的主要问题,而解决上述问题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