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总复习物理教师用书(必修1):二、章末总结

上传人:野鹰 文档编号:12448918 上传时间:2017-10-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高考总复习物理教师用书(必修1):二、章末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3高考总复习物理教师用书(必修1):二、章末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3高考总复习物理教师用书(必修1):二、章末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3高考总复习物理教师用书(必修1):二、章末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3高考总复习物理教师用书(必修1):二、章末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高考总复习物理教师用书(必修1):二、章末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高考总复习物理教师用书(必修1):二、章末总结(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章末总结对 应 学 生用 书 P35对 应 学 生用 书 P35来源:学科网对杆的弹力方向认识错误【例 1】 如图 1 所示,图 1小车沿水平面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车上固定的硬杆和水平面的夹角为 ,杆的顶端固定着一个质量为 m 的小球,当小车运动的加速度逐渐增大时,杆对小球的作用力( F1 至F4 )的变化图示可能是 ()错因分析 认为杆对小球的弹力一定沿杆的方向,当小车的加速度增大时,拉力增大,而错选 A.正确解析 小球只受重力和杆的弹力作用杆的弹力 F 的竖直分量与重力平衡,水平分量产生加速度,即 F 竖直 mg ,F 水平 ma ,所以选项 C 正确答案C对重力分解机械性记忆导致错误【

2、例 2】 (2011福州模拟)图 2如图 2 所示,质量为 m 的小滑块静止在半径为 R 的半球体上,它与半球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它与球心连线跟水平地面的夹角为 ,则小滑块 ()来源:学科网A所受摩擦力大小为 mgcos B所受摩擦力大小为 mgsin C所受摩擦力大小为 mgsin D对半球体的压力大小为 mgcos 错因分析 在解答本题时易犯错误具体分析如下:易错选项 错误原因B 项D 项解答常规题目的思维定势,质量为 m 的小滑块静止在半径为 R 的半球体上,小滑块所受到的重力可以分解为沿切线方向的分力和垂直于半球体指向 球心的分力此题类似于质量为 m 的物体放在倾角为 的斜面上重力的

3、分解,由于机械记忆 ,没有弄清楚题中所给的 是指哪个角,就错误地认为沿球面下滑的分力等于 mgsin ,垂直于球面的分力等于 mgcos ,故易错选 B、D.正确解析 质 量为 m 的小滑块静止在半径为 R 的半球体上,小滑块受到重力 mg、球面的支持力 N和摩擦力 f 作用,如图所示重力 mg 产生两个效果,沿切线方向使物体下滑,其分力等于摩擦力的大小,则 fmgsin(90 )mgcos ,沿半径方向压紧球面,其分力 大小等于支持力大小,则Nmgcos(90)mgsin ,由此可知 B、C、D 均错,A 正确答案A来源:Z,xx,k.Com混淆结点和滑轮的区别【例 3】 如图 3 所示,一

4、根质量不计的横梁图 3A 端用铰链固定在墙壁上,B 端用细绳悬挂在墙壁上的 C 点,使得横梁保持水平状态已知细绳与竖直墙壁之间的夹角为 60,当用另一段轻绳在 B 点悬挂一个质量为 M6 kg的重物时,求轻杆对 B 点的弹力和绳 BC 的拉力各为多大?( g 取 10 m/s2)错因分析 绳的拉力特点掌握不好,认为两段轻绳在 B 点相连,其拉力大小相等,所以绳 BC 的拉力 F2等于重物的重力 Mg.设杆对 B 点的弹力为 F1,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 F2、G 的合力 F3,则 F1与 F3为平衡力,两者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如图甲所示因为 F2BG120,所以 F1F 2F 3G60 N.正

5、确解析 设杆对 B 点的弹力为 F1,因横梁 A 端用铰链固定,故 F1的方向沿杆方向,绳BC 对 B 点的拉力为 F2,由于 B 点静止,B 点所受的向下的拉力大小恒定为重物 的重力,根据受力平衡的特点, 杆的弹力 F1与绳 BC 对 B 点的拉力 F2的合力一定竖直向上,大小为Mg,如图乙所示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弹力 F1与拉力 F2的合力大小FGMg 60 N 来源:Z&xx&k.Com由 几何知识可知F1Ftan 60 60 N3F2 120 NFsin 30即轻杆对 B 点的弹力为 60 N,3绳 BC 的拉力为 120 N.答案见解析要能区分两类模 型:绳与杆的一端连接为结 点,如本题,此时 BC 绳的拉力不等于所挂物块的重力;绳跨过光滑滑轮,如右图,此时 BC 绳的拉力等于所挂物块的重力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陶行知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陶行知把自己的私德健全 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陶行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