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代背景看李白诗歌风格形成的因素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41210 上传时间:2017-06-0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时代背景看李白诗歌风格形成的因素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从时代背景看李白诗歌风格形成的因素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从时代背景看李白诗歌风格形成的因素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从时代背景看李白诗歌风格形成的因素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从时代背景看李白诗歌风格形成的因素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时代背景看李白诗歌风格形成的因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时代背景看李白诗歌风格形成的因素(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从时代背景看李白诗歌风格形成的因素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王朝,但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改变由盛转衰终至灭亡的命运。在强盛的唐王朝走向衰败的同时,也诞生了一代文学巨擎“诗仙”李白。李白作为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见证者,其文学地位以及对文学的贡献是无可厚非的。 自李白成名一来,对李白诗歌风格的论作是多之又多,但都基本上是言其诗歌风格的“飘逸” 、 “豪放” , “飘逸” 、 “豪放”固然是李白的诗歌风格,但只是其中之一,其诗歌风格除了“飘逸” 、 “豪放”之外还有其他风格。对此,安旗先生也曾经发表过专题论述,且言李白的诗歌风格不是“飘逸” 、 “豪放”就能够概括的,学术界对此也是颇为关注的,但目前新兴

2、的对李白的“论述”也大多是论述李白诗歌风格的“飘逸” 、 “豪放” 。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 “时事著就英雄” 。可见,英雄本身的因素固不可少,但其外在的时代背景也是无比重要的,李白独特的诗歌风格与其个性密切相关,但其时代背景的影响也是不可分割的。在不同的时期,也显示出其不同的风格特色。总的说来,其诗歌风格可分为早期的“飘逸” ,中期的“豪放” ,以及晚期的“悲壮” 。 一、少年的“飘逸”与“浪漫” 李白的生世是扑朔迷离的:有的说他是陇西人(今甘肃) ,有的说他是四川人,有的说他是山东人,也有人说他是外国人(今吉尔吉2斯碎叶城) 。李白的出生是个迷,没有具体的史料能确切说明他的

3、生世,就是李白本人在不同的场合都会说出不同的籍贯;但可以证实的是李白从五岁以后的二十年里都是生活在四川,其父李客在其五岁时迁居到四川绵阳,当时的绵阳青莲乡;因此,李白在后来也有了“青莲居士”的称号。李白的父亲是个商人,曾经几次迁居,其名“客”也值得人们深为探讨;李白曾自称是飞将军李广之后,但也有人认为李白祖上可能与皇室有关,在武则天当政时期,曾大肆屠杀李姓宗嗣,而使李客几次迁居,其名也改一“客”字。 李白年少时很好学,读遍诸子百家,又习剑术,是其自己的爱好呢,还是其家世的关系?这就无从得之了。李白的出生虽然无法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年幼时是生活在“开元盛世”的时代,安宁的社会也带给人们安宁的生

4、活,李白对老子、庄子的道是有很深见解的,从其一生的创作和生活都可以明显的看出。而四川也不缺乏名山大川,李白的成长之路是从四川开始的,四川雄奇壮丽的自然山水和特殊的人文环境培养了李白“飘逸”和“浪漫”的气质,他行侠仗义,炼丹求道。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李白成就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在四川,当时最为人们传诵的人物莫过于司马相如;每个少年心中都有自己的一个偶像,我想李白心中的偶像便是这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在蜀地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文气纵云,还拐走富家千金卓文君,可以说司马相如是要才有才,要钱有钱,要权有权,又得美女青睐,这又怎能叫人不羡慕呢?少年的李白便向着司马相如的方向发展,模仿司马相如的赋写下了明堂赋

5、大猎赋等作3品,其中我们可以看出李白的天纵奇才。对于李白的“飘逸”和“浪漫” ,人们都一致认为是天生的,别人是学不来的;正如唐寅的桃花庵歌所言:“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李白是有着狂傲的资本的。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 ”这是一种傲视天下舍我其谁的狂。 巴山蜀水养育了“飘逸” 、 “浪漫”的李白,李白在二十五岁出穿以后,便再也没有回到过四川。开元十二年(公元年)春,他带着一名随从离开了生活过二十年的地方,他先是在蜀中游走了大半年,重登峨眉山。次年春天才真正出川,巴蜀的险山涉水、崇山峻岭被抛到身后,李白曾有诗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

6、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说到此,可以说李白还是一个没接触到社会,没接触到官场,身居世外的单纯青年,他狂傲不羁、满怀抱负,他希望将自己的满腔热血洒向大唐王朝,他描绘自己说:“身不满七尺,而心胸万丈。 ” 二、 “豪放”并自信的宦海挣扎 李白自离开巴蜀以后,一路顺江而下,并且向着自己的仕途迈进。对于李白而言,他不愿意参加科举考试,考上了还得从小官一步步往上怕;在汉朝有举孝廉,在唐朝则有取诗士,以诗取士成为了诗人踏入仕途的一条捷径。在唐朝,这个开放的朝代,各种社会风气流行,只要有所为便能出名,就想现在的网络时代,网络名人也是很多的,真正有才学

7、的人是会被认知的。李白便是以诗出名的人,4他游览到楚地时,已经成就了其名气,李白很自信,他相信自己的仕途定能有所成就。他的诗歌风格仍然保持着“飘逸” ,但此时,给人感觉更多的是“豪放” ,还有“浪漫” 。朝鲜诗家李瀷认为李白的“浪漫”风格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李白的“浪漫”是受到屈原离骚的影响。此外,李白在楚地认识了一个朋友吴指南,吴指南也是四川人,在旅途中染病身亡,李白出钱安葬了他,后来过了几年,李白又将其迁葬于鄂城(今武昌)之东;经此一事,人们都称赞李白很讲义气,但也有人认为李白有借此扬名之嫌,就像现在的一些名人总爱搞点八卦新闻出来,以此引起别人的关注来增加人气。李白讲义气埋葬了朋友,但为何

8、又要多此一举,过了几年又来迁葬。 李白经楚到了扬州,在扬州后的一年里,李白广交朋友挥金如土,过的都是豪放不羁的浪漫生活;在尘世潇洒够了还进到天姥山,留下了其寻仙求道的见证梦游天姥呤留别 (有的诗学家认为这首诗歌是后期李白被唐玄宗罢去,李白游览众山后而作) 。待其飘渺够后,回到扬州,李白病倒了,而原来一起潇洒挥霍的朋友都不来看他,一个个都躲了起来,李白饱偿了人间冷暖,写下了静夜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也许是李白出家外游以来第一次思想之作。就在李白最危难之时,他的一个朋友还记得他,那就是同是伟大诗人的孟浩然,孟浩然请郎中为他看病,并为他张罗了一门婚事,女家的祖父

9、曾做过宰相,穷困潦倒的李白应下了婚事,并且是倒插门;此后李白又有了钱,又过上5了豪放不羁的生活。后来孟浩然去了扬州,李白作诗送其上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之后便再也没有和孟浩然相见。李白有着任侠的风格,对于一个侠客来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江湖,真正的情谊是存在心间的,这也表现出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 李白入赘宰相家,又有了钱,但许家的关系已经是“人去茶凉” ,不足以让李白踏上仕途之路。李白为了踏入仕途不停地与地方官交接,但其狂傲不羁的性格又注定李白不可能以此踏入仕途阶层。李白以:“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 ”的姿态来拜会官员,又怎么能得到官员们的好

10、眼,这样的狂傲,注定李白的仕途之路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 为了踏上仕途,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开元十八年(公元年) ,李白第一次来到了长安这个唐王朝的政治中心。虽然李白进了长安,但又因其狂傲不羁的性格得罪了当朝权贵,权贵们从中作梗,使李白空怀抱负而不得施展,李白的希望也化为泡影。李白原抱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希望来到长安,有望成就一番事业,结果却出呼意料。这时候的唐王朝仍然处于开元盛世的余光中,全国还是一片繁荣的局面;李白也正处于旭日动升的状态,正是生命力最为强劲的时候,加之这是李白在唐王朝政治中心的第一次挫折,可以说并没有真正触动李白的信心。李白“豪放” 、 “飘逸”的个性,他

11、写下了长相思 将进酒等巨作。他怀才不遇,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有结绿珍,久藏浊水泥。 ”、 “宝6刀隐玉匣,锈涩空莓苔。 ”但他仍然豪情不倒,仍向着理想的高峰冲击,说出:“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的理想抱负,这时的李白还是满怀豪情壮志的。 就这样,李白在宦海摸爬滚打了十年。在天宝元年(公元年) ,李白终在机缘之下结识了玉真公主,通过玉真公主的推荐,唐玄宗召见了李白,李白一跃成为了天子近臣。李白接到诏令只身骑马飞奔赴长安,他说:“遭逢圣明主,敢进兴亡言。 ”(书情赠蔡舍人言 ) , “早怀经济策,特受龙颜顾。 ”(赠溧阳宋少府陟 ) ,“昔骑天子大宛马,今乘款段诸侯门。 ”(江夏赠韦南

12、韩陵冰 ) ,“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 ”(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 ) 。他到晚年都还在回忆:“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 ”(玉壶吟 ) 在李白进长安时,所谓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他终于如愿以偿,就像司马相如一样,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在京城里,受到皇帝召见之人又岂会是无名之辈,李太白的名字也不胫而走,可谓是门庭若市,拜访他的人很多;李白最终凭其才华得到唐玄宗的赏识,被奉为供奉翰林。可以说李白实现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的豪言。李白有“天生我才必有用”

13、的自信,他在长安一待三年,作为供奉就必须赞誉皇帝及有权势的人,他有三首诗赞誉杨贵妃,就是清平调:其一: 7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槛杆。 其中 李白大辞典言:李白的三首清平调是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讽刺。不过大部分人不这么认为,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再结合李白的心境和他急于仕途的心情,李白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赞誉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李白生性狂傲,加上他那“豪放”的作风,不免得罪一些小人,从杨国忠捧砚、高力士脱鞋这两个事

14、件来看,李白的本性可见其然。 杨国忠捧砚,有后人说是杨国忠尊重人才,因为杨国忠的种种劣行,人们才把此事当作是李白在教训杨国忠;但是高力士呢?太监是封建王朝的特殊产物,尤其是皇帝身边的太监,这个太监总管也许就怀恨在心,谗陷李白,加之李白那“豪放”的酒鬼形象,最终也使唐玄宗对李白产生了厌恶,以“非廊庙器”和“此人固穷相”为借口, “赐金放还”打发李白走人,实际上就是把李白放逐出京城。李白一下子从天上掉到了人间,长安这个让李白风华三年的城市8也成了李白的伤心之地。此时,李白的诗歌风格也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变, “一别蹉跎朝市间,青云之高不可攀。 ”、 “前门长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 ”李白对人

15、情冷暖、世态炎凉有了更深的体会,这也激起了李白的愤慨之情,同时也反映出唐王朝开始走上了下坡路, “日中则移,水满则溢,月满则亏。 ”经过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唐王朝最终也由光明走向黑暗,由兴盛走向衰弱,由高峰走向低谷。在一时期,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见证者“李白” ,这个伟大诗人的创作也发生了转变。 李白对自己被小人谗言离间而离开长安,使自己的理想抱负真正化为泡影而愤慨,同时也对贤人受到迫害而抗议。李白往后的诗歌作品也常常喊屈叫冤,为自己鸣不平,并自比于屈原,如同屈原一样,把权贵、小人比作是:“鼠虎” 、 “无盐” 、 “东施” 、 “萧艾” 、“浮云” 、 “燕雀” 、 “群鸡”等等;而把自己比作

16、“松柏” 、 “芳草” 、“天马” 、 “大鹏” 、 “鸾凤” 、 “明珠”等等。这些在李白此间的许多作品中都经常出现,表现出李白愤慨、郁闷的心情。同时,也展现了这一时代的风貌,唐玄宗从开始的励精图治到贪奢淫欲、腐败昏庸,听信小人的谗言,使得一批真正的文人治士离开了黑暗的官场,忠仁之士惨遭小人毒害,这在李白的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达也不足贵,穷也不足悲。韩信羞将绛灌比,弥衡耻逐屠沽儿。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 ”表现的淋漓尽至。这些都表现出李白对自己鸣不平,9对时世的变迁 王朝由盛转衰、君主由明转庸,而发出强烈的抗议。在李白被放逐出京城的十余年里,李白过的也很是潇洒,自己的理想抱负化为了泡影,李白也集中心思在求道炼丹上;在此期间也前后结识了杜甫和高适,并一起游览名山大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