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一次阶段测试卷B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4118158 上传时间:2020-03-1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科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一次阶段测试卷B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沪科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一次阶段测试卷B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沪科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一次阶段测试卷B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沪科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一次阶段测试卷B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沪科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一次阶段测试卷B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沪科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一次阶段测试卷B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科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一次阶段测试卷B卷.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沪科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一次阶段测试卷B卷一、 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共15题;共60分)1. (4分)小乐将铁粉和硫粉以适当的质量比混合,堆放在石棉网上,然后用烧红的玻璃棒一端接触混合物,等部分混合物迅速变红热状态后,撤离玻璃棒,反应能继续进行,直至全部混合物都呈红热的状态,冷却后得到一种黑色固态物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参与反应的铁和硫都属于金属单质,生成的黑色固体物质属于盐B . 混合物有红热现象,可作为此变化是化学变化的证据C . 反应需要用红热的玻璃棒加热,说明此反应为吸热反应D . 用磁铁吸引可以证实反应中铁已从游离态

2、变成化合态2. (4分)在密闭容器中,分别用压强和温度传感器测定铝与稀盐酸反应过程的图像如下。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 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B . 050 s时,变化不明显,是因为铝表面有一层致密氧化铝薄膜C . 60100 s气体压强升高,是因为温度升高的原因D . 100 s后温度降低是因为反应停止的原因3. (4分)对某无色溶液进行下列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 . 滴入紫色石蕊溶液,颜色变红,则该溶液显酸性B . 滴入无色酚酞试液,试液不变色,则该溶液显酸性C . 加入镁粉,有气泡产生,则该溶液显酸性D . 加入碳酸钙粉末,有气泡产生,则该溶液显酸性4.

3、 (4分)下列物质名称、俗称、化学式、物质类别完全正确的是( ) A . 硫酸铜、胆矾、CuSO45H2O、混合物B . 碳酸钠、纯碱、NaCO3、碱C . 氢氧化钙、生石灰、Ca(OH)2、碱D . 氢氧化钠、苛性钠、NaOH、碱5. (4分)下列能表示一次完整的月相过程的是( ) A . ABCDEFGHAB . EAGBFCHDEC . FAGBECHDFD . EDHCFBGAE6. (4分)下列各项都是硫酸铜的性质,其中一项与另外三项不属于同一类的是( ) A . 能溶于水形成蓝色溶液B . 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蓝色沉淀C . 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D . 铁丝插入溶

4、液后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7. (4分)某同学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在显微镜下看到以下几个视野,分析正确的是( ) A . 按照正确的操作顺序,该同学先后看到的视野依次B . 若观察过程中没有更换目镜,则观察视野时用的物镜比观察时用的物镜短C . 观察到视野后,该同学向右上方移动装片可观察到视野D . 要使视野的亮度增加,把显微镜移到明亮处即可8. (4分)如图,甲和乙分别是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乙实验只能通过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判断反应是否发生B . 甲实验试管口向下倾斜可防止生成的水倒流,也有利于将试管内的空气完全排出C . 甲、乙两实验中,都应先

5、使试管、玻璃管均匀受热,再通入气体,以防止发生爆炸D . 甲、乙两实验中,氢气和一氧化碳都将氧化铜变成游离态的铜,都发生了置换反应9. (4分)科学知识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下成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 . 海市蜃楼B . 杯弓蛇影C . 一手遮天D . 凿壁偷光10. (4分)实验室的试剂常与空气中的一些成分作用而发生化学变化,下列对试剂在空气中发生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铁粉生锈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和氧气有关B . 氢氧化钠潮解变质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有关C . 浓盐酸变稀和空气中的水蒸气有关D . 氧化钙的变质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有关11. (4分)某废液中只含

6、有Fe(NO3)2、Cu(NO3)2、Ba(NO3)2三种溶质。为了旧收金属、保护环境,小金同学设计了如图方案(所加试剂均过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 固体a是混台物B . 溶液B中的含有的盐是Ba(NO3)2和NaNO3C . X可能是Na2CO3D . 若回收到6.4g固体a,则加入的铁屑质量为5.6g12. (4分)用数轴表示某些科学知识直观、简明、易记。下列数轴表示的科学知识不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13. (4分)电阻R1和R2并联在某电源上,且R1R2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R1两端的电压大于R2两端的电压B . R1中的电流等于

7、R2中的电流C . R1中的电流大于R2中的电流D . R1中的电流小于R2中的电流14. (4分)小明为比较Mg、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实验后把两试管中的物质倒人烧杯中(如图乙),发现烧杯内的红色固体明显增多,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可能的组成有( ) 甲 乙 Mg2+Mg2+和Fe2+Mg2+和Cu2+Mg2+、Fe2+和Cu2+A . B . C . D . 15. (4分)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误差是由于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B . 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避免误差C . 选择精密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可以

8、减小误差D . 认真仔细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二、 填空题(本大题共有7小题,20空,每空2分,共40分) (共8题;共40分)16. (4分)据报道,全球每年浪费的粮食约有1000亿吨,其中,约300亿吨是加工过的食品如图是一包烤花生的图片,图中的脱氧剂在食品防腐保鲜,特别是对延长含高油脂食品的保质期有着重要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1)花生中富含的营养素是_(答出一种即可),检验这包脱氧剂中含铁粉的方法是_ (2)脱氧剂的作用原理是脱氧剂中的铁粉与氧气、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据此判断脱氧剂对食品具有防腐保鲜作用的原因是_(填序号)a脱氧剂具有杀菌、消毒作用b脱氧剂吸收水

9、分,使食品保持干燥c脱氧剂吸收氧气,防止食品发生缓慢氧化(3)钢铁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材料,写出工业上炼铁原理的化学方程式_;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清洁球,就是用不锈钢丝制作的,这是利用了金属铁具有的_;铝、铁、铜三种金属在历史上被人类使用的时间先后顺序是_ , 你认为其原因可能是_ (4)据统计,我国每年因金属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4%,防止金属腐蚀具有重要意义答出一种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_ 17. (6分)不同的金属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活泼程度不同,早在1812年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根据大量实验现象首先提出了金属活动顺序的概念,后来俄国化学家贝开托夫在大量实验和系统研究之后,

10、于1865年发表了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1)金属活动性顺序是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重要工具,许多“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规律可以通过金属活动性顺序来掌握例如,工业上冶炼金属,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采用不同的冶炼方法其中可以用“热分解法”冶炼的金属是_、_工业上又常用下列反应进行金属钾的冶炼:Na+KCl K+NaCl似乎“违背”了金属活动性顺序,试解释钠能将更活泼的钾置换出来的原因_(2)在实践中发现还有许多化学事实“违背”金属活动性顺序,但这些“反常”现象都可以通过化学原理得到合理解释某学生在做探究实验时,把锌粒投入1molL-1氯

11、化铁溶液中,观察到如下实验现象:锌粒表面有一定量气泡产生,溶液颜色逐渐变浅,一段时间后溶液逐渐浑浊,试用相关反应方程式进行解释_、_18. (6分)如图是一款新型折叠导盲杖,它发出的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被导盲杖接收,导盲杖会产生“嘀嘀”的提示音,提醒盲人周围有障碍物。“嘀嘀”的提示音是发声体_产生的,导盲杖手柄上有很多花纹是为了_。 19. (6分)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的许多问题都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 (1)在家庭里,常可以选用厨房用品中的_(选填“黄酒”或“苏打”或“食盐” 或“食醋”)来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锈迹。 (2)久置的铜制品表面常有一些铜锈,铜锈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

12、H)2CO3。铜生锈除了与氧气、水有关外,从碱式碳酸铜的化学式推知还与空气中的_有关。 (3)农业上常用于降低土壤酸性的物质是_。 20. (10.0分)在农业生产中,各种作物生长都对土壤的pH范围有一定的要求(见下表)。 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马铃薯pH676.37.5676767684.85.5某课外小组同学研究土壤的酸碱性,操作如下:将一定体积的蒸馏水加入一定质量的土壤中,充分搅拌后,过滤并留取滤液,测滤液的pH后向滤液中滴加氨水,每加入2毫升氨水就搅拌均匀并测量溶液的pH,绘制得到下图。根据上图回答:(1)在没有对土壤改良前,该土壤最可能种植的作物名称是_。 (2)从上图还能得到

13、的信息有_(答出一条即可)。 21. (4分)如图所示。 (1)测力计的量程是_, (2)物体的重是_N。 22. (2分)科技馆内有一个“静电球”,当人触摸“静电球”时,头发丝便会一根根地竖起,形成“怒发冲冠”的景象,如图所示。这是由于头发丝带有_(填“同种”或“异种”)电荷而相互_(填“吸引”或“排斥”)的结果。 23. (2分)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固体草酸(H2C2O4)受热分解生成碳的氧化物和水。小科对碳的氧化物的成分进行了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如何通过实验确定碳的氧化物的成分?建立猜想猜想1猜想2猜想3只有CO只有CO2CO和CO2都有设计实验基于猜想3,小科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实验探究(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_(填字母序号)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CO2气体。 (2)实验过程中还观察到以下实验现象:C装置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E装置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_,证明有CO气体。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探究证明:猜想3成立。问题讨论C装置的作用是_。三、 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有5题,每空3分,共45分) (共5题;共51分)24. (9分)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小明设计了如图电路。 编号材料长度/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