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研究进展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38779 上传时间:2017-06-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研究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医药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研究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医药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研究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医药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研究进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医药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研究进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药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研究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研究进展(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医药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研究进展【关键词】 室性早搏复合征;中医药疗法;综述文献室性期前收缩为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是临床常见病,属中医学心悸、怔忡等范畴。临床表现为心悸、乏力、头晕等。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疗效确切而不良反应少的优点,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多数学者认为,室性期前收缩的病因主要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病后虚损等因素有关,多为虚实夹杂或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心气血阴阳亏损为主,标实多为痰、瘀、气滞,但有所侧重。于真健1 认为室性期前收缩病机不外乎虚实两端,虚者气虚为本,实者痰瘀作祟为标,病位在心,而关乎五脏。贾秀丽等2 则认为室性期前收缩病机乃心气阴

2、亏虚,痰湿瘀血阻络,心脉失养致心脉之气不相顺接所致,属本虚标实之证。郭金陵3 认为室性期前收缩发病机制为年老体弱、气血亏虚、心阳不振所致,也可因气2虚而致血行瘀滞,血虚则心脉失于濡养,鼓动失常,致心动悸脉结代作矣,证属虚中夹实、本虚标实之候。钱嘉宏4 认为室性期前收缩的特点为虚实相间,虚者心气不足,阴血亏损;实者痰瘀阻于心窍脉络。陈萍等5 发现室性期前收缩病因病机常与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瘀血阻络等有关。陈青等6 认为室性期前收缩发病主要与心神不安、心阳及心血不足、瘀血阻络、阴虚阳衰等因素有关,部分患者病情反复多由于精气内夺,心神俱伤,或脏器虚损,痰浊瘀血阻滞而致。潘培刚7

3、认为室性期前收缩乃因心气不足,无力鼓动血液在脉管中环流不休,气虚血瘀,心脉不畅所致,切脉可见结、代脉。2 临床研究2.1 辨证论治 施申潮8 将室性期前收缩分为气虚血瘀、痰湿闭阻、心脾两虚 3 型。气虚血瘀型治以益气活血化瘀为主,方用炙甘草汤加丹参、三七、红花、川芎等;痰湿闭阻型治以理气化痰、宁心定悸为法,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温胆汤去竹茹,加石菖蒲、丹参、制乳香、制没药等;心脾两虚型治以健脾宁心、益气养血为法,方选归脾汤加五味子、熟地黄等。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致室性期前收缩 32 例。对照组 30 例予慢心律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 90.6%,对照组总有效率 70

4、.0%,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要全保 9 认为治疗心肌3炎心律失常时应抓住虚、瘀、痰、气施治,每获良效。常分为 3 型:肝郁脾虚,胆怯心悸用白芍药、青皮、郁金、香附、薏苡仁、沙参、麦门冬、玉竹、生地黄、火麻仁、人参、炙甘草、半夏、三棱、莪术、王不留行、泽兰;阴虚火结,心肾不交用鹿角片、菟丝子、补骨脂、桑寄生、附子、干姜、生地黄、阿胶、麦门冬、火麻仁、黄连、苦参、熟大黄、番泻叶、合欢皮、夜交藤、茶树根、桑寄生;卫虚邪侵,心阴受损用太子参、炙甘草、白术、茯苓、金银花、蒲公英、板蓝根、连翘、生地黄、麦门冬、火麻仁、黄连、苦参、蝉蜕、磁石。2.2 专方专药2.2.1 汤剂 曹晶

5、等10 采用自拟加 味炙甘草汤治疗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缩 104 例,并与对照组(口服美西律、复方丹参、消心痛)70 例进行对照,总有效率分别为 96.1%、74.2% ,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对气短乏力、烦躁失眠、头晕纳差症状的改善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92.0%、84.2% 、91.3%,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57.7%、56.3%、53.8%,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王军等21 采用心通口服液与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结果:总有效率分别为 90%、65%,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 。张庆福等 22 以苦甘

6、珠口服液(由苦参、炙甘草、炙黄芪、党参、五味子、珍珠母、丹参、当归、降香、石菖蒲、远志组成)治疗室性期前收缩 119 例。结果:总有效率 94.12%。2.2.3 针剂 林乐清23 将葛根素与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对比治疗室性期前收缩,2 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9.05%、33.33%,2 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刘美清24 采用参麦注射液为主治疗室性期前收缩,并与心律平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85.7%、72.5%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62.3 中西医结合疗法 寿健等25 将患者按是否接受复方丹参滴丸分为 2 组,并按是否使用心律平进一步

7、分为 4 个亚组进行治疗,结果表明,复方丹参滴丸对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缩具有肯定的抑制效应。而且组间比较进一步揭示出复方丹参滴丸与抗心律失常药物心律平之间存在着统计学上的交互影响,在药效学上表现为两药相加,药效呈现出协同作用。郑代玄26 采用黄杨宁、心律平合用治疗室性期前收缩 50 例,并与单用心律平治疗 50 例对照。结果: 总有效率分别为 96%、75.6%,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并发室性期前收缩较单一药物疗效显著。3 实验研究樊巧玲等19 观察了养心复脉口服液对小鼠室性期前收缩的治疗作用,并与心律平进行了对照观察,结果表明养心复脉口服液可降低氯仿

8、致小鼠的室颤率,推迟乌头碱、氯化钡、冠状动脉结扎等引起的大鼠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出现时间,或缩短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降低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刘红等27 进行了早搏宁冲剂抗实验性心律失常作用的研究,结果显示早搏宁7冲剂可增加乌头碱及哇巴因诱发心律失常的用量,提高电刺激家兔室颤阀值,延迟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心律失常出现时间,减少期前收缩次数及室速持续时间。贾钰华等28 进行定心方对家兔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实验研究,定心方由苦参、黄连、酸枣仁、三七、赤芍药、丹参等 10 味药组成,经水煎浓缩供实验用。结果:

9、定心方能升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而使环磷酸酰苷(cAMP) 、去甲肾上腺素(NE ) 、多巴胺(DA) 、5-羟色胺(5-HT)浓度和全血黏度降低。表明定心方能拮抗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和心律失常,其机制可能通过清除氧自由基、调节细胞第二信使、抑制交感神经、改善局部循环、保护线粒体、抑制溶酶体活化使心肌细胞免受损伤而实现。岳红文等29 认为葛根酒浸膏、葛根素均有明显预防乌头碱和氯化钡诱 发的心律失常作用。葛根素还能明显缩短氯仿-肾上腺素诱发的家兔的心律失常时间,并明显提高哇巴因引起的室性期前收缩和室性心动过速的阈值。魏品康等30 进行了益心饮对大鼠实验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作用的实验研究

10、,结果显示益心饮具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4 问题与展望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缩发挥了很大的优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方面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无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临床报道病例8数少,且大部分局限于传统方剂,前瞻性研究较少,未进行大样本的临床研究,缺乏统计学意义;部分临床研究缺少自身前后对照;随访率低,远期疗效难以评价;实验研究相对欠缺,不能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展开实验设计;剂型较局限,不便于携带和使用,不能满足患者尤其是急危重患者抢救的需要;中药复方制剂成分相对复杂,剂型不稳定,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今后应针对上述问题,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加大研究

11、力度。【参考文献】1 于真健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 56 例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3,1(9):5442 贾秀丽,赵新爱,王新春,等.抗早搏丸治疗早搏 200例临床观察J.河南医药信息,2002,10(19 ):53-543 郭金陵 .桂枝加炙甘草加味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J.黑龙江中医药,2000, (5):41-424 钱嘉宏 .复方苦参颗粒治疗室性早搏 43 例J.陕西中医,2001,22 (2):675 陈萍,徐员峰,陈焕芹. 中药复心宁胶囊治疗室性早搏9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2,24(8):11-126 陈青,吴宪,李逢春,等. 炙甘草汤与心律平片联合治

12、疗心律失常 72 例临床观察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0,22 ( 4):282-2837 潘培刚 .复律汤治疗顽固性室性期前收缩 68 例J.河北中医,2002,24(1):17-18 8 施申潮 .辨证施治治疗冠心病致早搏 32 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13(5):3479 要全保 .吴银根治疗心肌炎心律失常经验J.中医杂志,2000,41 (5):268-26910 曹晶,金祥银. 加味炙甘草汤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104 例 J .广西中医药,2001,24(1):10-1111 张芳,王国维. 安心汤治疗中老年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临床观察J.中华医学丛刊,2002,2(11):27-2812 杨连利 .复律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室性早搏 56 例观10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2):8-913 贾钰华,刘学刚,贾满盈,等.清心安神方治疗老年冠心病室性早搏 107 例J . 临床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