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3765092 上传时间:2020-03-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2、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3、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教学准备】教师:烧杯一个、热水、金属棒、凡士

2、林、牙签、金属圆片、课件。学生:金属棒、涂好蜡油的金属圆片、酒精灯、火柴、牙签、木夹、凡士林、实验记录表。一、导入课题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根金属棒,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摸摸,看看它是冷的还是热的?如果我把它的一端放入热水中(教师示范),猜猜过一会儿金属棒的另一端会有什么变化?2、你们猜的是不是和事实一致呢?请刚才上来摸过的同学再来摸摸。请你告诉大家,现在有什么感觉?哦,金属棒的这一端真的变热了,和同学们猜的结果一样。老师现在有个疑问了:金属棒的这一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呢?你为什么这样猜测?(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画图示)3、金属棒上的热真的是像你们所说的那样传递的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

3、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设计意图:通过把金属棒放入热水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热水如何把热传到金属棒的另一端,从而引发热到底是怎样传递的问题,并激发学生想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的欲望。)二、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1、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一些猜测,是否正确呢?该怎么检验?对,我们需要用实验来证明。2、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一根金属棒、酒精灯、几根牙签、木夹和凡士林。(教师出示凡士林)并介绍:这个小盒里装的就是凡士林,这种材料很特别,在常温下有一定的粘性,可以粘住一些细小的物体,如它可以粘住牙签、火柴等。但是遇到热它就会熔化,不能再粘住细小物体了。你们能不能利用老师提供的这些材料

4、来设计一个实验,让大家能亲眼看到热在金属棒上传递的过程呢?3、小组讨论并设计方案。(教师巡视)(设计意图:在开放的环境下,教师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发散思维,自主设计实验来验证之前的假设。)4、小组上台汇报设计成果。学生交流,并完善方案。(应用木夹夹住金属棒的一端,凡士林粘的多少要差不多,牙签粘的距离应差不多,给牙签编号教师结合学生汇报在黑板上画出两种图示)5、听了刚才两组同学的汇报,你们肯定又有新的启发吧?下面老师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把自己组的设计方案再完善下。(设计意图:这个实验中,变量的控制对实验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这里通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思考对凡士林的量、牙签粘的距离等的控制,使学生形

5、成缜密的思维方式,养成较好的探究能力。)6、同学们真了不起,设计出这么新颖的方案来。那等会实验时应注意些什么呢?为了使实验更成功、更安全,老师这儿也有几个小提示,请你们默读一遍。(课件出示,学生默读)7、材料员领取实验材料,学生分组进行实验。8、小组代表上台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现象。(教师结合学生汇报在图示上标出)9、小结:听了刚才同学们的汇报,老师发现无论是在金属棒的一端加热,还是在中间加热,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都是有规律的。谁来总结下,热在金属棒上到底是怎样传递的?(设计意图:探究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手动起来,也不仅仅是获得一些事实,重要的是让学生有目的地对这些科学现象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

6、,从而得出合理的科学解释-即科学概念。让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三、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1、过渡语: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是从较热的一端传递到较冷的一端。如果我把这根金属棒换成一块金属圆片,热在这块圆片上又会怎样传递呢?你为什么这样猜呢?(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出两种图示。)2、猜测需要实验来验证,老师已经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块涂好蜡油的金属圆片,(师述:蜡油和凡士林差不多,遇热很快会熔化)等会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方案进行研究:在中间加热或在边缘加热。加热时重点观察什么呢?3、材料员领金属圆片,学生实验。4、学生交流实验现象。5、小结:根据这两种现象,谁来总

7、结一下,热在金属圆片上传递又有什么规律呢?(也是从酒精灯火焰加热的部位开始传递,从较热的部分传递到较冷的部分。)(设计意图: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和上一活动的设计,学生往往会认为热传递是一个线型的过程,而这一探究活动的设计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探究思路,也会使学生对热传递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四、课堂小结1、这节课,我们研究了热在金属棒和金属片上的传递。那么谁再来说一说热是怎样传递的?(结合学生回答出示:热是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并出示热传导的概念)2、今天我们主要研究的是金属材料,它能较快地进行热传递,那么其他材料是不是也都能较快地进行热传递呢?这个问题下一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好吗?(设计意

8、图:既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回顾,又很好地引出了下节课的研究内容。)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实验记录表我们小组的实验设计(画简图表示)我们的猜测观察到的现象我们的结论教学反思:科学学习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本节课,需要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分析热传递过程的共同点,形成粗浅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认识。针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有如下思考:1、把握教材,给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平台。本课内容是围绕“热传递的方向”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并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原有想法是否正确。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热传递的方向他们已经具有很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用实验验证并不是一件难事。所以,我在第

9、一次试教中,我就提供一根金属棒,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金属棒上怎样清楚地看到热传递的方向。我希望学生能在开放的、没有教师指导的环境中,展开思维,发散思维,设计出很好的实验来进行验证。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什么材料也没有提供的情况下,设计出来的方案可谓是千奇百怪:有的是在金属棒上滴水,观察水干的过程;有的是用温度计来测量金属棒各部位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有的是在金属棒上涂凡士林和蜡烛油于是我在肯定学生思维的同时,动员学生们对这些方法一一进行讨论和完善,去粗取精。但是这样教学,发现时间远远不够,怎么办呢?我对教案又重新进行了设计,改为教师提供一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学生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实验设计。从本节课

10、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们设计出了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案,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2、正确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在科学教学中,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关系非常重要。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能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比如:当学生在完成第一个实验活动之后,我让学生来说说从刚才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离酒精灯火焰最近的牙签先掉落,离酒精灯火焰最远的牙签最后掉落”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结果很多学生的回答只能停留在“热是从酒精灯火焰的这端向另一端传递的”这一层面上。这时我通过图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11、离酒精灯火焰近的这端温度怎样?离酒精灯火焰远的那一端呢?经过教师点拨学生很快就得出:热是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3、问题的设计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个好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探究的欲望,指明方向,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探究学习的领域。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引导性、探究性,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比如: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金属棒的这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些问题的设计,很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想法,自然地引出下一教学环节。又如:在第一个探究活动结束之后,我出示了一块金属圆片,并提出问题“热在这块金属圆片上又会

12、怎样传递呢?”“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里问题的设计不仅能使环节之间衔接自然,而且通过“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一问题,能使学生对前面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出:热在金属圆片上也是从较热的部位传递到较冷的部位。4、某些细节的处理欠到位。本节课的教学在某些细节的处理方面不够到位,比如我是选用木夹来夹住金属棒的,这种固定方法不够稳定,容易摇晃,从而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如果采用架子固定会更合理。另外,在图示法的运用方面也可以做到更好。学生在完成第二个实验活动之后,我根据学生汇报的实验情况自己在黑板上用箭头画出“热在金属圆片上传递的过程”,其实这里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自己把观察到的金属圆片上蜡油融化的情况用图示画下来,这样更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情况,也更有利于下一环节的教学。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