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段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3663357 上传时间:2020-03-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段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段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段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段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段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段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段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桂林十八中1516xx14级高二年级上学期段考试题语 文 郑义国 赵红秀注意: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或填涂在答题卷指定的位置。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主观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试卷共4页,答题卡共4页。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段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

2、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

3、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 1下列关于“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其实就是说诗歌语言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B具有暗示性语言的诗歌往往

4、给人以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感觉。C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故意不让人察觉。D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是暗示性语言的创造者,没有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就没有诗歌语言的暗示性。2对古代诗歌中常用“叶”来代替“树叶”的原因,解说不正确的是( )A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B用“树叶”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C“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D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树叶”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3、下列对“木”会暗示着落叶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B、

5、“木”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C、“木”与落叶有着必然的联系,想到它是正常的。D、 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阅江楼记 明宋濂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

6、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想。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此朕沐风栉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延及内外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所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推,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阅夫长江而已哉!彼临春、结绮,非弗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

7、。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不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功者,勒诸碑铭。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注释:公元1374年,朱元璋在狮子山建一楼阁,亲自命名为阅江楼,并以阅江楼为题。命令在朝的文臣职事们各写一篇阅江楼记。留传至今的有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翰林大学士宋濂的阅江楼记和朱元璋亲自撰写

8、的阅江楼记和又阅江楼记等三篇文章。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逮我皇帝定鼎于兹 逮:等到 B、声教所暨,罔间朔南 间:间隔C、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 极:尽头 D、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功者 宵旰:勤于政务5、下列句子中全部体现明太祖朱元璋登阅江楼可能看到的景象的一组是( )(3分)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 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风日清美,法驾幸临 城池之高深,关阢之严固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 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馌之勤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作者认为,金陵为帝王之州,只有真正一统

9、天下的皇帝才能配得上这里的王气。B、作者认为,修建阅江楼不只是用来欣赏长江美景的,更重要的是让皇帝在这里兴发治国感想的。C、作者认为,六朝时国家以长江为天然屏障,所以长江是安定的河流,国家没有战事。D、作者用临春阁、结绮阁、齐云楼、落星楼华美高大的楼阁转瞬之间引发人的无穷感慨的例子,讽谏朱元璋不可贪图享乐,要处处想着国家社稷人民。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5分)译文:(2)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5分)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

10、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完成8-9题.(8分)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注: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8、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分别有什么含义?(4分)9、第三句是一个问句,第四句是如何回应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思想感情?(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 10、按要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6分)(1)、悟已往之不谏, 。(归去来兮辞)(2)、 ,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3)、天高地迥, ;兴尽悲来, 。(滕王阁序)(4)、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 ,内 。(陈情表)(5)、若夫乘

11、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6)、 ,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7)、白居易在长恨歌“ , ”两句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杨贵妃的风情万种,为后文写她受宠做了铺垫。(8)、湘夫人第一段中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广阔而雄浑的画面的两句: , 。(9)、李白越中览古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昔盛今衰的景象两句诗: , 。表达了盛衰无常的感慨。(10)、杜甫一生对诸葛亮非常敬慕,他在蜀相一诗用两句诗 , ”高度概括了诸葛孔明一生的功业和一心为蜀国的赤胆忠心。乙 选考题 三、(必做题)实用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19分)永远丰厚的遗产(节选)作为科学

12、家的钱学森已然殒世,但是,在历史的天空中,钱学森必将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颗明星就像那颗距离地球大约2.23亿公里的“钱学森星”一样,长久闪耀在苍穹。在中国,钱学森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什么是科学家,什么是科学精神,那就是对这个世界永远充满好奇与探索,不为自己设置任何禁区。钱学森身后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而只有完整全面地理解钱学森,才能体味他对中国的真正价值。他所创建和领导的航天事业,让他的祖国能够发射导弹,把卫星送上天,从一个处在冷战时代的落后国家,到迅速拥有了强大防御能力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大计来说,钱学森的功绩似乎如何解读都不为过。这位中国的“导弹之父”不仅是一名技术专家,还被认为是一位

13、文、理、工结合型的科学家 。1950年以后,他在美国麦卡锡运动泛滥成灾,自己受到无端指控,行动自由受到美国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特务的监视,而且被吊销了国防部的通行证,无法再继续参与机密军事科技研究的情况下,为了转移美方的注意力,及时调整心态,进入一个新的理论领域,并最终创建了“工程控制论”。在他回国之后,“工程控制论”在国内形成为健全的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体系,为中国现代高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持。20世纪80年代初,他把对工程控制论的理论探索和组织指挥“两弹一星”等重大科研工程的实践相结合,提出了由系统工程、系统学、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等理论组成的“系统科学”思想。至此,这位

14、备受尊崇的科学家似乎找到了解读科学问题的万能钥匙,他快速地挣脱了“导弹轨迹”的束缚,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系统科学理论”的路线,开始了一场对不同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全面解读。钱学森开始审视中医,他写道“我并不是一个中医,但我认为传统医学是个珍宝,因为它是几千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分量很重。更重要的是:中医理论包含了许多系统论的思想,而这是西医的严重缺点。所以中医的现代化是医学发展的正道,而且最终会引起科学技术体系的改造科学革命。”他同时又认为:中医理论是事实和臆想以及猜测的混合,是经典意义的自然哲学,不能说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或者说,中医是“前科学”,即尚待进入科学技术体系的知识。他甚至在1981年自然杂志第4 卷第7 期题为开展人体科学的基础研究一文中提出:气功、中医理论和人体特异功能孕育着人体科学最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